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美學的產生及理論內涵

才智咖 人氣:2.22W

生態美學的產生及理論內涵
生態學概念是由德國博物學家海克爾於1866年在《普通有機體形態學》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我們把生態學理解為關於有機體與周圍環境關係的全部科學,進一步可以把全部生存條件考慮在內。”[10](P8)由於與生態學相關的各種邊緣學科如生態哲學、生態經濟學、生態社會學、生態倫理學紛紛出現,生態理論甚至成為一種基本的學術精神;並隨著人類生態意識的覺醒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逐步顯露,一種新的文明開始產生了。生態美學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後,生態學科已取得長足發展並逐漸滲透到其他相關學科的情況下形成的。自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開始,作為生態美學應用形態的生態批評在美國文學界悄然興起,而正是在這種生態批評的發展中,生態美學也隨之而發展。
生態審美觀正是以生態觀念為價值取向而形成的審美意識,它體現了人對自然的依存和人與自然的生命關聯。生態審美意識不只是對自身生命價值的體認;也不只是對外在自然美的發現;更是主體內在與外在自然的`和諧統一,是生命的共感與歡歌。生態審美不只是主體情感的外化或投射;而是審美主體的心靈與審美物件生命價值的融合,它超越了審美主體對自身生命的關愛,也超越了役使自然為我所用的價值取向,從而使審美主體將自身生命與物件的生命世界和諧交融。
生態美學認為“生”,不僅是生命的存在,更是生命的更新;“生”是螺旋式的上升的動態過程。生態美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美在生命的更新、發展。因此生態美學對人類生態系統的理解,是以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各種生命系統的相互關聯和運動作為其出發點的,生命意識和重視人與自然的生命關聯必然成為生態美學的一個基礎。總之,生態美學從生命的普遍聯絡來看待生命。
生態美學所主張的天人一體、萬物一體的整體性,並不是理性主義所說的那種抽象本質的同一性,也不是那種非本源的、建立在綜合基礎上的結構整體性。生態美學是一種向本源性迴歸的美學,這種本源性迴歸使美學的基礎從天人二分、主客對立回到天人一體、萬物一體的本源性上來。生態美學主張超越人與自然的兩分對立,迴歸於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的狀態,主張在萬物一體化的生態平衡狀態中保護生成的整體和諧美。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對立已經消泯,而是說比對立更為本源的是人與自然親密無間的一體化關係。
生態美學是在當代生態觀念的啟迪下產生的新興的跨學科的一種美學,具有很強的開拓性和初創性。這一學科是以生態美範疇的確立為核心,以人的生存環境和生活環境的生態審美創造為目標。它體現了對人的當前生存狀態和終極走向的關懷,它希圖達到人與自然相和諧、真善美相統一的自由的人生境界。
 

生態美學的產生及理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