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現狀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趨勢

才智咖 人氣:2.51W
從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現狀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趨勢
摘  要:為了解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及趨勢,採用SCL-90對燕山大學2006-2008級三屆新生共11111名進行心理普查。結果顯示,SCL-90的總分和九個因子分在三屆新生之間差異顯著,並逐年降低;三屆新生及其總體的重度心理問題檢出率分別為11.24%,7.86%,4.83%和7.89%,屬正常範圍;與全國常模相比較,三屆新生的軀體化、抑鬱和敵對三個因子分較低,其餘六個因子分較高;與大學生常模相比較,三屆新生九個因子分均較低。結果提示,樣本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年提升,在大學生群體中處於較高水平。以上結果與該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由矯治模式向發展模式的轉變以及與此相對應的施教者主體的擴大有著緊密聯絡。文章以該校的成功經驗為基礎,引申出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發展趨勢的思考。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趨勢;症狀自評量表;大學生
 
 從中學升入大學,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剛剛步入大學校門的新生,面對的是一個嶄新的世界,不論是校園環境、人際氛圍,還是學習方法;也不論是個人目標、家庭期望,還是自我定位,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大一新生基本上都需要經歷一個適應的過程。近年來,大學新生的適應問題已經引起了社會多方面,尤其是教育界、心理學界和精神衛生學界的廣泛關注。其中,在教育學界,隨著我國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工作日益受到重視,專業化心理健康機構的建立、機制的完善和隊伍的優化,共同引導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由矯治模式向發展模式轉變。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普測就是發展模式下的重要工作之一。位於濱海城市—河北省秦皇島市的燕山大學是一所國家重點大學。自2002年起,該校的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心理中心”)先後採用症狀自評量表(SCL-90)、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和房樹人投射測驗等在每一屆本科新生中進行心理健康普測和篩查。根據測驗結果,為每位學生建立心理檔案,並針對篩查出來的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開展瞭如個體心理諮詢、團體心理輔導、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手冊等多種形式的干預和輔導工作,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筆者從近三年燕山大學的新生心理普測結果和後期干預的有效經驗出發,談談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趨勢。
 一、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現狀
 對燕山大學近三年(2006-2008級)新生心理普測資料中的SCL-90的結果作以比較、統計和分析,得出如下四方面的結果和啟示。
 1、三屆新生心理問題的檢出率:以因子分≥3作為檢出標準,2006、2007和2008級新生的'心理問題檢出率分別為11.24%,7.86%和4.83%,三屆新生總體的檢出率為7.89%。國內其他採用SCL-90對大學生群體進行的調查研究顯示,心理問題的檢出率一般為2.3%-26.1%[1-3]。燕山大學的研究結果與其他高校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說明國內不同高校的大學生群體其心理特點存在一定差異;同時,本研究中三屆新生總體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為7.89%,沒有超出上述同類研究結果的範圍,基本處於同類研究的中下游水平,提示該校新生心理問題的發生比率正常。
 2、三屆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方差分析結果顯示,SCL-90的總分和9個因子分在三屆新生之間無一例外均呈現顯著性差異,並且有明顯的逐年降低的趨勢(p<0.01)。提示近年來該校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年提升。
 3、三屆新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與常模的比較:三屆新生總體的SCL-90的所有因子分與大學生常模和全國常模相比較,都存在顯著性差異(p<0.01)。其中,與大學生常模相比較,三屆新生的9個因子分均較低,提示該校新生的總體心理健康水平比較樂觀,同時也表明該校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著自己的群體特徵,與大學生常模存在明顯差異。與全國常模相比較,三屆新生的軀體化、抑鬱和敵對3個因子分較低,其餘6個因子分較高,提示該校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一般人群還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強迫症狀和人際關係敏感兩方面的薄弱是三屆新生的共性,應引起該校相關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4、三屆新生心理問題症狀表現的因子分佈:結果顯示,三屆新生中重度症狀比例最高的因子分別是:2006級為強迫症狀、人際敏感和偏執,2007級為人際敏感、強迫症狀和抑鬱,2008級為人際敏感和強迫症狀,三屆新生總體為強迫症狀和人際敏感,上述因子的檢出率均接近或大於2%;重度症狀比例最低的因子分別是:2006級、2007級和總體均為軀體化,2008級為軀體化、恐怖、焦慮和精神病性,上述因子的檢出率均小於0.5%。不難看出,強迫症狀和人際敏感兩項的異常,是近年來該校大學新生的通病,這無疑給該校心理教育工作者指明瞭今後開展工作的方向和側重點。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趨勢
 眾多關於大學新生適應問題的論述均指出:大學新生的適應主要表現為生活環境適應問題、人際關係適應問題、學習適應問題、自我認識與定位問題等方面[4]。燕山大學心理中心針對大學新生的上述常見心理適應問題開展了一系列教育性和服務性措施,這些措施是在借鑑國內眾多兄弟院校寶貴經驗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摸索和研究,總結提升出來的,現已形成一套較完備的、行之有效的體系[5]。燕山大學以國內外科學研究結果為依據,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的設計上充分考慮和涵蓋了上述諸多方面的因素,充分體現了該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矯治模式向發展模式轉變的基本思路。從燕山大學針對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經驗出發,引申和擴充套件到我國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趨勢,筆者認為,應著重從觀念的轉變和措施的開展兩大方面入手。
 (一)心理健康教育觀念的轉變
 1、由矯治模式向發展模式的轉變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體現某種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目標定位、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發揮的典型方式。從服務物件和目標的角度來分類,有矯治模式和發展模式兩種型別。矯治模式以有心理障礙學生為物件,以消除症狀為首要目標。此種模式帶有濃厚的醫學色彩,其特點是注重心理問題的具體分析,通過師生間心靈上的溝通使雙方能在共情的基礎上平等、真誠地對話,有針對性地消除心理問題。其侷限性也很明顯:矯治模式是一種被動的教育策略,即當學生的心理出了問題後再採取補救性的措施;而且,矯治模式對教育者的專業素養和技術水平要求很高,若沒有接受過正規的教育和訓練,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技術問題,甚至帶來負面效應。2、施教者主體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