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發展性評價分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3.17W

一、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

素質教育發展性評價分析論文

教師和家長是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在評價過程中應遵循全員育人、各方參與的原則。以導師制帶動,實現全校一盤棋。生校家聯動,共譜成長曲。為了把綜合素質評價真正落實為全校核心工作之一,學校制定了《鄭州市第十二中學全員育人導師制》。從校領導到班主任,從任課教師到職員,全校一盤棋,人人承擔學生成長的責任,共同促進學生的成人成才。導師和學生通過雙向選擇才最終確定。導師既是一位學生可信賴的良師,又是一位生活的長輩,更是一位成長的益友。不僅指導學生的學業,更關注學生的行為和心理,多方面對學生給予輔導幫助。導師工作情況是評選師德模範的重要因素,成長導師每期要指導學生撰寫綜合評語,任課教師還要做好學生學業評價和學分認定工作。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所以學校非常重視家校溝通,做到生校家聯動,共同推動學生的成長。學校成立了家長委員會,開辦實體和網上家長學校,設立家長開放日,讓家長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餐廳,走進學生的活動之中,使家長在瞭解學校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形成教育共識。在學校對學生的綜合評價中,有學生自評、小組評價、班級評價、導師評價以及家長評價,生校家共同參與,助推學生不斷髮展,體現了“主體多元,方式多樣,關注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指導思想。

二、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

河南省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包括六個維度: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評價的目標是既突出學生的個性特長,又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但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學校遇到了各維度評價內容難於確定,評價指標不易量化,大量資料難於統計的問題,發現各維度的評價等次與綜合評價等次並不能簡單疊加,單一維度與綜合素質並不包容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和困惑,學校就有意淡化六個維度的評價,主要靠發展性的質性評語引領學生髮展。學校要求教師們每學期都要花大氣力,分析瞭解學生的具體情況,給學生開出具體有效的發展良方(評語),還對教師在書寫評語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一是以學生自評和班評為基礎進行評價;二是結合平時記錄反映學生個性發展特點的.事例認真分析,從細微處發現閃光點;三是用第二人稱寫法,語氣親切。學校強調在溝通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要求師生之間在評價過程中積極協商對話,即寫評語之前通過師生交流,找到評語的方位,然後進行“反饋”,強調評語的互動性,讓評語由“靜態”變為“動態”,由“單向”變為“雙向”,由“事務”成為“教育”。此外,學校還重視在作業批改中寫發展性評語。把發展性評語和“周總結反思”、“錯題本”、“試卷分析”等活動相結合,通過評語激勵學生的自我發展意願,並且通過挑選優秀的反思進行展示,不斷以榜樣的力量激勵學生。

三、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

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此學校提供各個機會和平臺讓學生充分展現,鼓勵他們突出個性,激發他們自由成長。

1.綜合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能力提高。綜合實踐活動強調以學習者的經驗、社會需要和問題為核心進行課程的整合,它能有效培養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能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加強學生的實踐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多方面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綜合實踐活動主要包括研究性學習、社群服務和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由學生選題併成立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研究;社群服務是在學校團委的組織領導下定期組織部分班級或志願者進行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包括鄭州市教育局統一安排組織的拓展與生活技能活動和學校特色活動。學校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態度;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學生對學習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況。

2.校園文化活動引領學生多元發展。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喜聞樂見,不僅陶冶學生情操,而且鍛鍊學生才幹,發揮學生優勢,展現學生特長,激發學生潛質。(1)紮實辦好一年一度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讀書節活動,並開展古詩文誦讀比賽、演講比賽、校園歌手比賽、主持人大賽等活動。活動注重全員參與,培養學生興趣,挖掘學生潛能,不斷提升學生的多種素養,促進學生多元發展。(2)推動書香班級、書香校園建設。學校每個班級都設有圖書角,教學樓二樓有漂流圖書,學校圖書館、閱覽室常態對學生開放,每個學期、每個長假都有讀書活動。以學生為主創辦了校報《陽光校園》和校刊《雨露》,為學生提供了寫作展示的平臺。(3)利用宣傳欄、班級黑板報、校報校刊、校園網開闢學生作品欄、特長展示區等,張掛、展示學生的文學作品、美術作品、書法作品、電腦作品及各種獲獎證書等,讓學生在展示中充分表現自己的特長,為他們提供展現才華、實踐創新的平臺。

3.學科特色活動培養學生個性特長。利用學科特色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不斷髮揚學生的學科特長。在剛剛過去的文科學習節上,學生展現了詩歌散文朗誦、英文演講、課本劇表演、英語卡拉OK、地理課題研究、歷史人物評價、身邊的歷史等等。學生的精彩表現,反映出對學科知識的靈活應用,反映出對學科學習的深入理解。學科活動節改變了傳統的課堂學習方式,使“課程活動化”成了現實,學生在活動參與中獲得體驗,感受學科魅力,感受學科使用價值,同時展現出了學生們的靈活運用能力和學科特長,還促使部分默默無聞的學生成了其他同學的偶像,變得更加自信。

4.社團課外活動激發學生興趣愛好。學生社團有利於培養和發展成員的興趣愛好,豐富校園文化,為學生未來幸福生活奠定基礎,是學生素質拓展的理想陣地。學生參加校園社團活動,有利於完善個性,培養學生組織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社團包括文學社、舞蹈社、合唱團、心語劇社、頭腦奧林匹克協會、機器人協會、志願者協會、動漫社、籃球社、足球社、自主樂隊等。社團建設契合了“育人為本,自主發展”的辦學理念,充分凸顯了學生多元個性,保證了學生差異發展。

5.校本特色課程挖掘學生創新潛質。學校開設了豐富的校本課程,其中創新教育廣受學生歡迎,校本教材《我與創新共成長》一書作為該特色課程的必修教材。嘗試建立學科學習與實踐學習緊密結合的培養模式,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走向社會、走進實驗室,不斷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發現和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質。

四、綜合素質評價的階段性與規律性

在學校生活中,學生成長和學習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和規律性,在綜合素質評價中,學校作為評價的引導者和組織者,需要在每學期或每學年伊始,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記錄內容列出大致的綱要或者脈絡,也就是讓學生每個階段都有記錄的主題或者重點。這就要求學校根據年度或學期工作安排,分學段對學生的《成長記錄冊》做精心的規劃和科學的設計。學校根據高中生的成長規律,把高一階段的成長主題確定為“修身”,注重學生行為的規範,習慣的養成,修養的薰陶;把高二階段的成長主題確定為“求知”,注重引導學生摸索適合個人情況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科探究精神和能力;把高三階段的成長主題確定為“成才”,根據學生的基礎與發展潛力,幫助學生擬定個人人生規劃,明確人生目標,提高學生應試能力,為學生進入高校深造、走向社會打下基礎。由於主題統一,這樣就有利於教師對學生髮展做對比研究,有利於評價學生主體參與的程度和收穫,有利於評價學生個體的發展變化,有利於評價學生個人計劃、規劃的落實效果。

五、綜合素質評價展示研究

學校舉辦展示交流活動,讓全體同學分享自己的進步。成長記錄袋是一本記錄著學生成長足跡的檔案,內容由學生自己選錄、撰寫,收錄有學生最優秀、最滿意的作品、證書,也有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活動照片,或是一張失誤的試卷……學生自由選擇記錄的內容,他們用優秀的成績激勵自己不斷進步,用失誤的教訓鞭策自己繼續向前。成長記錄袋和記錄冊在展示成績的同時,也可使學生不斷回想取得成績的過程和方法,從中找到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學會自我反省。在參觀其他同學的成長記錄的同時,能發現別人的長處,同時找到與別人的差距,使學生正確評價自我,找到自己新的發展區,找到提高和改進的途徑,為新的發展提供動力。成長記錄展示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它可以是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業成績,可以是學生的體育藝術才能,可以是學生獨具特色的個人秀。應該堅持以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著眼於學生的成長過程和整體表現,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又彰顯學生個性、特長和發展潛能;既注重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評價,又注重學生身心發展目標的評價,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綜合素質狀況和個人特長,激勵學生健康、主動、全面地發展,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成果展示活動為學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臺,有利於學生樹立信心,積累正能量。同時,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可以引領學校、班主任及任課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為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