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飲食文化對國民性格的影響論文

才智咖 人氣:2.99W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先”。飲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第一需要。中國的飲食文化傳承至今已經五千餘年,可謂是燦爛輝煌,如若繁星。下面是中國飲食文化對國民性格的影響論文,歡迎參考閱讀!

中國飲食文化對國民性格的影響論文

摘要:從古至今文化主宰著每個民族、每個國家、每個家庭,甚至是每個人的命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同的文化對於各民族、國家、家庭以及個人的影響有所不同。今天世界各地對所屬文化進行了細緻的劃分,並且分門別類地加以研究。比如,我國從不同角度、不同專業對文化進行了科學的劃分。其中,飲食文化是眾多分支學科之一。它通過對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飲食禮儀、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觀。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中國人形成了不同於其他民族的性格特徵。本文通過介紹獨具中國特色的飲食文化說明它在塑造國民性格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論文關鍵詞:文化,飲食文化,飲食文化觀,國民性格

一、文化和飲食文化的概念

“文化”作為一個內涵和外延都非常豐富和複雜的現象,不僅人文社會學科將其作為主要的研究內容,而且許多其它學科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文化”的概念。由於學科體系、方法論、政治觀點、和語言表述等諸多方面的差異使得對“文化”的界定莫衷一是,至今爭論不休。1952年美國的人類學家克魯伯和克拉克洪調查和總結了從1871年到1951年間關於文化的定義,數量多達164種,可謂“百家爭鳴”。現在又過了幾十年,可能又有若干個定義出現了。這就說明好多人從不同的角度給文化下了定義。將這些定義大體上歸納起來無非就是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文化是生活方式,這句話包括了生產方式、生活形態、價值觀念、思維方法、審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等,這些方面的觀念以及由這些觀念所形成的一些制度

飲食文化處於文化的基礎部分,在文化的形成、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在人類的起源、演變和發展的過程中,首要的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就是飲食。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和進步,加上地理環境、氣候、物產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人類的飲食由最初的“茹毛飲血”逐步發展到今天枝繁葉茂、異彩紛呈的飲食文化之林。當今世界大致包括東方飲食文化、西方飲食文化以及清真飲食文化三種最著名、最有影響的飲食流派。其中,中國作為東方飲食文化的中心,一直都以燦爛輝煌的中國飲食文化而自豪不已。中國飲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等方面創造積累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當然,在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甚至是同一個民族的不同區域間飲食文化有所不同。中國飲食文化相對於其他國家而言有自己的特色並且對形成“以和為貴、高雅閒逸、和藹可親、淡泊曠達、重禮儀講人倫”等的國民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人的飲食文化觀

飲食觀念是人們在食物的製作和食用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看法,深受自然科學、社會科學 尤其是哲學的影響較深。哲學思想的不同導致中國人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有別於其它國家。

世界各地都將中國的餐飲稱為“中餐”,其突出特點是以大米和麵食為主食,講究食物的“色、香、味”。或者更確切地說,中國的飲食具有審美的意識,與西方只注重食物營養的攝取量相比,中國食物的悅心、悅目對於飲食者來說更為重要。這種感性的飲食習慣要求食物的色澤是否賞心悅目,是否能通過人們的味覺和視覺引起食慾。除此之外,中國人飲食時還很注重情調,也就是周圍的環境。在一個好的環境中用餐不只是促進食慾,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長此以往人們就會有種高雅的氣質和溫文爾雅的性格。

中國人在食物的製作方面很講究刀工,火候。《老子》中有一句話“治大國如烹小鮮”,雖然這句話是藉助飲食來解釋高深的治國哲學。但反過來看,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相通的,小到製作餐飲,大則治國之策有時是同出一轍。由此可知,中國的飲食文化精神滲透於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活細胞之中,注重天人合一,強調整體觀。這種觀念對國民性格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

三、國民性格在中國特色飲食中的體現

⑴素食文化中的“以和為貴”

“素食”一詞最早見於《詩經·伐檀》的“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詩經》中的農事詩篇不僅記載了周人注重農事的精神,而且將天人合一的理念寓於農事中,深刻地體現出那時人們已經形成“以和為貴”的性格特徵。今天,隨著歷史的不斷髮展,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素食在中國文明發展的程序中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國自古以來號稱農業大國,禮儀之邦。中國農業的發展為素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歷史悠久、地域廣闊、地貌複雜、氣候多變,因此,南北方各自開發和發展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飲食資源。以山水著稱於世的中國南方,氣溫偏高、空氣潮溼、雨水充足,適於水稻生長。而北方相對來說則比較乾旱、四季分明、寒溫交替,需要冬眠的小麥在這裡生長良好。總之,無論南方的稻米還是北方的小麥都隸屬於素食文化。相對於西方國家長期的食肉習性,中國人民的素食特性體現出本國人民親近自然,與萬事之中、萬物之間求和諧的性格特徵。

也許人們最初的食素生活是迫於客觀環境的壓力。面對地廣人稀,可耕地面積相對較少的客觀條件,人們只能積極倡導種植五穀以便於維持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隨著文明的發生與發展,人們在素食方面由被動而轉向主動,開始對各種動物有憐憫之情,不到萬不得已決不傷害某種活生生的小動物。尤其是上層社會更加知曉食素的益處。他們懂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得以快樂而健康生活的首要基礎。久而久之這種“天人合一”,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深入到人們的內心深處,形成了中國人民“以和為貴”、“與人為善”的性格。中國是舉世公認的禮儀之邦,這眾多的禮儀體現於人們的舉手投足之間,尤其是精神理念的高度統一。“天人合一”是中華各族人民幾千年來在生產與生活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出的思想理念的精華。表現在人們的具體性格當中就是與人為善、與萬物求和諧、無過之而又無不及的“中庸”性情。尤其是當今世界民眾特別崇尚素食生活,提倡融入大自然,遠離喧囂的城市,在空曠的野外充分的呼吸新鮮空氣,調適疲憊的身心,真正地享受生命賦予我們的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人們在飲食的過程中不僅僅關注周圍的飲食環境,更注重所享用的食物是否保持了其本身的味性。具體到每一種食物的烹調過程,儘量在不違背本味原則的條件下進行加工製作。中國飲食文化中蘊含的這一切思想理念與堅持的各種原則充分體現出本國人民所具有的“貴和尚中”“以和為貴”的性格特徵。

⑵茶文化中的“和諧寧靜”

“飲食”一詞起初分開使用,“飲”用於動詞,理解為“喝”,《孟子·告子上》:“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後又引申為“飲料”,即喝的東西,賈思勰《齊民要術·煮溟》:“折米白煮,取汁為白飲”。如果說上面是對中國民眾日常所吃的主食的介紹,下面則是對飲料方面的瞭解。在飲料方面最具中國特色要屬各色各樣的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樹的國家。茶發乎神州,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是世界上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中國的'飲茶之風始於何時,眾說不一。按照文獻記載,魏晉時飲茶已成風氣,據此可推測最初的飲茶之風當早於此時。並且開始時人們並未將茶作為飲料使用而是作為藥用。隨著對茶的不斷應用人們逐漸瞭解了其味性,並且賦予飲茶活動特有的文化意義。茶文化的興起使得人們對飲茶活動崇尚不一。儒、釋、道三家在茶道上的互補足以體現出茶的意蘊。

共同點首先表現在務必於其中求和諧、求寧靜。用比喻的方式將中、西方人的性格加以比較,可謂西方人的性格像酒,熱烈、奔放、好動,容易激動,甚至好走極端,遇到矛盾往往針鋒相對以至於水火不容。中國人的性格則像茶,總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間的萬事萬物,強調和睦、友好、理解與秩序,講中庸,遇事沉穩,遇到矛盾不好鬥,而是主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妥善地解決問題。“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如一杯清茶,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透徹而明朗。三家者中儒家將“中庸之道”引入茶文化,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誼,通過飲茶自省,從而既能嚴格地要求自己又能寬容地對待他人。與儒家的“中庸”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道家主張人與物質、物質與精神不可分割、互相包容。自然而然中國的茶文化吸收了老莊思想,強調天人合一,物質與精神統一。佛教禪宗主張“頓悟”,內心清靜無雜念。茶性之柔,茶的寧靜與清醒地品味正應其求。再者國人所具有的淡泊曠達、高雅閒逸,舉手投足間所表現出的和藹可親的性情在茶文化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文人儒士是茶文化的倡導者,他們借茶修身養性、磨礪匡世治國之志,知足常樂,以天下為己任。茶文化在他們當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儒家在茶文化中的獨有特點是講雅緻、注重歡樂情調。儒家歷來主張積極入世,不論何時何地念念不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時時以“家事、國事、天下事”為主體。飲茶之時更是雅興高漲、文武張弛、有所作為成為主情調。雖然身處高雅閒逸的飲茶氛圍之中,但是儒士內心卻是“念念有如臨敵日”、“居安思危”、“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薄冰”。這種喜怒不形於色,外在雅緻、閒逸,時時刻刻防患於未然的心態是儒士所獨有的。自然飲茶便成為他們協調內外、凝神思考的時刻。如此更顯示出他們遇事沉穩,講道德,重人倫的性格特徵。

道家在茶文化中融入了明顯的超塵思想。道家強調“無為”,與儒家積極入世思想正好相反,避世思想濃重,對儒家思想是個補充。中國許多著名的茶人都有濃重的退隱思想,他們並非逃避責任,而是不苟同於庸碌之人,潔身自好。即使是功成名就者也依然保持雅潔自愛。如果說儒家文化適合貴族士人的口味,那麼道家文化則更接近於文人寒士和普通百姓的思想。所以,今天許多高雅之士將由品茶而體味出的儒家文化與道家文化相揉合,成為真正的內儒外道之士。

佛家茶文化具有“苦寂”、以茶助禪、明心見性,以助“頓悟”的特點。雖說求“靜”、求豁達、理智方面三家趨於一致,但道人過於閒逸散漫,儒者是有時十分失意時想從中得到片刻的寧靜以便達到忘我的境界。只有禪僧在追求靜悟方面最為執著。

所以中國茶文化相容釋的靜悟、道的馳縱、儒的雅逸,是三家的融合體。今天中華民族的成員所擁有的優良品性,茶文化在其中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茶性柔和,清香飄溢,凝神降火正與中國人遇事冷靜,閒逸高雅的品性相得益彰。

⑶筷子文化中的“質樸尚實”

中國飲食文化的特色不止於食源的開發,更在於食具的研製。筷子文化是中國飲食文化在食具研製方面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筷”字是由“竹”和“快”兩部分組成。如果按照漢字的構造分類屬於“上形下聲”,由形會意,我們可知製作筷子的主要材料是竹子。今天隨著物質材料的不斷豐富、科學的迅速發展和技術的有效提高,其加工材料也就不僅僅限於竹子,象牙、玉石、金屬以及其它稀有材料應有盡有。看著不同材質的筷子,也許人們最想知道的就是筷子的起始紀年。

對於筷子起始的確切紀年至今尚不可而知,專家學者通過研究調查僅能劃定先民發明筷子的大致時間。需要是發明之母,可以肯定地說筷子的起源是由中國的飲食需要而決定的。肉食相對貧乏的客觀生存環境使得中國先民以素食為主。與西方食肉國家所使用的餐叉相比,中國人飲食時使用的筷子構造簡單,功能繁多,應用靈活。筷子的構造十分簡單,是由兩根粗細、長短、材質相同的物體組成。但是,構造簡單並不是說使用也同樣簡單。與其它餐具相比,筷子的使用更具技巧性,難度較大。許多剛到中國的外國人士對中國人使用筷子的熟練程度讚歎不已。

筷子從構造到使用體現出中國人民質樸尚實的性格特徵。它的簡單構造象徵著人們的外表的樸實無華,內心卻蘊含深意,求實精神深寓其中。

四、中國人性格的塑造特色

每個中國人從開始懂事之時起,長輩就要用禮儀來規範他們的行為。可以說,人生禮儀是伴隨著社會文化的形成而不斷完善和發展的。伴隨著飲食文化的發展,中國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飲食禮儀,或者說中國禮儀的形成和發展都是由餐桌而來。中國人圍桌而餐時講秩序、重人倫、別主客、分長幼。

這些看似簡單的禮儀在塑造人的性格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因為這些禮儀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習慣,“習慣成自然”,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成功最基本的條件。長輩在教導子女時,也總是選擇在一起用餐的時候,也許只有在這個時候最恰當,“其樂融融”的氛圍裡即使有一兩句批評、教導的話,也是比較容易接受。這樣伴隨著家長的循循善誘,青少年逐漸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同時,更主要的是塑造了良好的性格。

五、結語

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雖然飲食文化處於文化的基礎部分,但是它在人類社會形成後的禮儀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禮儀塑造了人的性格,尤其是中國的飲食文化更是如此。所以說,中國飲食文化影響著國民性格的塑造,在國民性格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高成鳶《 飲食之道: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路思考》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

[2]王學泰《中國飲食文化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3]趙榮光《中國飲食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朱永和《中國飲食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5]張岱年 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6]胡小毅《傳統文化與現代養生》中國物資出版社2005

[7]歐陽侖《中國人的性格》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