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音樂教育在大眾教育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戰略思考

才智咖 人氣:2.97W
談音樂教育在大眾教育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戰略思考

摘要: 高等音樂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大量音樂表演人才、音樂理論人才、音樂教育人才的歷史重任,其教育目的的單純性,教學過程的針對性,學習過程的獨立性等等,決定它是一個高成本、高投入的特殊行業,伴隨著高校擴招的熱潮,高等音樂教育也從過去的精英教育步入了大眾教育的發展階段,傳統的教育結構,教學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一、高等音樂教育面臨的現狀
  
  年初,一所長期以培養高精尖藝術人才為主要目的的藝術院校對其學生進行了一次學情調查,認為自己是“高精尖”人才的學生佔19.6%,專業一般的佔61.7%,較差的佔18.7%。這組數字顯示出這所學院的人才“精”度已發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對於整個專業藝術教育領域亦不乏普遍性,就高等音樂教育而言,在擴前的上個世紀,全國九所音樂院校都是幾百人的規模,無論從招生數量、師生比例、還是人均資源佔有量上,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精英教育。現如今,這些院校的規模已擴大了十數倍,更有甚者,大量綜合類院校都在爭先恐後地創辦音樂教育,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700多所高校開設藝術教育專業,即便如此,也不能滿足眾多學生的求學願望。
  一方面學生人數的成倍增加,使專業音樂院校生源素質普遍下降,專業水平拉開距離,另一方面,教師隊伍建設的長期性,又導致了師生比例增長的嚴重失衡,而音樂院校自身的教育規律和教學特點卻決定了傳統的教育模式很難有所突破和創新。於是,師生比例矛盾加劇,教育資源日益短缺,教學成本投入加大等諸矛盾就應運而生了。
  
  二、傳統音樂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
  
  還在高校擴招的洪波剛剛湧起的時候,圈內一批有識之士就關於擴招帶來的系列問題表示過擔憂,並建議在音樂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積極探索精英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很多音樂院校也進行了積極嘗試,如部分專業授課形式轉化,由一對一轉向一對多,專業課學時調整,定期邀請國外專家為拔尖學生上課等,但這些措施,並未改變過去精英教育的基本模式,隨著學生人數愈來愈多,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突現。
  (一)專業教師的教學任務空前加劇
  學生人數的劇增,教師隊伍建設的相對滯後,使教師的教學任務空前加劇,大部分教師常年處於高強度、超負荷的工作狀態之中,我們常常看到:清晨曉月伴隨著他們匆匆的腳步,傍晚路燈拉長了他們疲憊的身影,但教師的付出並未得到應有的回報,或者說往往事半而功倍,因為他們必須平均使用時間,平均分配精力,基礎好的學生往往吃不飽,基礎差的學業生常常跟不上,更為可惜的是部分完全可以指導精尖人才的'名師,也被繁重的教學搞得身心俱疲,他們沒有時間去搞科研,沒有精力去搞學術,更沒有時間去“充電”。
  (二)學生的學習興趣日漸弱化
  十年前,我們學生少、大樓低,可洋溢在校園的琴聲、歌聲,從早到晚,盈盈於耳,如今樓高了,學生多了,可琴聲卻小了,歌聲也弱了,究其原因,除了一部分熱愛音樂專業、立志從事音樂事業的學生外,相當一部分學生進音樂院校是因為上不了其它更好院校的無奈選擇,這些學生沒有學習熱情,缺乏上進動力,而目前學院專業教學的“一鍋煮、一勺燴”方式,缺乏競爭機制和激勵機制,學與不學一個樣,學好學差一個樣,加上社會各種現象的誘惑,就業形勢的日趨嚴峻,學生的浮躁與惶恐情緒與日俱增,如此以來,學習興趣淡薄也就不難理解了。
  
  三、普通音樂院校應走精英與大眾結合的路子
  
  科學的高等音樂教育應當呈金字塔型,處於塔尖的是少數培養高水平音樂人才的精尖型高等音樂專業院校,處於塔身的是相當數量的精尖與大眾並存型的高等音樂專業院校,處於塔基的是為數眾多的大眾型高等音樂教育機構,精英教育屬於選拔制、淘汰制,主要是培養高水平藝術人才,大眾教育側重在普及和實用,既是為了培養普通藝術工作者和複合型人才,也是為了提高國民整體藝術素質,因而在辦學思想、辦學目標、人才培養模式、教師配備等方面也相應地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