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摘要

才智咖 人氣:2.95W

從國小、國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是一種綜合性的文體,通過論文可直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和專業基礎。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摘要,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摘要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摘要 篇1

摘要:

伴隨時代的不斷髮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針對我國大學生展開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是近年來不斷深化的教育工作內容之一,研究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並且積極的從中發現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才能夠更好的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進而有效的輔助我國大學生健康成長,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本文針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進行分析,發現教育中存在人才匱乏、制度缺失等問題,並提出研究展望,希望可以完善此項工作,為我國社會培養綜合性人才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礎。

關鍵詞:

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現狀;展望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人們成長特徵,結合人們生理、心理髮展需求提供的一種綜合性引導式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以關心和引匯入手,讓學生們具備健康和正面的思想,在擁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前提下進行各學科內容的學習,並且成為綜合性人才。隨著綜合教育理念的不斷拓展,促進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當下我國社會教育工作的重點,也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本文針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展開研究,觀察教育現狀中存在的問題,希望科學合理的展望教育工作未來前景,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穩定前行。

一、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現狀

本次討論的重點就是分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現狀,通過對教育內容、教育路徑,以及教育方式進行分析,掌握目前的教育情況現狀。首先,觀察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現狀的教育內容問題,必須得到充實的素材支援,保證教學的內容是豐富且符合實際情況的元素。面對當下我國專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現狀分析,教育的內容涉及的內容應該包含對學生心智的引導,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建立社會人際交往關係脈絡,引導大學生擁有健康完善的人格。其次,觀察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路徑,可以根據不同的路徑內容劃分為四個方面。第一種是建立心理健康輔導課程體系,為大學生提供學習的途徑。第二種是為大學生提供科學的心理輔導和諮詢平臺,專注為大學生服務。第三種是為大學生建立相對全面的心理健康檔案,營造一個健康的生活和學習環境。第四種是科學定期的帶領學生參見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大學生更好的接觸社會,實現自身價值。最後,現狀中涉及到教育方式的內容。我國當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開展取得了相對的成績,但是還需要不斷的努力進取,保證和實踐教育生活中的細節聯合起來,能夠有效的綜合並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傳遞出去,保證教育引導的有效性[1]。

二、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問題

針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進行研究,就能夠發現其存在的一些問題。首先,我國面對大學生展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理論支援上的缺失,因為我國開展相關研究工作的起步比較晚,實際的研究效果沒有達成時代進步的要求。其次,我國在大學教育的整體環境中還存在一定體制上的侷限,對於大學校園內實際制定的管理制度不能夠完善的執行,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再者,我國面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先進的資訊資料支援,沒有良好的環境進行教育理念的交流,缺失了科學的指導性發展建議。最後,由於針對我國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人才缺失,也影響了實際研究工作開展的效果,阻礙了工作的進步效率[2]。

三、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展望

當下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是也不能停滯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並且需要不斷的擴充和拓展其領域涉及的內容。革新後的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已經不再侷限於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或者是為大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創新的工作格局更加重要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化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希望能夠從平時的點點滴滴中引導學生爭取的面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也要求學生能夠樹立正確、全面和健康的心理人格。未來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工作展望更希望能夠將教育的內容拓展到學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中,讓學生更多的瞭解和掌握自身存在的不足,並且積極的面對和完善自身。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更應該側重於實際的社會實踐內容,讓大學生了解社會,也願意積極的參與社會事項,在實際的社會生活空間和環境中成長併成熟。實踐的社會經驗才是能夠培養大學生具備良好心理素質的關鍵途徑,也是促進大學生成為社會有用人才的必經之路。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展望工作,主要是希望能夠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在科學的教育環境中培養綜合性人才,讓大學生具備創新、獨立、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素質,突破傳統教育引導的格局,實現新形勢和新背景下的教育工作目標[3]。

四、結論

綜上所述,面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現狀,從教育內容角度入手,觀察教育實際路徑的情況,分析教育方式上的優勢與劣勢,希望能夠達成教育與人才培養事業發展的雙贏局面。在實際分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工程中,也不斷的發現了存在的各方面問題,積極的解決和應對問題,提出科學的完善建議是必行的教育工作職責。最後針對我國大學生心理教育研究的展望,希望在此領域不斷取得進步,能夠打破傳統教育模式下的諮詢和輔導理念,從關心和引導的角度更好的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培養社會需要的全面綜合性人才,增加我國社會的綜合國力。

作者:史迪 單位:西安航空學院

考文獻:

[1]許岱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科技資訊,2011,03:220-222.

[2]潘曦,陳少平.近三十年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歷史、現狀與對策研究綜述[J].武夷學院學報,2015,10:59-66.

[3]方衛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現狀與展望[J].旅遊縱覽(下半月),2013,07:21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摘要 篇2

摘要:微信作為手機媒體旗下的新生事物,以其獨特的功能強烈地吸引著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學生群體,在給大學生群體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對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提出了挑戰。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微信使用的現狀來探討微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作用與負面影響。並探討了如何發揮微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正面作用。

關鍵詞:微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微信及大學生微信使用現狀

微信(WeChat)是騰訊公司所推出的一款快速傳送文字和圖片、支援多人語音對講的手機應用軟體。微信具有迅速廣泛的資訊傳播、簡易上手的操作方式及個性多樣的創新模式等特性,這使它快速成為流行的即時通訊軟體,自從2010年11月微信專案正式啟動直到今天,它已滲入教育、醫療、酒店、零售、百貨、餐飲、票務等數十幾個傳統行業,使用微信正在成為一個全新的“智慧型”生活方式。到2016年的第二個季度,中國94%以上的智慧手機已經被微信覆蓋,每個月的活躍使用者達到8.06億,2016年12月28日,微信團隊在2017微信公開課上公佈了《2016微信資料報告》,資料顯示微信日使用者高達7.68億,且還在不斷增長。在眾多微信使用者中,由於大學生群體具備迅速接受和掌握新鮮事物的特性,使其迅速成為使用微信的主要群體,調查資料表明,大學生一天時間內最少會開啟一次微信的佔比高達59.7%。當前微信已經成為大學生社交的一種重要方式。鑑於此,怎樣將微信平臺,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聯絡起來,從而使其更好的為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便成了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必須考慮並解決的問題。

二、微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微信對大學生具有獨特的吸引力,但同時也給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多種的影響。

(一)微信對其心理健康的正面影響

微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促進作用,具體表現在:

1.微信能夠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由於微信聊天不受時間地域的阻隔,因而其只需要擁有一部智慧手機及消耗部分流量就能在任何時候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參與小組互動討論、線上諮詢等活動,這種條件十分利於將心理健康知識滲透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

2.微信能夠擴大心理健康教育受眾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部分公共必修課程是面向全校新生開設外,只有部分在校大學生能夠直接參與到團體心理輔導、心理主題班會或心理拓展訓練中去,而微信平臺能夠極大的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眾面。包括那些有意願報考的學生、甚至畢業生,均可隨時關注並持續關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微信平臺,從入校前到離校後都可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持續受益。

3.微信能夠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與互動性。學生大多在課外的休息時間利用微信平臺接觸心理健康教育知識,通過過度專業的說教方式進行宣傳,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厭煩甚至牴觸情緒。因此在微信平臺釋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不應等同於理論化和專業化的教材內容,而應該向通俗心理學靠攏,讓學生以休閒娛樂的心情接觸微信平臺釋出的心理健康知識或相關活動,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自願選擇內容進行關注。具有顯著的網路虛擬特性的微信平臺,這會使其不用考慮自己會因為表達不當言論而受到別人的當面嘲諷,使學生能夠更加自由的在微信平臺上即時抒發自己的看法,並在表達和互動中鞏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4.微信能夠滿足大學生的心理情感需要。人際關係心理學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友情的需求程度非常高,通過交朋友拓展人際關係是大學生活的一個重要內容,當代大學生多為90後,依賴與獨立性同時存在,開放與孤獨同時存在,不擅言辭表達與敢愛敢恨同時存在是其的共同特點。與成人相比,他們缺乏豐富的人際交往經驗,微信正好為他們提供了隨時與外界交流的途徑,在這個虛擬的微信網路中,大學生常把自己的心情“晒”在簽名欄裡,通過“附近的人”、“搖一搖”,讓陌生人知道自己的情感或生活中發生的難題,進而使雙方有共同的點來進行聊天,能夠隨時得到別人的理解與支援。於是,微信迅速成為他們傾吐心聲和表達思想的最佳選擇,有利於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5.微信能夠增進資訊的傳播,提升大學生的知識面。不但可以運用聊天方式,微信的資訊傳播還可通過“朋友圈”的分享模式實現,大家都知道,朋友圈具有設定狀態、上傳照片、發表評論、相互分享、收藏等功能,通過發表文字狀態、上傳圖片,大學生可以分享和轉發別人的狀態以使資訊相互傳送。通常分為兩種形式,首先是大學生間進行資訊互傳,主要運用發表文字狀態和上傳照片來達到,照片及文字狀態是本身的私人資訊,因此通過這些資訊的傳遞實現的是大學生間的交流;其次是大學生與外界的資訊傳遞,這就涉及微信的另一功能——xx公眾號,公眾號一般圍繞一個主題釋出資訊,任何微信使用者都可新增公眾號,能最大範圍地聚集資訊,又以最快的速度進行廣泛傳播,這種形式能夠極大的拓展大學生的閱讀面。

6.微信能夠提升大學生的主體創造性。當代大學生思想獨立、創造性強。微信個性化的資訊傳播方式正好迎合大學生的個性特點。2014年8月,微信支付正式公佈以xx公眾號+微信支付為基礎的全新微信平臺商業模式,這讓大學生擁有了一個新的創業空間。微信作為一種商業工具,也為大學生創業帶來了新思路、新平臺。

(二)微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微信在方便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同時,也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使大學生對虛擬社交產生迷戀,對正常學習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微信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手機通訊軟體,其負面影響往往與手機網路一起出現,對微信產生上癮症狀的人如同“網癮患者”一樣,時刻離不開微信,潛意識裡覺得不上微信就會錯過重要資訊,症狀嚴重的人一會兒不上微信就會難受,有些人則會不斷地重新整理朋友圈,重新整理間隔很短。大學生群體仍應以學業為重,這樣的習慣會浪費他們很多寶貴時間。微信畢竟是一種虛擬的社交方式,部分大學生過度沉溺微信的虛擬環境,一定程度會造成對現實人際交往的忽視,形成大學生人際關係問題。

2.增加了大學生接觸不良資訊的可能性。大學生對手機媒體的依賴日益明顯,但對不良資訊的鑑別能力卻較為缺乏。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流有促進性,但同時也對其接觸不良資訊的可能性有所增加。從調查資料發現,56.5%的大學生判斷不良資訊的能力在較差、一般間。

3.使大學生活不再單純而安全。調查顯示,66.3%的大學生經常使用“搖一搖”、“漂流瓶”、“附近的人”這些微信交友功能,41.3%的大學生會對陌生人加好友的請求進行迴應或主動與其招呼,24.3%的學生有過一兩次與陌生微信好友見面的經歷,甚至有些人會經常與微信好友見面。微信的這些交友功能在拓寬大學生交際面的同時也潛藏著危險。目前,微信交友功能已經引發了問題,媒體曾經報道過一些有關大學生使用微信而引發的犯罪案件,均與微信的交友功能有關係,這些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都是通過微信聊天的形式先去結識被害者,然後通過熱聊慢慢取得被害者的信任和好感,最後在指定地點與其見面,再對受害者進行不法行為。

三、發揮微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正面作用

微信的諸多特點如:省資費、時效強、方便快捷等,都給大學生帶來方便、快捷與快樂,但同時也隱藏著諸多弊端。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如何發揮微信的優勢,避免它的弊端,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呢?筆者結合實際進行探討,並提出以下建議:

(一)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公眾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公眾號應該是一個雙向的學習交流平臺,作用不僅限於單向的資訊公佈。它應該開放的、自由的、互動的釋出更多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吸引他們的關注並積極參與其中。平臺的'建立可以考慮從兩處著手:一是考慮建立高校各級部門的微信平臺,以教學系、學院、或心理職能部門的名義管理此類平臺,進行面向較廣範圍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考慮建立心理輔導員和心理健康老師等的個人微信平臺。對比各級部門的微信平臺,學生更有可能對教師或輔導員的個人微信平臺產生信任感,從而產生微信互動的意願。

(二)調動學生使用微信瞭解心理健康的積極性。調查發現,通訊是微信被使用最頻繁的功能,其次才是公共平臺瀏覽。大學生更多是進行娛樂休閒性質的微信瀏覽,缺少主動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學習的意識。如何使大學生意識到利用微信加強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呢?筆者認為各高校可通過課堂的宣講、成立校園專欄等方式進行宣傳,著重提醒大學生學習利用微信等自媒體在課堂之外不斷提升自己;強調通過微信自學心理健康知識對於提升自我心理健康水平的必要性。各高校還可積極探索多方合作,設立合理的獎懲措施,從外部調動學生積極性,比如與教務處、學生處合作制訂相關規定:每學期在微信平臺表現積極活躍、通過心理健康考核的同學可獲得額外學分。

(三)設定迎合學生需求的微信平臺心理服務。首先,公共平臺釋出的內容要形式新穎多樣、貼近生活實際、及時更新內容、互動積極熱情。其次,設計一些主題鮮明的網上心理團體輔導活動或沙龍,利用平臺釋出訊息,選定參與群體,建立朋友圈,舉行網路沙龍或團體輔導。與一般心理輔導相比,微信朋友圈可匿名、更隱蔽,容易引起一些有心理輔導要求但沒有充足的勇氣的學生參與。再次,建議開展網路諮詢服務,嘗試建立一支學生心理工作團隊,他們由心理學愛好者和各班級心理委員組成,可以通過系統的培訓使之擁有一些常用的心理健康調節技巧及普通的心理健康知識,通過考核的人員晉升為朋輩心理諮詢師,他們既可以通過平臺對需要的同學進行心理疏導,又能夠具體負責微信平臺的日常管理。

(四)保證微信平臺的正面引導作用。微信具有虛擬性,容易因不便監管而不可避免地出現非理性甚至虛假言論等現象。在進行管理時,高校需要健全相關制度,倡導積極正面的網路言論道德,及時發現不良言論並進行過濾,保證微信平臺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正面積極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周家華,王金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2]呂文靜.微信對大學生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今日中國論壇,2013(17).

[3]張祖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現狀——挑戰及對策[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35).

[4]管龍陵.論微信對大學生社交行為影響與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發揮[J].教育教學論壇,2016(37):51-52.

[5]水永生.微信平臺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7):152-154.

[6]郭靜靜.自媒體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創新[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7):25-27.

[7]常雅娟.微信公眾平臺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科教導刊,2016(17):154-155.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摘要 篇3

【摘 要】本文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闡述了在高校如何及時有效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並提出具體措施,積極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困境,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衡量心理是否絕對健康是非常困難的。健康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分界線。一般判斷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以下三項原則:

其一,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動,在內容和形式上與客觀環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這是指個體的心理與其行為是一個完整、統一和協調一致的過程。

其三、人格的穩定性。人格是個體在長期生活經歷過程中形成的獨特個性心理特徵的具體體現。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到他們自身的發展,而且也關係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更關係到人才的培養方向。當代人普遍存在不能適應社會,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質,具體表現為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究其原因,與教育過程不重視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從不參與一切社會活動;因一些小小的失誤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玩世不恭萬念俱灰;逃避群體自我封閉。等等都是心理問題的反映。

大量調查表明,心理障礙、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心理疾病。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鬱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係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

所以、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三、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現代社會的變革給正在成長著的大學生帶來的心理衝擊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更強烈、更復雜。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髮展中的失衡狀態。

1.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新生入學首先面臨的就是生活環境的變化。上大學前,不少學生沒有遠離家門,飲食起居由父母包辦,形成了較強的依賴心理。而進入大學後,失去了往日家庭的特殊照顧,有的學生因缺乏獨立生活能力而生活上不能自理;有的學生因開支無計劃而出現“經濟危機”;有的學生因缺乏集體生活的習慣而希望得到他人的幫助,不知道也不會關心他人;加之水土和飲食方面的差異以及氣候,語言環境與作息時間的變化等。大學新生在遇到這些問題時,常常束手無策,鬱鬱寡歡,致使有的學生出現煩躁,緊張不安等焦慮情緒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經衰弱症狀。

2.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3.擇業的難題

隨著高等教育分配製度改革的不斷變化,市場帶給大學生更多的擇業機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擇業難度,加重了大學生的行為責任和心理壓力。而畢業生自身的素質,性別、專業以及社會關係等又制約著擇業的自主權,對於少數大學生來說,甚至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這一變化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適應力弱的大學畢業生是難以解決的現實矛盾。恐懼、焦慮、煩躁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心緒抑鬱,使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為力。

四、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於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方面進行了許多探索和嘗試,取得良好效果,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諮詢作用

學校心理諮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諮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學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定心理諮詢機構。心理諮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衝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諮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瞭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特別是要針對大一新生的心理特點,加強對學生進行人生價值的心理衛生教育,通過講解,參觀,組織專題報告會,黨團活動,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他們愛黨,愛國,愛校,愛集體的心理品質和情感,樹立勤奮好學,艱苦奮鬥,勇於奉獻的人生價值觀,為大學學習生活打好良好的基礎,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型別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開設心理教育必修課,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心理髮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質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髮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鬆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我們應該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們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學識才能素質的培養,而忽視心理素質教育,其結果是導致學生中出現了大量的心理問題,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影響了人才的整體素質,阻礙了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態,不僅關係到廣大學生健康生理、心理的發展,良好思想道德的養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關係到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高教目標的全面實現。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為此,就要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更多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孫志強.必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

[2]陶明達.新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和思考[M].北京: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社,2000.

[3]陳國海.大學生心理與訓練[M].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