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育與學生的耐力素質發展論文

才智咖 人氣:4.88K

【摘要】文章針對當前學生耐力素質的現狀,提出學校應高度重視耐力素質訓練,併科學合理地運用多種方法手段,提高學生耐力素質,增進其健康,促進身體素質全面發展。

體育教育與學生的耐力素質發展論文

【關鍵詞】體育教育;耐力素質;持續負荷法;間歇練習法;迴圈練習法

一、體質現狀

國家教委、國家體委、衛生部、國家民委、國家科委於1996年3月26日聯合釋出了1995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調查結果表明:“八五”期間,我國7~22歲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情況又有了明顯改善。但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例如,學生的耐力素質呈下降趨勢;柔韌素質趨於停滯或呈下降趨勢;反映心肺功能的肺活量指標明顯下降;肥胖兒童及超體重兒童比率有所增加;城市學生近視率居高不下,農村學生近視率呈上升趨勢;農村地區學生口腔保健仍處於低水平;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生長髮育的絕對水平仍然較低。存在的上述問題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學生的耐力素質下降的問題。

由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衛生部、國家計委等11個部門聯合進行,歷時三年,在全國各地31個省、市、自治區進行的“2000年國民體質監測”被稱為是建國以來第一次規模最大、覆蓋人群最廣的國民體質監測。本次監測表明:2000年與1995年比,學生的速度素質、耐力素質、柔韌素質、爆發力、力量素質等均有所下降。

2006年9月,由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等10個部門聯合進行的全國第二次國民體質檢測結果對外公佈。結果顯示:在我國學生身高、體重、胸圍增長的同時,超重與肥胖檢出率繼續增加,成為影響學生營養健康狀況的一大因素。與2000年相比,大、中、國小學生視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學生各年齡組的肺活量水平繼續下降,速度、爆發力、力量、耐力素質水平進一步下降。

二、耐力素質練習的重要性

耐力素質是指人體在長時間進行工作或運動中克服疲勞的能力,也是反映人體健康水平或體質強弱的重要標誌。提高耐力素質對個體體能的發展和克服疲勞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提高耐力素質對心血管的作用,一是可以改善心率變化,二是可以加強心肌力量。心率是反映心臟功能良弱的標誌。人體運動時,迴圈功能的主要變化是心輸出量的增加,各組織器官的血流量重新分配,特別是骨骼肌的血流量迅速增加,以滿足其代謝增強時能量的供給。心臟具有一定的儲備力,平日心輸出量大約只有最大輸出量的1/4。發展耐力素質可增大心肌力量,進而增加心輸出量,從而提高人體活動能力。

(二)對呼吸系統的作用

人體不斷地從自然界吸入氧氣,又不斷地把新陳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這種吸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氣體交換過程,就是呼吸。執行呼吸任務的器官就是呼吸器官,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氣管、大小支氣管和肺。進行氣體交換的只有肺,其他部分是氣體的通道,不能進行氣體的交換。

耐力素質練習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物質和氧氣,來供應所必須的能量,同時又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這種情況下,呼吸器官必須加倍的工作,從而使呼吸機能得到改善。主要表現在:呼吸肌增強,胸圍也增大了,而使呼吸運動的幅度得到擴充套件;肺活量增大,長期從事耐力素質練習的人的肺彈性增大,呼吸肌的力量增強,所以肺活量比不鍛鍊的人大得多;呼吸深度加大,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的呼吸是淺而快,經常從事耐力素質練習的人,能加大呼吸深度,呼吸的次數也可以減少。

(三)對肝功能的作用

耐力素質練習時,由於能源物質——糖的消耗增加,使肝臟的後勤供應加強,因而使肝臟的機能得到鍛鍊。運動員的肝臟裡儲備的糖元多,運動時向外輸送的快。肝糖元對肝臟的健康極為重要。經常堅持耐力素質練習的人的肝臟機能比一般人水平高,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也強,在動用肝糖元時比一般人經濟。另外,肝臟又是一個重要的消化腺,經常進行耐力素質練習,在肝機能提高的基礎上,就更有利於食物的消化。

(四)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經常進行耐力素質練習能提高腸胃的消化功能。進行耐力素質練習時肌肉運動加強了,除了需要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輸送給氧氣外,還需要胃腸供給能量物質。這樣,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就更多了,消化管道的蠕動就更強了。胃腸的血液迴圈得到改善,使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進行得更加順利和充分。長期從事耐力素質練習,由於呼吸的加快和加深,使膈肌大幅度的上下移動,腹肌也不斷活動,對腸胃產生一種按摩作用,增強了胃腸的消化功能。

(五)對神經系統的作用

長期進行耐力素質練習能使神經興奮與抑制、傳導與反應等機能得到明顯的改善;可以使人的精力充沛,精明果斷,動作迅速、準確有力;可以使人體對外界刺激的適應能力有明顯的提高;使機體對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有明顯的加強。

(六)培養意志品質的作用

耐力素質練習是艱苦的。教師應緊密結合教材特點,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宣傳體育先進人物,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勵學生奮發向上,頑強拼搏,磨練意志。改善耐力素質練習的枯燥情感,培養學生堅毅、頑強、勇於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

三、提高耐力素質的方法和手段

(一)持續負荷法

持續負荷法是指負荷強度較低負荷時間較長無間斷地連續進行練習的方法,是發展耐力素質的主要訓練方法。持續負荷法的主要特點是運動員不間歇地連續訓練一段時間,速度或勻速或變速,負荷時間不應短於10分鐘。負荷強度心率指標平均為每分160次左右。

持續負荷法的訓練手段

1.定時跑。在田徑場、公路或樹林中做10-20分鐘或更長時間的.定時跑

2.變速跑。在田徑場進行。快跑段慢跑段距離和強度應根據任務與要求決定。一般常以400米、600米、800米、1000米等段落進行。一般以心率控制在160次/分鐘左右,慢跑段心率恢復到120次/分鐘以下。

3.越野跑。在公路、樹林、草地、山坡等場地進行。跑的距離一般在4000米以上,多可達10000-20000米。時間一般在20分鐘以上。

4.法特萊克跑。在場地、田野、公路上進行。它是自由變速的越野跑或越野性遊戲。持續時間30分鐘左右,也可更長時間。

(二)間歇練習法

間歇練習法是指對多次練習時的間歇時間作出嚴格規定,使機體處於不完全恢復狀態下,反覆進行練習的方法。間歇練習法的特點:練習時的心率控制在每分鐘170~180次左右,間歇時間以心率降至120次為開始下一次練習的依據,動作結構前後穩定。每次課練習的組數次數因人而異。

用“間歇練習法”發展力量耐力的負荷特徵

方法

負荷強度

組數

每組重複次數

休息間隔

動作速度

第一種

40-60%

3-5

10-20

30-90秒

很快

第二種

25-40%

4-6

30次以上

30-60秒

間歇練習法的訓練手段

1.原地間歇高抬腿跑。原地做快速高抬腿練習。如發展非乳酸性無氧耐力,則可做每組10秒、20秒、30秒、鐘快速高抬腿練習。要求越快越好。如發展乳酸性無氧耐力,則可做1分鐘練習或100-150次為一組練習。

2.間歇行進間跑。行進間的距離根據學生水平而定,計時進行。

(三)迴圈練習法

迴圈練習法是指練習著在以一定的順序安排的站內重複進行一定的練習,並完成規定的訓練任務的一種訓練方法。迴圈練習的內容組織需根據練習設想,根據訓練的目標而定,同時根據“漸進負荷”或者“遞增負荷”的原則安排訓練,負荷強度根據個人情況而定,並且總要適應新的訓練狀態。運用迴圈練習法可有效地提高練習情緒和積極性;可以合理地增大運動訓練過程的練習密度。迴圈練習法的特點:各練習站有機聯絡,各個練習站平均負荷強度相對較低,各組迴圈內各站之間無明顯中斷,一次迴圈的持續負荷時間較長,負荷強度高低交替搭配進行。

迴圈練習法的訓練手段(舉例)

第一站:連續跳過三個跳箱,可向前跳和向後跳,可穿鉛或沙背心跳。

第二站:仰臥兩頭起20-30次。

第三站:跨步跳,兩臂積極擺動,擺動腿的膝部應儘量高抬。

第四站:雙手扶肋木,肩負一同伴單腳登上小跳箱、換腳作。可適當增加跳箱高度或負重的總量。

第五站:原地雙腳跳繩。跳繩持續時間1-2分鐘。

第六站:負重走。肩負槓鈴或沙袋,連續低姿走100米,強度80%左右。

第七站:收腹跳。跳起後雙腳屈膝儘量貼近胸部。

四、提高耐力素質的注意事項

(一)高效能的恢復與營養系統

恢復是運動訓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恢復與負荷有著同等重要的作用。沒有負荷就沒有疲勞,也就沒有訓練;沒有恢復,則也就沒有提高。耐力練習時間長,消化能量多,所以訓練後就應採取積極的手段來促進機體的恢復。因此,應科學地安排訓練與恢復,充分利用現有條件,運動後廣泛運用醫學的、生物學的、心理學的和教育學恢復手段,促進恢復過程的加速進行。當前重要的是採取措施,建立高效能的恢復與營養系統,使疲勞的肌肉及神經得到放鬆,為下次練習創造條件,加速提高練習者的耐力素質。

(二)多種練習方式相結合

耐力訓練的方法手段不是一成不變的,通過變換運動負荷、練習內容、練習形式,練習時間,以提高練習者的積極性、趣味性、適應性及應變能力。在抓好有氧耐力訓練的基礎上,不忘發展無氧耐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有氧耐力和無氧耐力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至於兩者的比例,應視具體情況因人而異。

(三)加強指導和監督

由於耐力素質練習運動時間長,運動負荷較大,對練習者產生的影響也較大。負荷不當則常常會導致區域性乃至整體的機能紊亂,所以我們應加強對運動訓練的科學指導和監督,使之能行之有效地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不斷提高練習效果。

五、結論

耐力素質是身體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定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及運動能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根據當前國民體質監測資料顯示,我們不得不對國民耐力素質進行思考,國民耐力素質的鍛鍊已經迫在眉睫。學校體育教育對終身體育鍛煉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尤其應注重發展學生的耐力素質。

【參考文獻】

[1]周學榮,譚明義,著.社會體育學概論[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

[2]李鴻江.學校體能教程[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3]過家興,等.運動訓練學[M].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6.

[4]田麥久,武福全,等.運動訓練科學化探索[M].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