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生新聞紀錄化論文

才智咖 人氣:2.81W

關鍵詞:民生新聞論文

淺談民生新聞紀錄化論文

民生新聞的興起,被視為“中國電視新聞的第三次反動”。但是,隨著這一股“民生熱”的退去,民生新聞暴顯露諸多的問題與隱憂,特別是在新媒體的激烈衝擊下,欄目的影響力大幅降落,整體開展遇到嚴重的瓶頸。與民生新聞開展處境相反,隨著央視紀錄頻道的開播,《美麗中國》《舌尖上的中國》《水脈》等一大批優秀作品的推出,紀錄片從消費、製造、傳播到營銷等範疇有較大增長,呈現出繁榮開展的場面。在長期的理論中,筆者發現這兩種看似互不相干的電視體裁,其實有著許多共通點,特別是紀錄片創作手法被越來越多運用到民生新聞中,使民生新聞的紀錄味越來越濃,紀錄化現象已然成為民生新聞創作的一個新趨向。

一、“畫面思想”突破“文字思想”,紀錄化使民生新聞更具真實性

紀錄片和民生新聞同屬於電視紀實類節目,真實性是其靈魂和生命。但是,近年來,遭到虛假新聞事情的影響和傳統報道手法的侷限,民生新聞的真實性已倍受質疑。那麼,在確保新聞要素客觀真實的前提下,民生新聞如何創新報道手法,以更真實的方式去報道新聞事情呢?筆者以為,運用紀錄片創作中的“畫面思想”突破傳統民生新聞的“文字思想”是一條有效的途徑。

傳統的民生新聞創作根本上採用的是文字思想,普通狀況下記者到現場採訪拍攝,然後先寫出新聞稿,再回到編輯機行進行剪輯製造。這種創作是在“文字”的概念引導下進行的,關於新聞的各要素都是經過記者的文字描繪傳送給觀眾,畫面只是起到了圖解文字的作用,既削弱觀眾對其承受的效果,也容易構成記者的客觀判別影響了新聞的真實性。與這種典型的文字思想創作恰恰相反,紀錄片更偏重於運用邏輯思想對畫面進行有機的組合,用畫面去講故事,去復原一個真實的事情或塑造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著名導演謝晉曾經說過:“導演是用鏡頭寫作的作家”,這句話生動闡釋了畫面思想在紀錄片創作中的主導作用。在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作品《走基層·塔縣皮裡村蹲點日記》中,記者跟隨馬爾洋鄉黨委書記郭玉琨初次攀越懸崖的過程沒有采用任何講解詞,而是運用畫面思想,經過俯拍全景、腳步特寫、互相扶持中景等短短的九個鏡頭,生動表現了“擱下一隻腳就算一條路”的艱險道路,這是任何言語描繪都不可能具有如此大的感染力和壓服力的。畫面言語比文字直觀,容易體會,能真實地再現新聞事情的原始風貌,因而更具真實性。在民生新聞的創作中,我們並不排擠、否認文字思想作用,而是倡導把畫面思想放在首位,用自然、質樸的紀實手法,貫串於採訪、製造的全過程,構成影像的紀實質量。顯而易見,與傳統那種講解配畫面的創作手法相比,更多地運用了現場同期聲、跟拍、抓拍等紀實手法,注重畫面思想的新聞作品將愈加生動,現場感更強,有效拉近了節目與觀眾的間隔。

二、“拓廣度”與“挖深度”,紀錄化使民生新聞更具社會性

社會性指事物與公眾利益相關聯的屬性,作為紀錄片和民生新聞來說,作品價值的本質就是社會性。“短、平、快”是傳統民生新聞區別於紀錄片的一大特性,這個特性在為我們帶來豐厚資訊的同時也影響了節目的廣度和深度,使節目無法深化人物內心世界,表達人物情感,或反映新聞事情的現狀、成因及開展走勢,招致民生新聞的社會性大打折扣。因而,深度報道成為民生新聞不可或缺的方式。從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系列報道《尋覓最美鄉村醫生》到連續報道《走基層·塔縣皮裡村蹲點日記》,每一篇報道簡直都是一部微紀錄片,既有對理想的察看和描繪,又有對本源的討論和考慮,將新聞的感染力和吸收力疊加、推進,引發觀眾的共鳴,節目播出後在社會上惹起了激烈的反響。這種微紀錄式的民生新聞深度報道在資訊爆炸的今天不但沒有失去市場,反而有更強調、更注重的趨向。深度報道經過對新聞事情多層次、平面化的展現和理性考慮,篇幅較普通的音訊要長出許多,這也決議了它在構造上必然是多樣化的。

繪圓法。紀錄片繪圓法的構造方式就是將數學中的“繪圓”運用於紀錄片的創作之中,圓心與半徑確實立是控制繪圓法的關鍵。一部紀錄片的“圓心”,就是這部紀錄片的宗旨或者中心;“半徑”則是片中被攝主體所要退場的主要活動區域和相關人物。繪圓法請求紀錄片在開篇區域性就提示出主要論點,以及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動場所,並在那個場所對以上內容做最低限度的闡明。中國電視紀錄片也有運用繪圓法的優秀作品。例如,中央電視臺陳曉卿的《遠在北京的家》,講述了幾位來自安徽省的鄉村女性,到北京打工,在北京生活,以及她們的甘苦。“圓心”是打工妹為了改動本人的生活而鬥爭,“半徑”是安徽無為她們的老家、北京她們生活的狹小的空間。

設定中心線法。所謂設定中心線法,就是在眾多的被攝物件和拍攝素材中,根據作者的創作企圖理出一條明晰的線路,使創作者和電視觀眾都能對此瞭如指掌。經過一條條或自然,或人為的中心線,將一個個冗雜龐大的內容穿連起來,構成一部又一部完好、線條明晰的作品。設定中心線法的合理運用,能夠使一個冗雜龐大的主題變得明晰透明,還能夠給後期編輯帶來思緒明晰的便當。在電視螢幕上,設定中心線的辦法能夠說是呈現頻率最高的構造方式。我們熟知的一些大型電視紀錄片如《絲綢之路》《話說長江》《望長城》《故宮》等,都是運用設定中心線的辦法。

階梯式遞進法。階梯式遞進法就是引導觀眾上臺階,而在每級臺階上需求設定一個懸念,使觀眾在上臺階的過程中解開一個個“謎”普通的懸念,當臺階全部上完即謎底全部揭開之時,全片完畢。

這種構造電視紀錄片的方式,好像約請觀眾與編導共同參與採訪,調查片中所記載的事情開展或者人物的命運,直至徹底完成整個過程。觀眾被這些臺階引入更高層次,逐步向縱深處探求。紀錄片《我的家》就是運用了“階梯式遞進法”構造全片。天津電視臺與四川電視臺合拍的紀錄片《山洞裡的村莊》也是用了“階梯式遞進法”。《山洞裡的村莊》描寫的是一個祖居山洞中的村落在經濟大潮的衝擊下,拉電上山入洞的過程。“階梯式遞進法”特別適用於調查、探究、解開歷史之謎等題材的紀錄片。

運用“階梯式遞進法”需求留意的問題是:第一,在每一級臺階上所設定的懸念必需是觀眾關懷的、感興味的,否則,將不具有任何意義。第二,當一個懸念的結果尚不明瞭,一個謎底尚未揭開,也就是說當觀眾剛上到新一級臺階立足未穩時,不可匆忙又去攀爬另一個臺階——設定新的懸念。電視紀錄片每個段落都不能留有疑惑,至少,要使觀眾以為本人曾經明白了。我們不可能請求電視觀眾好像紀錄片的製造者普通,全神貫注於螢幕,他們有可能在節目進行的過程中剛剛翻開電視機,或者,由於其他事情暫時分開了電視機,所以,在電視紀錄片進行中每一次新的資訊呈現時,要提示觀眾記住它們。

當前,許多民生新聞的報道內容侷限於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將一些瑣碎的事情搬上了熒屏,以至有一些民生新聞欄目為了收視率,報道關於性、暴力、立功題材的新聞,與民生新聞的目標南轅北轍。事實上,那些勝利的紀錄片簡直都離不開人性、災難、環境等人類所共同關注的話題,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對歷史與理想的考慮,對人物命運的關注,成為吸收觀眾的重要要素。民生新聞紀錄化也應當遵照三個“貼近”準繩,拓寬題材選擇的廣度,將關注點放在與百姓的日常生活、利益親密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範疇的事情,展示社會理想和人的生存狀態,提醒人類普遍的生存價值和道德意義,惹起人們普遍的情感體驗和審美感受。

三、“技巧”與“技術”圓滿交融,紀錄化使民生新聞更具藝術性

紀錄片和民生新聞的藝術性表現在其真實的生命和豐厚的情感,藝術性是深化作品主題、加強作品感染力的關鍵所在。英國導演格里爾遜為紀錄片下的'定義是:“對理想發明性的處置”。這裡講的“發明性”不是組織扮演或憑空捏造,而是經過技術手腕與創作技巧的合理運用,提升作品的藝術魅力。關於民生新聞的創作來說也要考究“發明性”,把老百姓“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家常事拍出藝術性,從而提高民生新聞的質量和可看性。

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對蒙太奇的瞭解,人們常常以為那是電影或紀錄片的創作手法,與新聞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以至會毀壞新聞的真實性。其實不然,蒙太奇手法只是一種影視作品的創作技巧,自身不存在虛假的成分。作為民生新聞而言,應該合理運用蒙太奇手法,使新聞經過畫面和聲音的配合給人以完好的認識。在我臺播出的民生新聞《神祕妻子尋親記》中,有一段關於主人公過去悽慘生活的描繪,在沒有老照片等相關資料的狀況下,筆者抓拍到主人公單獨坐在家門口抽菸的背影、滴水的屋簷、雨中的村落和燕子、小雞在樹下避雨等畫面,配合生動的同期聲,營造出一種陰冷、孤單的氣氛,在惹起觀眾對主人公過去閱歷產生情感共鳴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細節的呈現。鳳凰衛視資訊臺臺長鍾大年在他的《紀錄片創作論綱》一書中這樣寫到:“在一部影視作品中,細節是非常重要的,細節像血肉,是構成藝術整體的根本要素。”捕捉細節是紀錄片勝利的法門,英國紀錄片《橫渡死亡之河》中牛羚警覺的眼光、獵豹貪心的凝視、鱷魚猖獗的撕咬,還有噴濺的鮮血和翻騰的泥水,大量精彩的細節把牛羚渡河局面描寫得淋漓盡致,觸目驚心,片子也因而取得上海電視節大獎。而在民生新聞中,細節來自於記者走近新聞人物或深化事情的察看,是豐厚資訊、渲染氣氛、塑造人物性格、加強藝術感染力的重要手腕。在第二十四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鮑美利:歌聲營造歡樂共創幸福暮年》中,一個個細節動作、一句句真心實話,一個個面部表情,經過記者的精心剪輯,極富現場感地將“快樂小屋”的歡樂氛圍帶給觀眾,讓觀眾一步步接近、喜歡上這位真誠、仁慈、熱情如火的老人。

技術科學應用。電視節目從採訪、製造到播出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現代電子技術,合理運用先進技術手腕能夠很好地提升紀錄片和民生新聞的藝術性。近年來,航拍、水下攝影、CG動畫等先進的技術手腕普遍應用於紀錄片的創作,極大地拓展了節目創作的深度和廣度。隨著技術的迅猛開展,新聞從業隊伍素質的提高,紀錄片中的“大片”手法也將越來越多呈現在民生新聞中,為民生新聞的創作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如無人機航拍,其構造簡單、運用本錢低,十分適用於電視節目拍攝,特別是在突發事情、需求反映大範圍場景的報道中有很大的作用。2013年,筆者所在的河源地域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洪災,在報道中,無人機航拍的畫面在新聞中採用,以最真實、最直觀的方式把災區整體狀況展示在觀眾面前,使觀眾對災區受災狀況瞭如指掌。能夠說,新技術的有效運用,開闢了觀眾的視野,從巨集觀上滿足了觀眾察看和理解事物的請求,為民生新聞的創作帶來一種新的方式美感和全新的視覺享用。

四、結語

民生新聞紀錄化凸顯了新聞紀實元素,強化了新聞紀實魅力,為民生新聞的創作注入了新的生機,有效提升民生新聞的社會價值、人文價值和審美價值,使民生新聞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