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淺談國小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

才智咖 人氣:2.94W

“人文教育”就是指在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它以人文精神為核心。杜時鐘在《人文教育論》中指出“人文精神首先是一種自由的精神、自覺的精神、超越的精神。它標誌著人對物、對自然的超越--人高於物;它的誕生說明人具有了自我的意識,標誌人的覺醒,表明人的存在不再是自在的,而是自覺的;超越自然則意味著人開始有了自由--創造的自由、生活的自由以及享受的自由。”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人文精神的實質和核心,是強調“人之所以為人”。

個人淺談國小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

把“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貫徹到學校教育實踐中,最終就要落實到學生人格設計上來。教育要站在高處,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義為核心,延伸到知識、道德、審美各個方面,“喚醒”人格,努力使學生-- “獨立的人”趨向完美。國小生純潔無瑕。從人文的維度上講,保護好這一群群的小天使,以他們為本,授受知識,開啟智慧,訓育身心,潤澤與點化人生的境界,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愛好、性格、特長,在自己的軌跡上健康成長,是教師崇高師德的最佳體現。教師要怎麼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更好地體現人文關懷呢?

一、在教學內容中滲透人文精神。

收進國小語文的文章,故事性強,再加上漢語言不需太多地對性、數、格、時態、語態進行處理,朗讀起來有升降變調,平仄對應,是一門非常有趣味的學科。這就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從不同的方面陶冶學生的情趣,昇華學生的靈魂。

二、要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來體現人文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指出:“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見的刺激激發學生對學習、對課的興趣,那就永遠也培養不出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沒有積極的腦力勞動,學生任何興趣,任何注意力都是不可思議的。”很多的教師為了體現人文精神,在課堂上以講故事、引用典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強化無意記憶。這種適當穿插與教學有關的小故事或一兩個引人深思的典故的做法,對啟發學生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大有裨益。但如果忽視課堂結構的科學性,則會因為時間比例嚴重失調,而使學生興奮點不在所學內容。其結果自然是“樂而不學”。這種做法,說到底,是喧賓奪主、本末倒置。必然導致“教”與“學”脫節。

要體現人文精神,不是一味地遷就學生,教學手段的運用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鼓勵學生勇敢參與,從而產生“愛學的情感、會學的能力,進而達到學會的目的”。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相互作用中,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於內容。只有把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統一起來,才能在強化無意識記憶的同時,強化有意記憶。強化樂學的同時,強化刻苦學習精神的發揚。要使外在“刺激”喚起內在驅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成功的喜悅。

三、在迴歸生活的語文教學中體現人文精神。

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是在教語文課本,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應該是語文教學的返樸歸真。才能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於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絡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並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學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1、訪一訪,觀察生活。

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於和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所以學生認識得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擴大視野,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

2、演一演,再現生活。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資訊,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

3.學一學,體驗生活。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如身臨其境,再聯絡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

有人認為:給國小生上語文課頗像畫中國畫,留有大片空白,讓孩子去展開想象填充其中的空白,效果也許會更好些。教學時點到為止,一些一時半刻還不太能體會到的內容,留給學生日後去慢慢理解消化。當猛然感悟到一些什麼的時候,就實現了一次飛越。站在“以人為本”的立場來參照教材,我們的教育便會指向人的終極關懷:披文入情,因情悟文,由文明理;讓學生通過體驗、理解的方法,感悟人生,實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