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探究式教學法實踐的論文

才智咖 人氣:9.98K

導語:探究式教學的核心是問題,因此,課堂上所有的學習活動都必須圍繞問題展開。以下是小編整理語文課堂探究式教學法實踐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語文課堂探究式教學法實踐的論文

作為國中一線教師的我,在日常教學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四十五分鐘的語文課堂,個別學生總有說不完的多餘的話,還有些學生總在尋找機會交頭接耳,只要略微講些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教室立馬會炸鍋,甚至於無法收拾。在這些情況下,好像只有拿出“師道尊嚴”,甚至大聲訓斥,課堂才會逐漸平息下來。但這樣之後往往會出現另一番景象:只剩下少數學生能專心聽課,多數的學生面無表情,神色黯然。如此死氣沉沉的狀態真讓人受不了。

那麼,如何激發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熱情,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當中,積極愉悅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呢?如果我能在課堂上恰當地運用探究式教學方法,這些情況應該會有所改善。

新課改以來,我國各地針對探究式教學的研究也搞得轟轟烈烈,探究法已經成為教學法中極為重要的一種。語文學科是學校的主要學科之一,探究式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可以通過這樣一些具體的方式開展自己的教學:課堂之外,教師佈置學生廣泛蒐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最終獲得知識和技能。顯而易見,探究式教學注重的是學習的整個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東西,最好的途徑是自己去發現”。當然,學生在學習上的這種探究能力不是天生的,所以才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一點點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聯絡到自己的語文課堂實際,我覺得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用好探究教學法,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探究式教學的核心是問題,因此,課堂上所有的學習活動都必須圍繞問題展開。那麼,探究式教學的出發點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的目的和內容設定一個個難度適宜、合乎邏輯的問題,以便學生一步步、螺旋上升式地探究到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學生在每學習一篇課文時,預習之後,往往對課文的興趣並不濃厚。那麼,作為教師,我們可以精心設計好導語,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探究興趣。

在執教莫懷戚的散文《散步》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匯入語:“前兩天,遇到一位家長,她向我說了這樣一段話,‘我非常想我的母親,想她在我這住段時間,也可以給我幫幫忙,可是她一來,就會與我那孩子起彆扭、起爭執。爭什麼?爭電視的遙控器,家裡只有一臺電視機,外婆要看韓劇,孩子要看動畫片,互不相讓。最後,外婆把遙控器一扔說,我在這實在住不下去了,我還是回家吧!於是回家去了。’‘老師,請你幫我跟我家孩子說說吧。’我該怎麼跟那個孩子談呢?”當我講完這一段話,大部分同學表情都有點不自然,他們可能想到了自己在家的種種情形。所以,當要求他們提出建議時,不少同學都是先反省自己,而後提出相應的建議。同學們回答之後,我也表達了我的看法:“在校學習了一天的孩子,回家提出要看電視的要求是無可厚非的。”“那麼,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就會告訴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樣的事情。”一下子,學生就很想到文章中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習興趣就自然而然地被激發, 課文的探究學習也便由此開始。

另外,在執教文言文《幼時記趣》時,我先給學生看了三幅美麗的瓶花,接著講述了這一段話:“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可有這麼一個人,居然有辦法讓昆蟲爬上了瓶花。因為死去的小昆蟲不變色,所以他就尋來了死去的螳螂、知了、蝴蝶等小蟲子,拿細線捆著它們的脖子系在花間,將他們整理成抱著花梗、踏在葉子上的`樣子。怎麼樣,大家覺得這個人是不是很有趣?他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人——沈復。”同樣地,學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引入課文,他們很想知道這樣一個有趣的人在文中的奇怪經歷。在初次讀完課文之後,他們更想去探究沈復能夠獲得這麼多樂趣的原因。

如果我們老師在執教每一篇課文時都這樣精心設計匯入語,相信一定會將學生的探究慾望激發出來,學習興趣自然濃濃郁鬱。

二、巧妙引領,教給探究方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探究式教學提倡讓學生在學習中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但這並非放任自流。教師要在課堂上進行巧妙點撥,選擇恰當的時機引領學生,教給他們有用的探究方法:給出一些事例及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的閱讀、思考、討論等方法達到獨立探究的目的。

教學形式受到學生歡迎,這是課堂充滿生命活力的保證。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引領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地方作為切入點,進而認識、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感悟作品的思想意義。拿小說教學來說,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也可以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體會人物形象的特點;還可以結合文章的中心句、模糊句,以及一些不明確的地方,讓學生進行討論,甚至辯論,以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

教學魯迅先生的經典小說《孔乙己》,文章的最後一句話“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就是一個模糊句,但如果順利理通這句話,便可水到渠成地理解文章中心。於是,在課堂上,我就引領學生聯絡全文,請他們說說自己對這句話的理解。果真,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有同學認為他死了,因為原先他身材高大,青白臉色,而現在他被打折了腿,黑而且瘦,再加上天氣又逐漸轉涼;善良的同學認為他沒死,可能是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謀生了;有同學認為他死了,因為他這麼好酒,如果沒死,哪怕爬也要爬來喝酒的。課堂上,每個同學都參與了討論,而且越來越熱烈。後面又有同學站起來說,孔乙己應該會死的,因為原先別人嘲笑他,他會爭辯,而現在是“不十分分辯”,說明他的心已經死了;又有同學補充說,天氣已轉涼,且他這時穿著的是“破夾襖”,孔乙己可是無論如何也不肯脫下那件長衫的,而此時他已脫下,這就意味著他生命的終結。多麼精闢的看法。學生在這樣的探究過程中,既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又學到了分析文章、理解人物形象的方法。

“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起整個地球”,在語文課堂上巧妙地引領學生進行多多的探究,一定能讓學生掌握到更多的探究方法,更可以使我們的閱讀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三、引導發問,提高探究能力

國中語文課堂往往不似國小語文課堂那麼生動、活潑,我想這不僅僅是學生長大了不願意表現自己的緣故,更多是因為大部分時候,我們教師仍然是以講解各種知識點為主,將文字分解得支離破碎,而學生只是一味地動筆記錄,當然會聽得索然無味。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閱讀過程中,學生的“獨特體驗”就是讀出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疑問,繼而加深對文字的理解。

讀書貴有疑,古人云: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愛因斯坦也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語文教學的真正意義就在於使學生髮現問題,探討問題,研究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一旦問題提不出,後面的探究學習就無法進行。所以,在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營造出濃郁的探究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索潛能,調動學生的學習內驅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自覺或不自覺地融入到探究式的學習情境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對文字進行品讀感知,大膽質疑。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讓他們善於提出探究性的問題呢?可以提醒學生抓住文字字詞進行質疑,另外可以改變“教師問——學生答”這種自上而下的單一問答方式,積極倡導“學生問——教師答”“學生問——學生答”等多種問答形式,學生質疑能力提高的同時,更形成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創新品質。

記得教授國中第一篇說明文《宇宙裡有些什麼》時,課堂上有一個學生針對“這條天河淹沒了1000萬萬顆以上的星星”這句話,提出了“萬萬等於多少”這個問題。此問題一出,其他同學鬨堂大笑。“萬萬不就等於億嗎?”在同學們的笑聲中,提問題的同學灰溜溜地坐下了。如此狀況下,提問同學的積極性肯定大受打擊,於是我巧妙地引導同學們:“既然萬萬等於億,那麼作者為何不說1000億顆星星呢?”這一問,同學們都懵了,但是一會兒之後,那個提問的同學舉手了,他說:“用‘萬萬’聽起來比‘億’更響亮,而且給人的感覺比用‘億’更多。”同學們又笑了。其實這位同學的回答非常正確,我趕緊在課堂上予以肯定:“其實你發現了漢語修辭的規律,這兒運用疊詞有兩個好處,一是讓人聽得清楚,二是強調星星數量之多。”停頓片刻,我又接著引導:“大家想一想,我們今天學到的這個新知識點,是誰交給我們的呢?”這時,大家一致以欽佩的目光注視著提問的同學。比起之前的落寞,相信提問同學此時已經覺得無比榮耀,他所體會到的成功和自信,一定會讓他在今後的語文課堂、語文學習中更加大膽地質疑、探究。

法國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曾經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匯出來。所以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一定要善於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多多提問,隨著學生自主提問越來越多,探究經驗的不斷豐富,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鑑賞水平以及自主探究能力也將會得到不斷的提高。

平庸的教師是敘述,較好的教師是講解,優秀的教師是示範,偉大的教師是啟發。相信,如果我能認真地朝著上面所說的三個方面努力,一定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探究能力也必將得到蓬勃發展,而且我的語文課堂更不會再出現交頭接耳、講話、甚至打瞌睡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