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語言法理論在高校英語教學改革中的滲透討論論文

才智咖 人氣:4.13K

一、整體語言法的概述

整體語言法理論在高校英語教學改革中的滲透討論論文

1、整體語言法的起源

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整體語言法”這一理論就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在北美母語閱讀教學中被應用,後來被廣泛運用於其他語言教學中。man 在1986 年最先提出實施“整體語言教學”的主張,他對“整體語言教學”的認識是以多門學科相互結合的研究為基礎、基於對若干門相互結合的學科的研究。1988 年,Weaver 對man的“以生為中心”的教學觀點表示贊同,對“整體語言法”教學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並做了補充,他認為會話能力應當如同讀寫能力一樣運用自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髮現問題並幫其改正錯誤。“整體語言法”的興起對美國、加拿大、紐西蘭等國家的高校教學改革具有重大影響。

2、整體語言法含義

“整體語言法”實質上是語言學和心理學結合的研究成果(鄭橋穎,2015:113-115),其理論宗旨是將英語教學整體化,將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與實際語境相結合。“整體語言法”運用於教學中時體現了三個層面的含義:學生是教學主體;教師是教學課體;教學目標、教學條件是教學環境。首先,“整體語言法”的本質是強調整體的完整性,整體一定大於部分的總和。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進行綜合教學,加強聽說讀寫四個部分的聯絡,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整體語言法”構建起總體統籌的教學新格局,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層面到區域性理解。其次,“整體語言法”教學強調以學生為核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接受學生群體具有個體差異性,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和主動性,一味的進行知識灌輸往往會有反作用(李琦,2015:67-68)。

3、整體語言法特徵

在英語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潛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整體語言法”運用於英語教學中,具有以下幾個特徵:1)教學以學生為中心;2)將語言視為整體;3)學習在社會交往中進行;4)教學活動從整體到部分。學習活動應從整體到部分,而不是從部分到整體。語言教學活動要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讓學生能夠進行語言運用、思想交流,真正的做到學以致用。比如可以成立討論小組,不同班級、不同年級甚至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之間可以討論問題,在這種模擬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學生的收穫將會更大。開展這樣的合作教學,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是合作的關係,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能夠更好的被關注,學生也能夠發現並實現自我價值。為學生提供練習口語的機會,能夠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

二、現狀與問題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與世界各國聯絡緊密,英語作為應用最廣泛的語言在高校語言教學中備受重視。但現階段高校對英語的培養模式限制了學生英語素質的提高,不利於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出現這些問題主要原因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在認識層面上

目前,“整體語言法”在我國高校英語教學中雖然稍有滲透,對教學改革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由於傳統的教育思維和應試觀念根深蒂固,並沒有對教育模式起到真正的作用。很多專家學者對“整體語言法”的理解片面且不夠深入,並沒有結合中國具體的教育現狀制定適合的改革計劃。從國小到大學,英語學習的重點大都在於詞彙方面,還沒有打破“為考試而學英語”的思維觀念,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整體素質都比較差。教師對於“整體語言法”大多都停留於理論上,很少有人去掌握它的精髓並去實踐這個理論,有的紛紛開展實踐,但是在教學中卻過於注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卻忽視了語法、詞彙的基礎學習,導致學生髮音不準確、不能正確拼寫單詞。考慮到這一現狀,我國的相關教育工作者在推進高校英語教學改革時,意識到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要讓高校教師能夠真正的理解“整體語言法”,再通過實踐真正的去應用它,從而促使高校英語教學的整體模式發生變化。

2、在現實層面上

“整體語言法”教學理論在實踐時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整體語言法”教學並非讓教師都拋開課本進行課堂教學,而是要讓教師選擇性的結合課本,結合課本、課程資源和外在資源,利用課本將更多創造性的價值帶給學生,從而得到整體上教學水平的提升。從這個層面上分析,我國高校在教師素質培養這一方面還是有很多不足,其主要問題是教師素質方面參差不齊,對“整體語言法”理論的理解程度也不同,所以在實踐的過程中效果也有好有差。另一方面,高校英語的教學環境也影響了教學改革。班級設定不合理不利於達到理想的效果,“整體語言法”的實施需要將教學班級縮小規模,改成小班制,這樣在上課的時候教師和學生都能夠充分的'利用教學資源,教師也可以加強對學生的關注。此外,我國不科學的高校教學評級制度也制約了改革的進行。現階段的評級制度都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來評價教師的優秀程度。而“整體語言法”教學長期來看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學會學以致用,但是短時間無法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很多教師在這樣的評優制度面前都望而卻步,選擇了繼續走傳統教學的老路。

三、整體語言法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在教學中的應用

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模式,抓住其整體性,不要人為的切割語言將其分解。

1)抓住整體,提高聽力水平聽力是進行口語對話時最重要的一部分,根據“整體語言法”的教學原則,聽力課程不應該再是單一的聽力練習,應將聽力練習與閱讀結合起來,在練習聽力的同時學生也瞭解了所聽材料的寫作背景,學習了生單詞。這樣的聽力模式雖然一開始學生會覺得很難,但是長期練習可以幫助學生排除聽力恐懼心理,增強聽力練習的趣味性,開拓學生的眼界,為提高其聽力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

2)整合資源,加強口語練習讓學生靈活的用口語表達是高校英語教學的核心目標,也是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英語各項知識的體現。目前口語表達仍是我國高校學生的短板,也是教師最容易忽視的訓練環節,因此教師要明確意識到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教師應當充分整合教學資源,為加強學生的口語練習構建交流平臺。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下的時間閱讀英文原版著作,然後加上自己的理解在課堂上小組討論,提出問題並進行思想交流,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糾正了學生的發音,還在閱讀的過程中提高了讀寫的能力。

3)明確目標,提高翻譯質量翻譯是我國高校考試中的必考環節。在進行翻譯教學的改革時,應將“整體語言法”的理念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對於教師來說,應該首先明確翻譯教學的任務目標,將待翻譯的語句定位到原文,讓學生根據整篇文章寫出翻譯,傳統的逐字逐詞的翻譯很容易造成斷章取義的現象。對於學生來說,就某一篇文章的翻譯時,應加上自己的理解,找出文章有價值的部分。

2、在改革中的應用

在現代語言流通的大環境下,提高我國高校英語的教學質量亟不可待,進行教學改革是當務之急。首先要理解“整體語言法”的含義,才能夠明確改革方向,正確的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才能保證改革的可行性,進而提升教學質量。

1)制定合理教學規劃“整體語言法”教學一再強調應以學生為中心,相應的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任務,以此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出來,從而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有充分的表達權。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課堂,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交流的時間,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練習環境。此外教師還應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在交流和討論能夠充分運用課本中的知識點,實現從面到點的學習。

2)建立語言環境英語不是我們的母語,因此對於高校大學生來說缺少有利的語言環境,學生基本沒有機會進行口語練習,出現了學生髮音不準確、張口難等問題,如果在課堂上也不能為學生提供練習英語的平臺和環境,那麼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將很難進一步提高。教師在課堂上要爭取構建合理的語言環境,並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學生進行實際口語溝通和練習,掌握語言運用的技巧。

3)完善高校評級制度教學改革需要健全的評估制度為保證,擺脫對教學效果以成績為唯一評估標準的模式。為使“整體語言法”教學在我國高校改革中的充分擴充套件,應該構建起新的評估體系,新的評級制度應科學的、有針對性的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從根本上改變教師與學生的教學和學習觀念。

四、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啟示

我國“整體語言法”教學的改革,不應該僅用於高校英語,應該找到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將目光放到基礎教育上, 從國小、國中起就改變教師和學生的觀念,建立起一套科學的管理體系,讓“整體語言法”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時繼續推動改革,讓學生真正的掌握英語這門語言,把它作為生活中交流表達的一種工具。此外從長遠來看,以社會需求與整體的綜合人才培養為切入點,教學改革還應注意英語的實用性,結合不同地區、國家的經濟、文化背景等內容,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最後,“整體語言法”的教學改革還應參考國外的改革思路,洋為中用,一切改革都應建立在自身的教育現狀上,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制定出符合我國英語教學特點的改革方略。沒有絕對正確的教育模式和絕對正確的改革規律,絕對不可以全部照搬國外的教學改革,只有依照我國自身國情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革才是最有效可行的,才能使英語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並使英語得以廣泛應用,進而促進我國高校英語教學可持續發展。

五、結語

高校英語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關係到我國目前的教育格局和未來的教育規劃。因此我們需要勇於創新,轉變觀念,借鑑和吸收國外語言教學理論,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英語教學理論體系(文蓉,2015:131-132),加速素質教育改革的進展,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外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