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飲食文化論文

才智咖 人氣:1.89W

“你吃什麼就成為什麼樣子。”營養專家經常使用這句話來倡導更好的飲食習慣,入嘴的東西確實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但我們也可以從另―個角度來看這句話,我們所吃的反映出我們自己――不論就人或文化而言。你想了解另一種文化嗎?那麼你應該去了解它的食物。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美國的飲食文化論文,歡迎閱讀。

美國的飲食文化論文

何謂“美式食物”?乍聽之下你可能認為答案容易得很。對許多人而言,美式食物就是漢堡、熱狗、炸雞和比薩。如果你好吃甜食,你可能會想到蘋果派或巧克力片餅乾。美國人確實吃這些東西,但這些就是你在美國唯一找得到的食物嗎?

除了感恩節火雞以外,挺難找到典型的美國食物。美國是個移民之國,所以美國人吃的食物來自許多不同的國家,當人們移居美國,他們也將自己的烹飪方式一起帶來。那也就是為什麼在美國你幾乎可以看到所有不同民族的食物。在某些時候,美國人把外國的食物視為最愛。美國人喜愛義大利的比薩,墨西哥的玉米餅和中國的春捲,但是這些東西的美國版味道卻不太地道了!

和許多大國一樣,美國被劃分為數個區域,每個地區都以自己特有的食物種類為傲。走訪美國南部享受鄉村式的烹調:到路易斯安那州品嚐辛辣的凱郡式料理:走一趟新英格蘭試嘗它美味的海鮮:再到中西部“美國的麵包之鄉”品嚐可口的烘焙食品:乘船遊覽至西南部嘗試一些好吃的墨西哥式德州小吃,最後到太平洋西北岸,啜飲極品咖啡,作為美食之旅的句點。

快節奏的生活使得美國人通常只能“很快地吃幾口”。快餐店為趕時間的人提供各種食物,從炸雞到炒飯,應有盡有。微波爐晚餐和實時餐點使得在家燒飯省事又快速。當然,最平常的美式快餐之一就是三明治。任何能夾在兩片土司中間的東西,美國人就可以把它做成一份三明治,花生醬和果醬更是一直都深受美國人的喜愛。

忙碌的美國人也趨向於吃一大堆“垃圾食物”。炸薯片、糖果、汽水和其他甜食都頗受歡迎。許多人吃了太多這類不健康的零食,但是其他人則選擇較健康的飲食習慣,有些人甚至選擇“全天然”的食物,他們拒絕吃任何含有化學制品或新增物的食物。

美國文化是“你吃什麼就成為什麼樣子”這句話的最佳寫照。美國人代表了背景的廣泛性和思維的多樣性。在美國可享受到的各式食物正反映出個人品味的多樣化。這食物可能是國際性也可能是地區性的;有時是快餐,有時也不見得;它可能是垃圾食物:也可能是天然食品。然而無論如何,它們都是美式的。

美國人吃漢堡包、熱狗和其他簡單、標誌性的美食,典型的美國菜“粗獷實在”,食用新鮮的原材料,保持事物的原汁原味;但他們同時也喜愛許多其他國家的菜餚,擁有眾多移民帶來的各式菜品。於是,美國飲食恍如一個“大熔爐”,匯聚了世界多國的佳餚,並將之持續交融、美國化,形成當今的讓人眼花繚亂、活力四射的美國飲食。以下,我們簡要溯源一下它的歷史。

16世紀以前,美洲印第安人作為美國的原住民並主要居民,他們的飲食就是美國飲食的代表。在這一階段,他們奠定了美國主食的基礎——玉米。但由於生活水平較低、疆域廣袤、人口文化分散等原因的限制,美國飲食尚且處於講究溫飽的狀態,未能形成全國性飲食和完善的美食體系。

而且,美國一直以來沒有王室一說,王室烹飪有助於國家烹飪藝術的統一和進益,以至於美國缺少王室的這一對生活品質,這裡強調飲食的驅動力,美食發展在歷史程序中相較緩慢。

16世紀,墨西哥的西班牙人來到美國,他們並沒有只把玉米當作一種好原料而用它做成什麼別的東西;他們真正地做到了將他們的想法和印地安人的想法交融一起。如玉米卷烤肉,西班牙人帶來豬肉;印地安人提供玉米卷。

後來,清教徒大批移民美國,帶來了“為活而吃”的精神特質,追求實用簡樸,不講究食物口味。他們認為人吃東西並消化掉以便再活一天,除了虛榮心,沒有哪個思維健全的人會討論某種食品的味道。他們的對飲食的價值觀嚴重阻礙了烹飪藝術的發展。

17到18世紀,歐洲移民大量湧入美國,奠定了傳統美國菜的基礎——英國菜。美國烹飪始自英國,因為大部分美國人是英國移民的後裔。當然,美國菜有自己的特色,因為美國國土大,氣候好,食物種類繁多,交通運輸方便,冷藏裝置優良,廚師、家庭主婦可隨意選擇食物,同時他們在烹飪儀器時很講究營養。美國人的習慣是早餐喜食各種水果和略有鹹味的.甜點心,對沙拉很感興趣。美國人做菜喜歡用水果作輔料,如菠蘿雞腿、蘋果烤鴨等,對鐵扒一類的菜餚也很喜歡。炸制類的菜品也是常吃。

而後,其他移民開始到來。非洲人被販賣至美國,對美國烹飪產生了重大影響,他們把一些新奇的食物原料和調味品帶到了美國菜桌上——羊角豆、山藥、花生等。而且他們還發揮聰明才智把奴隸主嫌棄的“豬下水”變得可口,增加了美國飲食的可選菜品。

19世紀下半葉,中國和義大利移民到來了,開啟了美國飲食歷史上最重要的“移植”階段。中國食物隨著在西部修建鐵路的中國移民而來,或更恰當的說,是隨著那些給築路工人做飯的人來的。各種嶄新的美國化中國食物興起,如“炒雜碎”、炸蛋卷、餛飩湯、炒飯、雞絲炒麵和小排骨等。可惜中國食物始終不是美國最普及的食物,因為雖然大多數美國人吃它,可他們通常不在家裡嘗試自己做。然而,美國化中國食物確實起到異常重要的作用:它開闊了幾乎每個20世紀的美國人對令人垂涎三尺、異國情調的亞洲食物的眼界和品嚐,為許多亞洲美食融入我們民眾的飲食習慣鋪平了道路。

美國化義大利食物堪稱美國餐館文化的主導者,廣受歡迎;而且它的真正勝利是在美國的家庭裡。比薩餅、滷汁麵條、蕃茄沙司烙通心粉、肉丸子、帕爾馬乾酪小牛肉,無論是冷凍,或登門送食,或自家制作,都在美國日常飲食中起著無比重要的作用。此外,它成功證明了來源於另一個國家的食物非但可在美國成為換口味的有趣享受,還能牢固地成為美國主流飲食的組成部分。

20世紀隨後的其他年代,美國迎來了多種移民群體,更多的異族美食納入了美國飲食中,例如,美國人讚美法國人對待食物的方式,把它作為美國飲食的基石;讓丹麥糕點在美國早餐中佔有牢固的地位。

以上只是美國飲食發展歷史的主流,還不是全貌。對美國而言,多元性的人為因素為飲食發展帶來了關鍵性的影響。早期的美國飲食,由於歷史與文化的長度及深度不夠,美國的立國精神及民風偏向保守樸實以及美國沒有宮廷皇室的推動與鼓勵,導致飲食發展緩慢,但在19世紀以後,豐富的移民史已經讓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具飲食折中主義的地方之一。現在的美國,飲食包含永珍,世界各國美食的都是它的選單,而且它還一直隨心所欲的對事物進行“嫁接”,不斷創造出世人前所未見的新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