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興趣巧學數學論文

才智咖 人氣:1.06W

【摘要】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到生活,教師要通過創設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學好數學;有的放矢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引導學生做數學,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激發興趣巧學數學論文

【關鍵詞】國小數學;生活;學習興趣;能力培養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到生活,教師要通過創設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學好數學,會用數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創設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良好的課堂氣氛能使學生學習的思維處於最佳的狀態,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愉悅和諧的課堂環境是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前提。

1.1故事匯入,激發興趣。

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教師講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同學們,你們想知道神算“小精靈”嗎?一天,“小精靈”去小明家玩,見他正在做一道題:1800÷25=?“小精靈”看了後馬上答道:比值等於72,小明用約分方法果真也是這個得數,他驚訝極了,問道“你怎麼會這麼快知道得數呢?”“小精靈”笑著說:“我用的是比的基本性質呀?”同學們,你們想掌握這種本領嗎?通過用故事匯入,新穎、自然,能立刻引起學生的好奇心,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有利於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

1.2自主學習,激發興趣。

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時,教師提出在長6米、寬4米的房間裡鋪地毯,商店有寬1米、2米、4米三種型號讓學生自由選擇。有的說“買1米拿起來方便”;有的說“買4米的鋪起來美觀大方沒有介面”;還有的說“選擇2米,這樣又方便又省錢,床底下可以不用鋪”。課堂上學生質疑問難,興趣盎然,靈活巧妙地學習了知識,培養了會問、善問的思維品質。

1.3聯絡生活,激發興趣。

聯絡國小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產生親切感,因貼近生活受到關注而要學。例如:教學“時、分的認識”,教師出示實物鍾問:“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件東西,你們看,是什麼?鐘錶有什麼作用呢?”出示幻燈片問:“這位小朋友叫明明,你們能從這三幅圖中,看出明明一天的作息時間嗎?”這樣的匯入新課,既近學生生活實際,又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情境創設有的放矢,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創設問題情境,造成懸念,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然後引導分析、思考、探究問題。

2.1情境創設要有吸引力,引導學生親歷學習過程。

情境創設要讓學生感受到有趣,富有挑戰性,吸引力,從而激發求知慾。 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憑藉已有知識說出3的倍數的數,然後把數位上的數字交換位置,如:456→465,546,564,645,654,讓學生檢驗變換後的各個數還是不是3的倍數。學生會驚奇地發現:奇怪!怎麼和原來的數一樣,都是3的倍數?這裡面有什麼奧祕?從而萌發出強烈的求知慾望,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2.2情境創設要有真實性,培養學生數學生活化的意識……

情境創設要符合客觀現實,不能為教學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數學情境、現實情境二者不能相悖。

情境內容不符合生活實際中的基本事實,是為創設情境而隨意杜撰出來的。如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教師設計一個情境:“一塊長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該帶哪一塊去?”實際上,我們去劃玻璃需要帶一塊大玻璃嗎?當然不要。有位老師在教學“幾和第幾”時,創設了一個動物跑步競賽的動畫情景,結果是小雞第一,小鴨第二,小貓第三,小狗第四,許多同學當即表示不同意,認為小狗跑的最快,應該小狗第一。雖然這是假設的情景,但“虛擬”不等於“虛假”,虛擬的情境也應該符合起碼的生活邏輯。

2.3情境創設要有實踐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創設情境不能一味注重於使用多媒體,而忽略了學生內在的發展需要,語言、實物操作、遊戲甚至教師的手勢、體態,都可以成為一種情境。創設情境要有實踐性,要善於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如教學圓錐的體積,先讓學生自己親自動手量一量,小組探究、歸納,然後,教師再用多媒體電腦生動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圓錐杯向圓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滿的過程,學生理解更加深刻。

3引導學生做數學,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主動參與和勇於探索創新的學習能力。只有讓學生直接參與探索知識的全過程,才能領悟知識的奧祕;親自參與問題的解決,才能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3.1親歷過程,主動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能為他們創設一個實踐操作的環境,讓他們動手擺擺、弄弄,加大接受知識的資訊量,使之在探索中對未知世界有所發現,找到規律,並能運用規律去解決新問題,這樣使他們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學習。例如:“10以內的加減法”是利用數的組成來計算的,數的組成即是數的分與合,在5以內數的分與合教學中先讓學生拿出2個木塊,分成左右兩堆(1,l)。得到並學會用分與合說組成。再讓學生拿出4個木塊。也要分成左右兩堆,想想可以怎麼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樣,通過交流發現有三種:(1,3)、(2,2)、(3,1)。老師提問:“剛才大家每人又擺了其中的三種,誰有本領能把這三種分法一個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規律地找出來?”學生們互相討論,邊議邊擺擺弄弄。他們想出了好辦法,發現可以先把4個木塊都放在左邊,每次移l個到右邊,就(3,l)、(2,2)、(l,3);也有的講可以先把4個木塊都放在右邊,每次移1個到左邊,這樣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兩種分法都有道理,教師及時地給予表揚,同學們得到鼓勵,主動探索的勁頭更足了。

3.2動手實踐,發展思維。

操作不是單純的身體動作,而與大腦的思維活動緊密聯絡著的。操作中學生不但要觀察、分折、比較,還要進行抽象,概括,從中發展思維。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控,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學生用多種方法數出長方體有6個面。這時,老師追問:“為了不重複也不遺漏可以怎樣數呢?”“逼”著學生思考,最後得出數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後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個面。學生認識什麼是相對面後,再引導觀察比較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你發現了什麼?再一次“逼”著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兩塊一樣的長方體拼在一起,有的把長方體相對的面沿著外框畫在紙上比較,等等。通過動手實際操作初步感知相對的面的大小、形狀一樣。接著,教師用取下長方體相對面的方法驗證大小、形狀一樣。通過一系列操作、觀察、思考,使學生認識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面的大小、形狀一樣。 這樣的實踐活動,較好地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實際”和“不同的人學習不同層次的數學”,從而培養了學生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