採油工程技術中的問題與對策解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1.46W

摘要:在最近幾年中,自然資源在社會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石油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提升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應該從石油採油工程技術入手,解決採油技術中出現的問題。本文針對石油採油技術中水驅開發、三次採油和外圍開採問題進行了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

採油工程技術中的問題與對策解析論文

關鍵詞:採油工程技術;技術問題;解決措施

0前言

石油採油工程技術是自然資源開發技術中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技術。運用此項技術能夠提升石油開採的質量和效率。節省了石油開採的時間。但是在運用此項技術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就需要我們積極展開探討,解決出現的問題,下文著重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瞭解決的策略。

1石油採油工程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1)石油採油中水驅開發問題

在石油採油的時候,水驅開發是一個重要的階段。但是在開發的時候容易產生問題。比如進行測調沒有相應的高水平工藝支撐、注水的效率低下、限流完井技術限制了石油採油的環境。這些問題的產生嚴重影響了石油採油的質量和效率。如果測調的水平低就會對工程最後的結果準確性產生較大的影響。注水效率低就會提升採油挖掘的難度。進而增加了石油採油工程的成本。限流完井技術限制了石油採油的環境,不能滿足當前油田的開採的要求和條件。導致採油環境存在很多侷限性。

(2)石油採油中三次採油問題

進行石油採油的時候,三次採油主要產生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採油的油層從二類油層逐漸轉變為三類油層,在轉變的過程中就會降低石油的物理性質,使油層之間產生巨大的差異。第二,三次採油通常運用的方式就是強鹼三元複合方式。運用這樣的方式就會採取的時候在油井的邊緣處留下清晰的'結垢。採取石油的機器檢泵的時間較短,阻礙了採油工程的進度。時間增加了就間接的提升了工程開採的成本[1]。

(3)石油採油中外圍油田經濟開採問題

外圍油田經濟開採是石油採油工程技術中的一個關鍵環節。然而在這個關鍵的環節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從石油油田開採的根源上出發,開採的石油產量逐漸變少。產量減少的速率在不斷加快。工程中運用的開採技術沒有統一的規範,技術操作出現違規現象,單井開採石油的效率低。同時油田現階段使用的注水方式不能建立合理有效的驅動系統,石油開採的成本以此而增加。另外,在開發低滲透油田的過程中通常常見的問題就是油層比較單薄、儲存石油的能力比較低。

2石油採油工程技術問題的應對策略

(1)石油採油中水驅開發的對策

上面提到石油採油中水驅開發出現了一些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就應該應用先進的採油技術。限流完井技術約束了石油採油的環境這一問題就應該運用控制壓裂採油技術。這一技術能夠詳細的對石油開採的環境進行分析和探究。相應的控制了石油開採技術。在開採舊的油井的時候,需要對開採的技術進行第二次的改造。詳細分析限流壓井,根據分析出的具體問題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技術標準,保證出液的質量和效率。另外,開採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注水無效的現象。就對厚層石油開採的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厚層的油層都進行詳細的勘探。優化每一環節的採油技術[2]。

(2)石油採油中三次採油的措施

針對石油採油中三次採油出現的問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進行分層注入的方式,解決二類油層和三類油層之間產生的矛盾。分層注入的技術越來越轉變的完善,能夠和測調工藝進行合理有效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三元技術的使用效果和質量。在最近幾年,三元技術的發展方向是物理和化學方面。在防止結垢產生上首先應該明確結垢的原因,之後根據這些原因找出除去結垢的方式。物理方面的防垢就是開發相應的舉升技術,目的是延長檢泵的週期[3]。

(3)石油採油中外圍油田經濟開採的策略

面對石油採油中外圍油田經濟開採中出現的問題,應該充分了解油田開採的特點,通過新型技術細分技術對儲存油層進行詳細的分析。此項技術就會提升油層的運用效率。為小油層的開發提供了條件。探究出新型技術,人工解決裂縫的工作能夠進行有效展開提供了基礎。另外,還應該充分考慮外圍油田的特點和性質。能夠根據油井實際情況,開發出油井工藝。在水井的堵水、控制水量、注水等方面均應該進行技術研究,轉變之前的油田開採的規模。

3結論

綜上所述,石油採油工程技術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對石油資源的需求,要從石油採油中水驅開發、石油採油中三次採油、石油採油中外圍油田經濟開採三方面出發,研究出相應的石油開採技術。為保證石油的需求量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李亭.石油工程本科採油生產實習存在問題及對策分析[J].石油教育,2016,(05):26-27.

[2]陶衛東.石油採油工程質量技術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6,(15):25+27.

[3]羅紅濤,段友芬,宋霞.探究石油工程中採油的技術質量要求[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量,2016,(12):2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