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學教育活動的興趣激發

才智咖 人氣:2.06W

數學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邏輯性,對於的孩子來說,如果只是重視性知識的教授,那麼很容易導致教學的枯燥無味,影響教育質量,根據《幼兒園工作規程》的精神,以及幼兒心理髮展的特點,在幼兒園教學中應該以培養幼兒學習興趣為主,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

淺談數學教育活動的興趣激發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麼,作為人的一種基本的情緒狀態,人類的一種“自主性”功能,一種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反應,在數學教育過程中更應該引起重視,把它作為橋樑引導幼兒由被動的學習轉向主動,自覺的學習。

要培養幼兒的對數學活動的興趣,激發策略的巧妙運用將直接地影響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我們認為數學教育活動中的激發策略有以下幾種:

一、 遊戲形式激發興趣的策略。

無可否認,遊戲是幼兒最歡迎的活動,如果把理性的數學知識結合到遊戲當中,就能夠有效地激發幼兒參與的熱情。例如:“美少女買漢堡包”一學具,教師讓孩子扮演麵包店小店員,然後根據“美少女”送來的貨單為“美少女”們準備漢堡包,或是兩個兩個一盒的要50個,或是五個五個一盒的要90,孩子玩得非常高興,孩子們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兩個兩個數,五個五個數等群數的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運用以遊戲激發興趣的策略時,所選用的遊戲應該適合幼兒年齡特點。

年齡小的,應該以直觀的,帶有情節性的,幼兒能代入角色的遊戲為主,例如:“送小動物回家”,“停車場”等活動,而對年齡磊的

幼兒,則應該選用一些有挑戰性的,抽象的,有更多發揮餘地的遊戲為主。例如:我在大班下學期經和孩子們玩一個“口算比賽”的遊戲,規則就是:由一個孩子出題,其他孩子算出算式的結果就馬上搶答,回答又快又準確的孩子就當出題目的領袖。孩子們對遊戲很感興趣,就是自由活動也三五成群地組織玩這個遊戲。

二、 學具和材料為激發興趣的策略

學具和材料本身具有暗示性,能夠激引幼兒操作的興趣,所以在數學活動中大量使用可操作性材料已經非常普遍,但我們在設計和使用學具的時候,除了要考慮學具的趣味性、美觀性以外,更應該考慮如何通過學具挑動幼兒思維的積極性,使幼兒對學具表面形式的興趣內化,轉為動腦筋的'興趣,要做到這一點,我認為要特別注意學具材料的設定是否適合幼兒實際水平。

學具設計難度太大,孩子無法做到,就漸漸對操作失去信心,採用消極,迴避的態度對待學習,那麼學具再有趣,再漂亮也不會引起孩子操作的興趣了。而學具設計難度太小,孩子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解決,這樣就無法滿足幼兒探求的需要,幼兒對學具操作的興趣又會消減。因此,教師在設計和投放學具時要重視其操作難度的控制,必要時對學具操作方法適當調整,使幼兒既不會覺得太難,也不會覺得太簡單,而經過努力又可以達到要求,這樣就能夠有效地保持幼兒對數學學具的興趣了。例如:我在分割槽活動指導過程中,幼兒池翰超對“找朋友”(學習相鄰數)一學個操作感到困難,正要放棄,我上前引導,發現他對數與數之間的關係尚未理解,更別說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了,於是我調整了學具操作的目標和方法,讓他根據每個“小朋友”身上的數字數上相應數量的小紅花,結果翰超又高高興興地操作起來了。由此可見,學具設計是否適合幼兒實際水平對維持幼兒的興趣有極大的影響。

三、 用教師語言的啟示,引起懸念,挑動

幼兒的好奇心從而激發興趣的策略。

幼兒園的孩子正處於積極探索周圍事物的階段,對新鮮的,未知的或者略知的事物就會產生極大的探究興趣,老師如果能夠很好地運用語言的啟示,設計懸念等方法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拼圖”一學具,投放前,我告知孩子,只要根據碎片的形狀及上面數在底板上找到相應的位置拼合,就能夠在圖上找到一件神祕的禮物,孩子們非常好奇,開始想套我講出來,後來轉向自已操作,一但拼出來就歡呼雀躍,還要“乘興追擊”,繼續拼另外幾套拼圖,好象不把全部“禮物”找出來就不罷休一樣。由此可見好奇心確為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的一貼良方。

四、 用“禁果”心理激發興趣的策略。

所為“禁果”心理,就是指那種為滿足好奇心理而不惜冒險探奇的心理,在上一點已經講到好奇心於激發興趣的作用,而“禁果”心理的運用就會使效應加強,例如:我在指導幼兒操作“分水果”一學具蛙,發現幼兒招偉建用了9種方法分解6,而其中有三種方法是把9分成三個部分數的,這種方法在該班第一次出現,於是我運用禁果心理,在公開場合與偉建對話,談論他用創新方法把數分解的事情,而且強調他一定要保守祕密不要告訴別人,這樣引起其他孩子極大好奇,並使用各種途徑探究原因,結果很快他們就探究出“祕密”,並在孩子中迅速傳遞,不到一週時間,幾乎全班都會使用這種方法分解一個數了,而且還有了多種分解方式的出現,由此可見,恰當使用“禁果”心理對激發幼兒興趣有很大效用。

五、 用成功效應激發興趣策略。

成功感是人類心理髮展過程的一種需要,它可以成為推動人行為的內動力。因此,使幼兒產生成功感能夠激發起幼兒對數學活動的持久興趣。

成功感的產生源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來自於幼兒內部的如完成一套學具的操作,發現新的結果等出於其內部要求得到滿足而產生的。而另一方面則來自於外部評價引起的成功感,我們留心觀察賒發現很多幼兒會把老師的評價作為成功的標準,並以此為依據確定自已的行為方向。實踐中,我發現於那些自信心不足,性格懦弱,常被老師忽視或對數學學習感到困難的幼兒,如果教師給予肯定會使他產生成功感,從而激發其從事數學活動的興趣。例如:我曾經教過一名楊可的幼兒,初期,

他總拒絕進入數學區學習,而他的母親也多次在他面前說他數學能力差勁,於是我特意在一次分割槽活動時在同伴和母親面前大肆的表揚他的進步。(我私下與其母交流,要求她以肯定的態度對待孩子的學習)。楊可表現得很自豪,自此,他只要有機會就進入數學區學習,而且進步很快,由此可見,成功效應的恰當運用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六、 群體效應激發興趣的策略。

幼兒生活在群體當中,同伴的行為對每個幼兒都有很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在幼兒交往中表現最為突出,教師用群體交往中的互動作能有效激發幼兒的興趣。例如:在指導幼兒操作“小火箭”學具時,我只教會兩名幼兒操作,然後讓他們在自由活動時拿到草坪上操作,結果引來了不少觀眾,兩名孩子高興極了,興致勃勃地向同伴們介紹,而其他的孩子也作出迴應及到後來討論怎樣才算快,有何規律可循,興趣頗高。由此可見群體效應激發興趣的促進作用。

我以為動用群體效應激發興趣有兩個優點:

1、有效激發幼兒使用語言。

語言的運用有助於提高幼兒抽象能力,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建構,理順幼兒的思維過程,而幼兒在交往過程中,會不斷採用討論,介紹解釋等方式交流 ,這能夠使幼兒把操作經驗和語言相結合,提高一個層次。

2、發揮幫帶的作用。

孩子之間存在能力的差異,所以教師可以利用群體效應的影響力,讓能力強的幼兒和能力弱的幼兒一起學習,這樣既鼓勵了能力強的,又幫助屯能力弱的,發揮雙方的互動作用。

七、 競爭效應激發興趣的策略。

隨著年齡的增長,

幼兒競爭意識不斷增強對帶有競爭性的活動有較大的興趣,而且樂此不疲,因此,我們設計一些帶有競賽性的活動或學具,能夠滿足幼兒競爭心理髮展,從而間接地激發幼兒參與數學區活動的興趣。例如:我把:“掛勾”學具中的運算卡分成兩等分,然後兩孩子比賽,計算卡片上的算式,看誰先把自己的所持的卡片掛滿相應的小勾上為勝,孩子玩得特別高興,計算速度也有很大的提高。

八、親近效應激發興趣的策略。

我們也許會有這樣的經驗,就是在讀書的時候,由於對某一位老師的好感,崇拜,而產生“愛屋及烏”的現象,從而引起對該科目的興趣,而且非常認真和努力。對幼兒來說其行為模式受成人影響更大,對他們心目中崇拜的喜歡的老師更為甚至,據我觀察,日常生活中對我越親近,越表示好感的幼兒,進入數學區學習的頻率越高。因此,如果教師能好好地運用這樣親近效應,就能更好地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以上為我們在數學教育活動中常用的激發興趣策略,實踐證明,恰當運用這些策略,能夠有效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但在運用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 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教育觀直接影響教師的教育行為,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非常重要,如果教師沒有把孩子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就很難會重視興趣的激發,如果教師只重視教學的結果,就不會重視其它潛在因素對孩子發展的作用;如果教師堅持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就不會關注孩子對學習是否感興趣,孩子缺乏輕鬆和諧,平等,可交往的環境就很難發揮興趣的作用,興趣激發策略或的動用以教師轉變傳統教育觀念為基礎。

二、針對性地運用興趣激發的策略。

不同的集體,不同的個人,不同的活動內容就有不同的特點,各自興趣激發點都有不同,激發策略就要有針對性。例如,對小班幼兒來說, 不適於使用競爭效應激發興趣的策略,而運用遊戲激發策略或材料激發策略則效果很好。又如對個性強,能力強,有主見的孩子,使用好奇心激發策略或競爭效應激發策略則優於群體效應的激發策略。而對於退縮、迴避型的幼兒,則運用成功感激發策略或群體效應激發策略,親近效應策略效果更佳。由此可見,運用興趣激發策略要根據實際情況恰當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