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高中生歷史課學習興趣的途徑論文

才智咖 人氣:1.28W

在歷史課教學實踐中,經常會發生這樣一個頗為奇怪的現象:為數不少的高中生熱衷於觀看歷史影片和閱讀歷史課外書,卻討厭歷史教科書;對歷史充滿興趣,卻對歷史課很排斥。分析箇中原因,這既和教師有關,也與教材有關。如何才能激發廣大高中生對歷史課的興趣,就成為我們必須探討的問題。

激發高中生歷史課學習興趣的途徑論文

一、提高課程認識

宇宙縱橫交錯形成一部生動歷史,歷史是人類過去的活動,它包羅永珍、紛繁複雜、豐富多彩,堪稱一個民族的經典記憶。因此,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歷史系的戴安娜 ? 諾維茨教授說:“沒有歷史頭腦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覺醒來,他們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了。”眾所周知,歷史課內涵豐富、外延寬泛、涉獵全面,包括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很多內容,是一門綜合性的獨特學科,是一門思想和智慧的課程,充滿這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其功能是多元的、潛移默化的。正如馬克思所說: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就是歷史科學。歷史課對高中生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這不是在強調學科本位,而在說明歷史教學不光因為它涉及學業水平考試和大學聯考,更因為學習歷史有助於形成良好的歷史素養,促進學生從整體上認識世界,培養正確的歷史觀,進而對青少年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總之,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我們在講課中要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認知社會的能力,並讓學生知道:學習高中歷史課程,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做一個全面的人;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心,做一個愛國的人;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一個聰明的人;可以培養學生的優秀品德,做一個品質優良的人。

二、培養學習興趣

教育家第思多惠曾說過:“教學成功的藝術在於讓學生對你所教授的東西感興趣。”無數事實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強大動力,是開啟智慧的一把鑰匙,培養學生的學史興趣是教學中最重要工作之一。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學生是否能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是實現教育社會功能的基礎。

如果想要高標準地完成教學任務,歷史教師就應該能力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熟悉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掌握先進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組織幽默風趣的語言進行高效提問,活躍課堂氣氛,集中學生注意力;充分運用多媒體和網路資源製作課件,創設形象直觀的歷史情境;積累並講述一些相關的歷史小故事,活躍課堂氣氛。

三、融洽師生關係

所謂的師生關係,說的是老師和學生在教育教學中自然形成的相互關係,反映的是師生之間的融洽性,影響的是學校文化和教育教學質量。師生關係既是教學關係,也是倫理關係,還是情感關係,分別代表著師生間作為工作人、社會人、自然人的存在方式。三者之間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相作用,任何一方面存在問題,都會對師生關係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認為:教學中最能決定效果的因素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質量。中國有句古話:親其師,才能信其道。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句話。無論是什麼課,只要教授課程的`老師是學生所喜愛的,那麼大家也會對這門課程產生一種濃厚的興趣,創造一個師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環境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個人認為,好是師生關係是平等尊重、相互信任、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係。教師在良好師生關係中起決定性作用,要理解引導,講求師生良性互動,不把學生當填充知識的容器,而是當成一個和自己平等獨立的人,欣賞學生優點,尊重學生人格,保護學生合法權益,做學生學業上的導師、生活中的朋友,通過搭建這樣一種良好的師生關係,學習起歷史知識來自然是事半功倍。這也是老的歷史教師的標準。

四、改革教學模式

我們知道,教學是教與學相互作用的過程,是雙邊活動。教師不僅僅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執行者,更是教學的研究者和開發者。

教師在組織教學中,要轉變過去單一的教學和學習方式,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做到師生互動、學生合作,排程學生學習興趣。當然,我們也決不能矯枉過正,為了求新而求新,對傳統的教學與學習模式全盤否定、徹底拋棄,完全照搬國外的教育方式方法。

正確的做法是,發揮好傳統教學方式與現代教學方式的有機融合,對學生該掌握的知識點要進行點撥和講授,不放棄對學生的指導。

例如,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可以採取優化講授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體地位,教師變灌輸為引導,變主宰課堂為指導課堂,活化課堂內容;可以採取情境教學法,營造歷史情境,活化課堂教學形式;可以採取問題探究法,通過有層次、由淺入深、連續不斷的提問活化學生思維,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處於積極活躍的狀態。歷史課堂教學作為一種互動的雙邊的教學模式,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做到以學促教、以學促學,使整個教學過程同頻共振、合作共贏。新一輪課程改革也要求“改變舊有的單一的接受式學習模式,倡導主動參與、勤於動手、樂於探究、合作交流的新的學習方式。要建立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因此我們要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體性,在教師的啟發下,以學生獨立學習和獨立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和社會現象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為參照物件,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談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中,培養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創新和實踐能力。

總之,歷史課堂是具體的、情景化的,只有整合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才能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堅定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使學生由“為用而學”轉變為“學而有用”.

參考文獻:

[1] 周鼎勳 . 高中歷史新大綱體現了時代精神 .

[2] 葉正書 . 新的教學觀念呼喚新的教學方法 .

[3] 知識教學與能力培養的雙重突破 . 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1997年第 10 期 .

[4] 張大均 . 教育心理學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