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領會和精神自覺

才智咖 人氣:4.85K
生命領會和精神自覺
    兩年前,我在《樸素地追問我們自己的問題和希望: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會通的基礎》一文中認為,我們能否平凡、真實、快樂地生活,是我們本己的問題和希望,是我國中西馬哲學研究和理論創造所要共同指向的目標,它成為中西馬哲學會通的問題基礎。① 進一步深入思考,我認為平凡、真實、快樂的生活是一種心安理得、自在自足的生活,是一種在生命領會和精神自覺中達到本體實在的生活。用海德格爾的說法,是“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用儒家的說法,是“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的“得道”的生活。這種心靈的安居和德性的自信是如何可能的?它必定是漫長的生命歷程和精神追尋的結果,而不可能是抽象的理智信念。孔子、孟子都講年齡與修養和心靈境界的關聯,這既是他們為學做人的真實感言,也是個體生命達到哲學本體自覺的普遍過程。黑格爾在闡述邏輯的具體普遍性時表達了相同的看法:“只是由於對其他科學有了較深刻的知識以後,邏輯的東西,對主觀精神說來,才提高為一種不僅僅是抽象的共相:正像同一句格言,在完全理解了它的青年人口中,總沒有閱世很深的成年人的精神中那樣的意義和範圍,要在成年人那裡,這句格言所包含的內容的全部力量才會表達出來。”② 對於每一個人作為主觀精神說,生命領會和精神自覺的本體性獲得離不開日用常行的生活,這是生命和精神成長的過程,也是現實生活的過程。哲學既是生活哲學,也是成長哲學,而生活、成長就是主觀精神自身中介、自身發展、自我覺解的辯證運動,精神自我運動的辯證法是中西馬哲學會通的辯證本體基礎。
    一、主觀精神對生活和世界的精神化
    哲學是人自我意識的理論,起點是人的主觀精神對生命、生活和精神的自覺,它首先要在自然態度的生活中尋找和發現精神、意義的存在,並進而把生活和世界精神化。哲學思想的這種特點,根源於高清海先生所說的“人的奧祕”或人的雙重生命:一方面,人是和其他動物一樣的自然生命,趨利避害、物種繁衍的生命本能支配著人的生存;另一方面,人又是與自然的斷裂,人的意識和文化生活規定和支配自然,出現了人與世界的否定性統一關係,基督教中“失樂園”的神話、中國倉頡造字天地驚變的傳說,都表達了這一“原始創傷”的意識。③ 哲學是人的精神生命的自覺意識,從產生之日起,就作為區別於自然態度生活、自然態度思維的自覺反思追問生命、生活和世界的精神意義。
    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表達了西方哲學的生命自覺,人必須認識自己,必須弄清如此生活的根據和理由,必須把遵守倫理和法律規範的倫理生活轉變為自覺這些規範根據的道德生活。蘇格拉底的追問和諷刺的辯證法暴露了人的無知,這不是習俗、規則的無知,而是對精神生命缺少領會的無知。在柏拉圖的對話中,蘇格拉底既有對什麼是勇敢等這些美德和規範的追問,也有從共相無窮倒退到自身悖謬的高度思辨,黑格爾所說的純粹思想的精神本體開始顯露出來。按照海德格爾的看法,蘇格拉底之後的柏拉圖主義哲學,走上了用思維規定存在,進而用思維宰制存在的思想道路,柏拉圖主義的這種視域和方向在現代科學技術中得到完成。存在與世界在技術座架中被分割、控制,計算的、控制論的思維方式籠罩了世界,人歸屬存在、紮根於存在的經驗被遺忘了,這就是兩千年的西方的主體形而上學。在我們看來,這種主觀精神對生活和世界的精神化是哲學必須經歷的主觀性環節,是生命領會和精神自覺的精神本體自我規定的第一階段。
    與西方哲學不同,中國哲學在原初的生命領會和精神自覺中感受到的不是理論理性的能動性,而是道德理性或實踐理性的能動性。④ 哲學的任務不是用思維規定存在,而是發明本心固有的良知良能,仁民愛物,使人與人、人與天無所隔礙,處於彼此通達的和諧境界中。孔子所說的“仁”,孟子所說的“良知、良能”,固然是人心所自有的,但必須存養、發明、習練等才能由微而顯,不斷成長,乃至浩然充沛。孔子是中國最好的學者典範。他十五歲志於學,從此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致在學習中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自覺地表達了一種精神成長的“學習本體論”。生命在學習中增長,境界在學習中提升,從“不惑”到“知天命”,再到“耳順”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體驗和領悟到的是主觀精神在客觀性中的自由境界。孟子哲學過去被我們稱之為“主觀唯心主義”,他較孔子更加鮮明地突出了心的能動性,所謂“萬物皆備於我”,“盡心、知性、知天”,這既是日常生活中自覺的道德踐履,也是反思生活中的精心集義和存養。孟子自稱“我四十不動心”、“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解釋“浩然之氣”是與“義”和“道”相配的,是“集義所生者”,它是靠長期的道德實踐和自覺反思存養而成的。孟子對“知言”的說明尤有現代哲學的意味,“波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孟子·公孫丑》上),認為這些不當的言詞生於心,害於正,進而害於事。這可能是中外文獻中最早的語言分析:片面的話知道它為什麼所遮蔽,反覆多餘的話知道它陷入了什麼偏好或思想的怪圈,偏頗邪惡的話知道它從哪裡離開了正道,掩飾、逃避的話知道它的道理走不通的地方。如此敏銳和透徹的語言穿透力,必是如黑格爾所說閱世很深、歷經滄桑的老人才能具有的成熟智慧。孟子所說自己的兩點優長即“養氣”和“知言”都是漫長的精神修養過程的結果,也都是主觀精神充分發展的成就。
    西方哲學在近代達到了自覺的主觀性原則,世界是對人顯現的意識世界、表象世界,“我思”和“純思”的確定性是世界唯一可靠的基點,生命、生活和世界只有在純粹思想的邏輯或內在包含世界的意識原理中才能有最終的確定性和存在意義。這無疑是一種唯心主義哲學,但卻是有充分理論論證、是有歷史必然性和重大歷史貢獻的唯心主義,套用列寧的說法,這是比較接近馬克思唯物主義的唯心主義。從學理的根據說,人們在日常生活行為中本能地感受到物在我之外的實在性,樸素的實在論信念是日常生活乃至經驗科學的基礎。但用黑格爾的說法這是物質的思維和知性思維,用胡塞爾的說法是自然態度的思維。從他們所說的思辨思維和理論態度的思維看,哲學正是以不同於常識和經驗科學的思維方式看世界,哲學才有自身存在的理由和價值。按照近代哲學的主觀性原則看世界,世界儘可能是自身存在的自在世界,但為人意識到或對人顯現的世界卻是倚賴人所固有的意識機能或主觀精神的能力,也依賴於人的身體。近代唯心主義的主觀性原則是有充分學理根據的原則,即使是貝克萊的赤裸裸的主觀唯心主義,在學理上也不易反駁,這使康德、狄德羅乃至列寧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困擾。從主觀性原則的歷史必然性和歷史貢獻說,比其他哲學更多地強調了意識的能動方面,它對主觀精神的自覺和弘揚宣告了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工業化時代也是馬克思·韋伯所說的“祛魅”的時代,不僅生活和世界被精神化,就是古老的基督教信仰的上帝作為超越的客觀精神,也逐漸被人本化、主觀化,上帝原理被還原為人性原理、人的意識原理。總之,人所面對的整個世界,無論是自然存在,還是歷史存在,都必須從人的意識和思維的原理去理解和說明。“人為自然立法”,人也為自己建立規範和規則。用康德的說法,啟蒙的實質是每個人大膽地運用自己的理性,這樣主觀精神成為一種理性規則、理性實踐、理性控制的精神,它推動了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生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