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投資組合選擇理論與模型

才智咖 人氣:1.75W
淺析投資組合選擇理論與模型
  [摘 要] 本文從投資組合的基本理論出發,介紹了投資組合選擇的均值—方差、單指數和隨機規劃等模型,並對其特點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投資組合 模型 均值—方差 隨機規劃
  
  一、引言
  由於投資收益和風險的不確定性,個體投資者和金融機構面臨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在不確定的環境下對資產進行有效的配置,實現資產回報的最大化與所承擔風險最小化的均衡,即如何進行投資組合的選擇。美國經濟學家Harry M. Markowitz於1952年發表題為《資產組合》的文章與1959年出版同名專著,詳細闡述了“資產組合”的基本假設、理論基礎與一般原則,標誌著數量化方法進入了投資研究領域。經過50多年的發展,投資組合理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二、投資組合選擇相關概念
  1.投資組合
  對投資組合概念的理解可以從物質和行為兩個層次進行,首先,從物質層面上看,投資組合一般指投資者有意識的將資金分散投放於多種投資專案而形成的投資專案或資產的群組;其次從行為層面上看,投資組合是指配置各種資產以符合投資者對風險和收益等需求的過程。
  有效的投資組合必須達到或接近資產收益最大化與風險最小化的均衡狀態,具體來講應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在期望收益率給定的條件下,使得風險最小化;二是在風險給定的條件下,使得期望收益率最大化。有效投資組合可以構成資產的有效邊界,或者稱為有效前沿。
  2.投資組合選擇
  投資組合選擇的概念與投資組合和有效投資組合的概念密切相關,是指研究如何把財富分配到不同的資產中,以達到在給定風險水平下最大化收益,或者在收益一定的情況下最小化風險的過程。這種投資風險與收益的權衡貫穿於投資活動的始終,是投資決策與管理的基本問題之一。
  三、投資組合選擇模型
  1.均值—方差模型
  20世紀50年代,Markowitz從投資者如何通過多樣化投資來降低風險這一角度出發,提出了“均值—方差”模型,創立了投資組合理論。均值—方差模型依賴的假設條件主要有:(1)證券市場是完全有效的;(2)證券投資者都是理性的;(3)證券的收益率性質由均值和方差來描述;(4)證券的收益率服從常態分佈;(5)各種證券的收益率的相關性可用收益率的`協方差表示;(6)每種資產都是無限可分的;(7)稅收及交易成本等忽略不計。在此前提下,投資者從眾多資產組合均值—方差集中尋求帕累托最優解。但均值—方差模型與效用理論只有當投資者的效用函式是二次的或者收益滿足常態分佈的條件時,才能完全符合,而這樣的條件在實際中常常難以滿足,因此均值—方差模型在實際應用中受到了較多的限制。
  2.單指數模型
  1963年Sharpe提出了單指數模型,用對角線模式來簡化方差—協方差矩陣中的非對角元素,假設各個證券是獨立的且其收益率僅與市場因素有關,如證券市場指數、國民生產總值、物價指數等,即證券收益率可由單一的外在指數決定,從而大大地簡化了模型的分析與計算工作量,解決了均值—方差模型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計算困難。
  理論
  Modigliani和Miller在研究企業資本結構和企業價值之間的關係時,提出了無套利均衡思想,即所謂的MM理論。無套利分析方法是當今金融工程面向產品設計、開發和實施的基本分析方法,併成為現代金融學研究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