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科技活動中大學生創新教育的方法與實踐

才智咖 人氣:4.86K

論文關鍵詞:教學改革 科技創新 學習模式

淺析科技活動中大學生創新教育的方法與實踐

論文摘要:針對工科院校高年級學生,通過創新教育的目標定位,分析面臨的主動性缺失的問題,一方面提出在科技活動中進行創新教育,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一是明確創新的實質內容不是創造,關鍵在於創新智慧;二是有針對性的科技活動的研究規劃和研究內容分解;三是教師作為指導者和促進者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指導學生進行科技活動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建立一種互動學習模式,該模式的特點:一是以興趣為起點,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二是教師作為指導者和促進者,發現學生的差異,並善於應用;三是以建立和諧氛圍為中心,在相互的合作過程中尋求創新。

  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創新主體的人格特徵和智慧特徵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是在已有的教育的模式基礎上,著重解決在基礎教育領域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特徵和創新智慧特徵的問題。現有的研究者分別從教育體系本身以及從創新能力的心理構成上進行分析和研究,他們代表了教育學研究和心理學研究的不同視角。如有的研究者提出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育方法都要創新;有的研究者提出創新能力所需要的創新精神、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創新技能等的見解,等等。上述研究人員的研究物件一般是中國小生或者是大學裡的低年級學生。作為一名大學教師兼科研人員,接觸的不僅是課堂教學,更多的是科技活動,而所有這些活動的主體都是高年級的大學生。這些大學生他們的思維模式、學習方法、人生觀等已經基本定位,如何在這種條件下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本文根據自身與所帶的大學生在科技活動中的體驗,感悟頗多。
  一、創新教育的目標定位
  創新的含義有兩個方面,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像現在說的創造發明的意思;二是引入到新的領域產生新的效益也叫創新。創新同時也意味著改變,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結果。所謂的結果是指人們看到的所謂推陳出新、氣象萬新、煥然一新等的變化;創新也是一種過程,它是作為創新主題的人的日積月累付出;第三,創新面臨風險,雖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但是在創新方面很有可能是創新者的辛苦付出收穫一份失敗的回報。從上面具體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清晰地進一步歸納出創新主體的人格特徵——自信、堅持和責任。這是從作為創新的主體的心態反應,包括意識、情感和創新意志三大方面分析得出這樣的結論。1)作為創新主體所具有的不斷追求新的知識的動力——自信,這種追求新知識的動力針對不同的個體而不同的,但是在創新主體中確實是普遍存在的。2)堅持是個體追求新知識的一種自覺能動狀態,在創新的過程中,已經成為創新主體的習慣與性格。3)責任感是創新主體追求新知識的內部心理體驗結果的一種昇華,儘管有挫折、有成功,但無論是怎樣的結果,創新主體體驗的不斷強化,就會轉化為創新主體的責任感,並使他們不斷地靠著自己的理想堅持下去。從中也能夠看到創新主體的智慧特徵,表現出來就是創新主體的知識水平與技術技巧的掌握。首先,創新主體在觀念上已經具備了自成體系、靈活的解決問題的方式。達到這種水平的前提是創新主體必須具備牢靠的基礎知識,想到才能做到,如果想不到是不可能做得到的。這是在人們最經常說的對基礎知識的把握能力之上的一個能力水平。其次,創新的實踐活動是創新主體在各種活動的過程中不斷展現作為創新主體的問題解決方式,只有經過實踐活動才能證明創新活動的可行與否,經不起實踐檢驗的“創新”無法稱之為創新。創新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創新思維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科技活動中實施的創新教育就是要從培養創新主體的創新人格特徵入手,以提高創新主體的智慧特徵為核心,帶動作為創新主體整體素質的自主構建和協調發展。而創新人格特徵和智慧特徵不是先天的,它雖然受遺傳因素的影響,但更主要的是後天的培養和教育。實施創新教育的過程,不是創新主體消極被動的按照既定模式的訓練過程,而是針對創新主體的個體差異,量身定製的科技活動,這一新的教學過程成為創新主體不斷認識自我、追求探索新知識和完善自身各方面能力的過程,亦即培養創新主體自信、自立、自理、自學、大膽探索、勇於創新能力的過程。因此,在整個過程中要致力於培養學生,充分發揮其主體性、主動性,使他們具備創新的人格特徵、創新智慧特徵。
  二、問題:學生的主體性缺失
  經驗性的研究表明,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所需要的品質和素質需要在基礎教育或者通過基礎教育得到培養。擺在大學生面前的是一系列的科技活動,如何把握科技活動中的基礎教育,並通過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解決的問題。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工科院校,儘管學生的學習成績比較突出,對所參加科技活動很感興趣,但經過與學生的一段時間的交流和溝通,還是發現一個嚴峻的事實擺在自己面前——學生缺乏學習的自主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提不出問題,被動地需要教師主動提出問題,同時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缺少實踐,因此實踐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從國小、中學一路走入大學的校門,這些優秀的學生已習慣了我國的考試模式,轉而要求他們自主學習、變革創新、積極討論,難免地會使學生受習慣的影響而感到乏力。此外,參加科技活動本身對學生的創造、實踐、生存能力等各方面提出了較課堂教學更高要求,使部分學生由於自身的人格特徵又重新退回到以前的習慣中去。因此,這個問題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也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