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論文:論中學生心理健康綜合教育

才智咖 人氣:5.09K

中學生心理障礙問題已成為當今的社會問題之一,近幾年的媒體對此多有報道。不少中學生因學習壓力過大、家庭期望過高等原因,對父母和教師產生了牴觸情緒,父(母)子(女)關係、師生關係緊張,出現了嚴重“高焦慮”症狀,不能適應正常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的變化,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和戰勝遇到的困難和挫折。

心理健康論文:論中學生心理健康綜合教育

可見,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一、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並努力建立良好的心理環境

創設心理環境,保證學校綜合性心理健康教育順利進行,是中學教師所應該擔負的責任。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是學校綜合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條件,也是現代學校的標誌。為中學生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主要是指學校、家庭、社群心理環境。

學校內部心理環境建設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1.主環境建設。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環境建設,主環境建設是學校心理建設的首要任務。包括教學大樓、實驗室、運動場等等在內的學校主環境,應以嶄新面貌出現,儘可能地體現“新穎、整潔、明亮、美麗”的風貌。要把各種建築物構建在綠化環境中,使學校成為花園式的大教室,讓池塘、名花異草、茂林修竹、綠色草坪和曲徑通幽的小道,也成為學生修身養性的環境。

2.校園文化建設。學校要通過開展各種文化、藝術、體育、科技和學習名人等活動,提高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技藝,活躍學生身心,達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師生關係的目的,改善學生心理環境。

3.校園建設。校有校風,班有班風,教有教風,學有學風,培養良好的“四風”,既能反映學校的特色,也是穩定的心理環境因素。學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綜合素質,在良好的校風校貌這個心理環境中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可見,良好的校風校貌也能為學校綜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學校還應努力創設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學校可以定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向家長傳授孩子身心發展的常識,使家長既關心子女的身體健康,更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讓家長們認識到: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離不開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環境。

二、要努力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和能力

從每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來看,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領域;從學校教育的任務來看,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是當今社會對學校教育提出的新任務。教師是教育工作的實際組織者和執行者。因此,學校要努力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和能力,可以從四個方面加以引導。

1.組織教師學習理論知識,提高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學校要組織教師學習第三次全教會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知識,注意引導教師開展討論讓教師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請有關專家給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講座,讓教師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須具備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進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緒、適當的行為、虛心的態度及現實的良好適應,讓教師從思想上重視與理解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與作用。

2.組織教師深入調查研究,瞭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問題學生心理障礙的產生,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問題——人際關係焦慮。學生的交往需要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不斷擴大,但他們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確的指導,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於交往不當而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例如矛盾不能及時處理解決,就容易形成暴力對抗,封閉孤獨、派別流動或不良的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所處的客觀環境(家庭、社會、學校)的影響,例如家庭的糾紛、父母的離異造成孩子抑鬱和焦慮;社會不良風氣,人際複雜關係造成孩子內心矛盾衝突與困惑疑慮;學校不得法的教育與教師嚴厲或放任,造成孩子對抗情緒或退縮畏懼等心理問題。

在平時學習中的心理問題——挫折與焦慮。由於應試教育流毒極廣極深,從國小到高中,分數一直成為學生心理上的一個沉重的包袱,家長或者學校自覺或不自覺地剝奪了孩子們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阻礙了學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的發展,影響了他們創造力的發揮,學生把學習視為畏途,恐學、厭學的心理加劇。

3.指導教師講究科學方法,保護和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正確引導:心病必須心藥醫。學生在平時生活、交往、學習中產生的問題有經驗問題、方法問題、心理問題,要依據不同情況不同對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問題,較多的是屬於心理健康的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粗暴急躁,不能過分地批評指責,更不能諷剌打擊,要朋友式地談心,針對性地梳理,耐心啟發、正確引導。

善於等待:心理問題解決需有一個過程,甚至是比較緩慢的過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不可能立竿見影,所以要善於等待,堅持不懈。這不僅是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方法,也是鍛鍊教師教育能力,提高教師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

對症下藥:在處理學生心理問題過程中,要針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特點,依靠心理醫生和專家會診,個別指導,對症下藥,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