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美術的發展與基本特徵論文

才智咖 人氣:3.11W

摘要:與傳統美術模仿再現的審美特徵相比,現代美術的審美標準更加多元化。本文透過現代美術紛繁複雜的表象,從多方面論述了現代美術的特徵,以期對讀者在鑑賞現代美術作品時能夠找到現代美術的規律,從而能夠理解、欣賞現代美術作品。

現代美術的發展與基本特徵論文

關健詞:模仿再現 主觀表現 標準多樣化 過程化 生活化

現代美術是指從19世紀下半葉的後印象派到20世紀50年代的現代美術階段,20世紀50年代以後至今被稱為後現代美術階段,而在後印象派以前的藝術就是傳統藝術。

西方的傳統美術,是理性精神指導下建立在模仿寫實基礎上的藝術。它是西方工業社會到來之前的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19世紀下半葉,西方的哲學思想、工業技術、科學、生存環境、傳播媒介等各個領域所發生的深刻變化,使藝美術也隨著潮流而逐步擺脫了傳統美術觀念的束縛。它以反叛傳統美術為起點,創造出一種嶄新的文化現象和行為方式。 同傳統美術相比較,這種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從模仿再現走向主觀精神表現

西方傳統美術的基礎就是模仿再現真實的客觀物件。這種觀念起源於古希臘,作為美學體系,則確立於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完善了真實的概念,以透視、解剖、明暗等科學法則充實了再現客觀物件,描寫真實的藝術表現手法,使模仿客觀物件確立為傳統美術不可動搖的基礎,一直延續了幾百年。

隨著科學技術在19世紀的迅猛發展,傳統藝術觀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照相術的發明和普及對模仿寫實的藝術構成了強烈的衝擊,藝術家感到震撼和危機,紛紛尋找新的出路。而東方藝術的適時傳入,讓西方藝術家大開眼界,認識到非寫實的、平面感的、表現性的繪畫同樣有著獨特的魅力,他們奉為經典的模仿藝術僅僅是眾多的藝術觀之一。於是以塞尚為代表的後印象派畫家開始強調主觀精神的表現。到了20世紀,這種觀念得到進一步的發展。表現派、超現實主義等藝術流派的出現,他們或者著力於表現強烈的自我心靈感受,或者強調於潛意識的客觀描繪,把過去傳統寫實的審美標準放到了並非那麼重要的位置,充分表明了現代美術表現心靈真實的特徵。

二、美的標準出現多樣化

傳統西方美術的基礎和標準是模仿客觀現實世界。人們在兩千多年的'藝術史中,逐步建立起一種統一的、絕對的美的標準,這就是真實和優美,對人們的審美影響極為深遠的結果。

無論藝術家採用什麼樣的風格和表現手法,作品都是具象的,統一於現實世界的,儘管期間不斷湧現浪漫派、寫實派、印象派等多種美術流派,但寫實仍然是它們不可動搖的基礎。巨集觀地看,由於寫實這一至高無上的模式的影響,這些美術流派在美術變革歷程中的變化微乎其微。ひ勻尚為首的後印象派開始著眼於主觀精神的表現,他們發現主觀感受變化無窮,只用真實優美的客觀形象是遠遠不能表達的。客觀真實固然感人,但心靈的真實更具感染力。優美使人愉悅,醜陋同樣使人震撼。

三、現代美術的價值在於發現和創造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現代工業社會的形成,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認識觀念都在發生變化,這種理性精神已失去了原有的權威性,各種非理性的、精神分析說都紛紛向它挑戰。現代精神下產生的藝術觀念大大拓展,人們不再拘泥於模仿現實,而在藝術觀念、藝術表現手段、藝術語言等領域積極地探索和創造。人們認識到,美術中最有價值的不是它的技巧和內容,而在於不斷髮現和創新,藝術體現的是現代社會的創造性思維。美術的歷史本身就是在創造和發現中前進的,只不過由於歷史的條件侷限,19世紀以前的美術進展緩慢,基本上都是美術風格上的變化,對於藝術的表現形式始終缺乏本質的變革。而美術史的前進過程就是在否定已有風格基礎上進行的,新奇又有創造性的東西備受人們關注。正是這種創新的特性,畢加索把人體肢解,並按照自己的思路重新組合,結合非洲黑人的木刻藝術,把觀賞者帶入一種全新的創新境界。而後來的藝術家則更是前進了一大步,他們擯棄了傳統藝術技巧、繪畫方法和工具材料,積極發揮主動性,大膽開拓新的媒介領域,打破了美術與美術、美術與其他學科的界限,開闢了現代美術百花齊放的新局面。

四、現代藝術過程化

在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裡,生產力低下,生活範圍狹窄,人們總是醉心於永恆的基業、永恆的關係。在這種僅僅能滿足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社會,人們尤其看重的是結果,卻從不看重過程。基於此,傳統藝術也只注重最後的作品,對於創作的過程並不怎麼關心。

而在現代社會裡,生產水平得到空前的提高,科學技術不斷改變著社會的物質生活和人們的精神生活,生活節奏大大加快,短暫性、新奇性和多樣性已成為現代社會的特點。短暫和新奇與過程是緊密相連的,因為過程意味著向未知的領域探索,就像人類對生命和生活本身的認識一樣,生命的價值並不在死後產生,而在出生到死亡這一變化過程中蘊含。人活著的時候,不斷有很多的目的和追求,一旦死亡,一切目的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追求生命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同樣,藝術家更看重藝術的創作過程及過程中所得到的感受和體驗,而把結果看成是次要的東西。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流行於美國的行動畫派,以及後來的行為藝術等都是在這一現代藝術觀念中產生的。

五、現代藝術生活化

在傳統藝術的觀念中,藝術和生活被視為兩個不同的範疇,普遍認為藝術高於生活。藝術具有非功利性的特點,屬於精神生活的範疇;而生活是人們的現實存在,屬於物質範疇。在傳統社會中,一部分人分離出來,專門從事藝術活動,其他人則從事物質創造。這種劃分長期以來佔據了人們的頭腦,被視為天經地義的準則,但這種劃分割裂了生活和藝術的聯絡。

現代社會應當是更完善、更高階的社會。現代社會的人也應該是精神和物質結合的完善的人。生活本身就可以是藝術。這種“藝術就是生活本身”的觀念在20世紀下半葉的西方藝術中追隨者眾多。他們認為,生活是生命過程的體現,生命過程就是不斷追求,不斷滿足,再不斷追求,以求新的滿足的過程。在這種不斷創造、不斷超越的過程中,人們體會著種種微妙感受,這才是生活的終極目標。而藝術的本質同樣是對生活中前所未有的事物進行創造和發現,藝術不應當是對現有的美的事物的模仿。既然生活與藝術的本質都在於不斷地創造和發現,那麼如果人們以審美的態度對待生活,從中創造和發現前所未有的事物,生活本身其實也就成為了藝術。於是,在這一觀念的指導下,有的藝術家開始從生活環境和工業產品中選取物品和素材,這就是波普藝術,波普藝術是對現代工業社會的肯定,對社會現實的重新關注,對現代生活的直接反映。它是藝術走向生活這一觀念的具體體現,也是抽象藝術之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思潮。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2。

[2]瓦爾特·赫斯。歐洲現代畫派畫論選。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5。

[3]陳洛加。外國美術史綱要。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7。

[4]吳愛莉。歐洲現代藝術。湖北美術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