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論文

才智咖 人氣:7.27K

西方哲學中國化不僅僅是近些年我國人民所追求和嚮往的,也是一種文化和習俗的自然形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學史論文,供大家參考。

西方哲學史論文

西方哲學史論文範文:辨析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

摘要

“思維與存在同一性”問題作為近代哲學的最高問題,經歷了由康德的二元對立進入抽象的同一,再過到黑格爾絕對唯心論基礎上思辯的對立統一。黑格爾在駁斥康德不可知論的基礎上,繼承併發發展了謝林的哲學思想,從而創立了其思維與存在同一於“絕對理念”的學說。在他看來,思維是存在的本質,一個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維才具有實在性;思維不斷在存在中實現自己,使存在同自 己相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應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思想,科學地解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以期取得新的進展。

關鍵詞: 黑格爾 絕對理念 思維與存在 同一

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特別是其中的“思維與存在同一”問題,在西方哲學上經歷了漫長的思索、爭論,逐漸從模糊到明確,從抽象從具體,到了近代則採取了自覺的形式突顯出來,發展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最高問題。它經歷了由康德的二元對立進入抽象的同一,再過到黑格爾絕對唯心論基礎上思辯的對立統一。

思維與存在的辯證同一,是黑格爾整個思辨哲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他的全部哲學基本的和首要的命題。從社會政治根源上說,他之所以研究這個問題並形成其內容豐富的理論,一方面,在於近代資產階級的政治革命和工業革命揭示了思想可以構築起存在,思維能夠實現自身的道理,是黑格爾站在德國資產階級立場上對法國革命所作的新的哲學概括;另一方面,在於德國資產階級的日益成熟和變革現實的信心不斷增強,相對於康德時代有著將近質的飛躍。從理論上說,則是從康德的“理念”學說出發,是自康德古典哲學革命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本文主要從理論上來論述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論。

一、黑格爾前的德國古典哲學家論思維與存在的同一

在近代哲學中,思維與存在的對立在一開始就被明顯的亮出,兩者在鬥爭的過程中逐漸趨向於同一。

康德原則上否認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否認思維把握客觀存在本來面目的可能性。他一方面肯定在我們之外存在著刺激我們感官的客體,即“自在之物”;另一方面,他又斷言客觀存在的事物——“自在之物”是不可認識的,是超驗的、彼岸的東西,認識所能達到的只是“自在之物”刺激我們感官而產生的感覺表象,即所謂“現象”。這樣一來,在康德面前就存在兩個世界:一個是可以認識的此岸的“現象”世界,另一個是不可認識的彼岸的“自在之物”世界。可見,康德本質上是否認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否認思維能夠把握客觀存在的本來面目,否認世界的可知性。但在這裡,他第一個把主體能動性思想等一系列辯證法因素引入到解決思維與存在的問題中來,為以後德國古典哲學家特別是黑格爾在解決思維與存在同一問題上提供了啟發。

由於康德把思維與存在的關係以二元對立的形式典型地表現出來,使他之後的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一下子就可以抓住中心問題。繼康德之後的費希特,認識到康德哲學導致思維與存在分裂的關鍵在於肯定一個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存在,於是他取消了康德的“自在之物”,竭力發揮了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中的“主觀感覺”,構造出一個“自我”,作為本體,認為康德的“自在之物”是“自我”的產物,他稱之為“非我”,並構造了以下三個命題:1、自我設定自身(正題);2、自我設定非我(反題);3、自我設定自身和非我(合題)。“自我”就是作為這樣一種能動的活動,按照正、反、合的規律,實現了他的思維與存在同一。就這樣,他把認識和實踐同一為個別思維主體,即“自我”的能動的設定行動,思維與存在在自我意識內部達到了同一,比起康德哲學則進了一層。

謝林反對費希特把“自我”看成是至高無上的,認為要使“自我”和“非我”的同一,就必須有一個凌駕於二者之上,既非主體又非客體的東西,他稱之為“絕對”。“絕對”是產生一切有限事物(物質和精神)的本原,並且是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必然同一的根據。“自我”和“非我”都產生於“絕對”。“絕對”是思維與存在的“無差別的同一”,是一種不自覺的精神力量。他站在客觀唯心主義的立場上,認為只要肯定有一個在思維之外獨立存在著的客觀的東西,我們就不能對它有所認識,而要認識客觀存在,就必須把思維與存在看成是“無差別的同一”,即單純的等同,思維與存在溶合為一,沒有差別。謝林就這樣試圖在客觀唯心主義的基礎上來構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

二、黑格爾論證思維與存在的同一

黑格爾駁斥了康德的不可知論,繼承了謝林在“絕對”的基礎上實現了思維與存在統一的客觀唯心主義觀點,但是不同意謝林所謂的“無差別的同一”。他在吸收謝林的客觀唯心主義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把辯證法用於思維與存在同一論,論證了“絕對”是對立的統一,是矛盾發展的過程,從而在客觀唯心主義的範圍內系統地論證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

黑格爾強調:哲學不應只作為“應當”哲學,它更重要的是要作為一種“應為”哲學。所以他極力反對康德在認識之外確立一個“自在之物”。他認為,康德哲學裡的知識只是對於“現象”的知識,而關於“物自體”的知識是不可知的,這就割裂了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的同一,其實質是一種不可知論。而對於謝林的“無差別同一”,則認為忽略了思維的主體的能動性,沒有了解到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是一個矛盾發展的過程,而不是一次就可達到的無差別的同一。於是,他在“絕對理念”的基礎上,肯定地回答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在黑格爾哲學裡,“絕對理念”是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是“實體”,同時又是一個富有生命力的能動的創造性的認識主體。他從其唯心論的人本主義出發,堅信人類理性的力量,主張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但要強調的是,黑格爾所說的“思維”, 不僅指的是人們頭腦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於人們頭腦之外的某種“客觀思想”,亦即“絕對理念”,人腦中的思想不過是“絕對理念”發展的高階階段而已。 至於黑格爾所說的“存在”,也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存在”,而是“客觀思想”。黑格爾是根本不承認物質的存在的。按黑格爾的的看法,一切事物(存在)都不過是“絕對理念”(思維)的異化物,是“絕對理念”的外殼或皮囊,而“絕對理念”則是萬物的內在根據和核心。

總的說來,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學說,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①存在即思維,沒有思維以外的客觀存在。②思維是存在的本質、靈魂;存在是思維的外化、軀殼,二者可以相互轉化,並把實踐引入到解決思維與存在同一問題中來。③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是一個矛盾發展的辯證的過程。

下面就從這三個方面來具體闡述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於“絕對理念”的學說。

⑴存在即思維,沒有思維以外的客觀存在。這是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之所以能達到同一的一個基本前提。

黑格爾吸收了謝林關於思維與存在等同的思想,把它作為自己哲學的一個成分,認為存在即思維,客體即主體,沒有思維以外的客觀存在。黑格爾說:“照我看來,一切問題的關鍵在於:不僅把真實的東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為實體,而且同樣理解和表述為主體。”他明確否認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從根本上否認事物的客觀存在。他說:“唯物論認為物質的本身是真實的客觀的東西。但物質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東西,物質之為物質是無法知覺的。所以我們可以說,沒有物質這個東西。”[1]在黑格爾看來,關於事物是否可知的問題,只能有兩種看法:要麼主張事物在思維之外獨立存在,而這就是不可知論;要麼主張事物的可知性,而這就意味著存在即思維。此外的看法是不可想象的。正據於此,黑格爾就取消了康德哲學裡“自在之物”的獨立存在,認為一切事物(存在)都不過是“絕對理念”(思維)的異化物,是“絕對理念”的外殼或皮囊,而“絕對理念”則是萬物的內在根據和核心。這樣,存在就是思維了。

⑵思維是存在的本質、靈魂;存在是思維的外化、軀殼,二者可以相互轉化。而要把握一個物件,就是意識著這個物件的概念。並把實踐引入到解決思維與存在同一問題中來。

黑格爾在肯定了一切事物都是思維的根本前提下,又將事物區分為思維與存在兩個方面。他一方面主張存在即思維,沒有思維以外的客觀存在的同時;另一方面又明確反對把思維與存在的“同一”看成是無差別的同一、單純的等同。黑格爾認為,謝林所認為的“絕對”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這話誠然不錯,但是承認思維與存在的絕對同一,那就不免於片面。其實在“絕對”裡,主觀與客觀、思維與存在不僅是同一的,而且又是有區別的。

黑格爾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思維與存在兩個方面的統一:思維是存在的本質,存在是思維的內容。黑格爾說:“一切真實的事物,就它們之為真理而言,即是理念。”而理念是“概念和客觀性的絕對統一”。而這兩方面又不是平等並列的:思維是存在的創造主,存在是思維的外在化。黑格爾說:在思維與存在的同一裡,“思維統攝了存在,主觀性統攝了客觀性。”[2]由於思維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所以思維與存在二者不是僵硬地對立著的:思維一方面可以通過“外在化”的作用產生自己的物件——存在;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克服自己和物件間的對立,使之成為己有,即“同化”,也就是使存在或物件為自己所佔有。就這樣,由“外在化”和“同化”這兩個方面的作用,構成了思維與存在同一的.發展過程。

在這裡,黑格爾把實踐引入到認識論中來論證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在黑格爾看來,康德哲學老是停留在“應當”上,未免太軟弱了,理念必然不會停留在主觀性裡,而是要揚棄它的主觀性並表現自身為客觀的東西。而理念要使客觀世界同自己相符合、相一致,需要一箇中介,那就是“實踐”。[3]他指出:“活動和勞動,這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中介”,“每一個行為都要揚棄一個觀念(主觀的東西)而把它轉變為客觀的東西”。只有實踐、行動是溝通主體和客體的橋樑,是使思維轉化為存在,使存在符合思維,實現思維和存在的同一的一個必要環節。

⑶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是一個矛盾發展的辯證的過程。

黑格爾思維與存在的同一不是謝林無差別的“絕對同一”,也不是一次就可以達到的同一。在他看來,任何一個具體事物的存在總是暫時的、相對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是一個矛盾發展、相互轉化的過程,是思維在存在中不斷實現自己,使存在不斷符合自己的過程,是由“自在”到“自為”,由有限到無限,由相對到絕對,由直觀的多樣性到多樣性的統一,由表面的現象到深刻的實質的過程。總之,是思維把握存在、佔有存在的過程,是“絕對理念”在思維與存在的這種矛盾進展中,在事物新陳代謝的發展中不斷實現自己,使事物逐步同它的概念相符合,達到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的過程。黑格爾與其他近代哲學家相比較,在對解決思維與存在問題頗具特色之處就是把其系統的辯證法作為方法論應用於解決“思維與存在同一”問題當中。

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過程,大體上是一個由存在到思維、由客觀到主觀的純概念轉化、發展的過程。思維與存在並不是兩個根本不同、截然分開的東西,而是同一個東西的不同發展階段:由存在到思維是一個由低階階段到高階階段、“自在”階段到“自為”階段的發展。[4]黑格爾寫道:“它(指世界)的是如此與它的應如此是相符合的。[5]但這種存在與應當的符合,卻並不是死板的、沒有發展過程的。”按照黑格爾的觀點,既然思維是存在的本質,那麼一個事物只有符合蘊藏在其中的思維才具有真實性。然而,由“絕對理念”派生出來的各個具體事物,都是受一定的條件限制的“有限事物”,它們只是“絕對理念”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或階段。因此,對於任何一個具體事物來說,它們都不可能完全同它的概念相符合,就是說其中必定存在著既符合但又不完全符合的矛盾。任何一個具體事物都由於其內在的思維和存在的矛盾而運動、變化和發展,並最終歸於滅亡,為另一個更符合於概念、理念發展要求的具體事物所代替。任何一個事物的存在總是暫時的、相對的,而“絕對理念”則在思維和存在的這種矛盾進展中,在事物的新陳代謝的發展中不斷實現自己,使事物逐步同它的概念相符合,使思維與存在同一。

在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論裡,最基本的一個內容是他引以為榮的一個命題:“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都是合乎理性的”。由於在黑格爾看來,世界上的各種具體事物都不過是“絕對理念”的“外殼”或“皮囊”,是“絕對理念”發展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或階段,所以他認為:一切曾經是現實的東西的東西,都必定要轉化為不現實的東西;而一切符合“絕對理念”發展要求的東西,不管它同現存的一切怎樣牴觸,也必將變成為現實的。唯有“絕對理念”是永恆的生命,一切有限事物皆不免於毀滅。可見,在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論裡,思維與存在就似空間裡兩條漸近線,彼此不斷無限接近,但又永不相交。

總之,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概括起來就是:思維是存在的本質,一個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維才具有實在性;思維不斷在存在中實現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思維與存在同一於“絕對理念”當中。

三、評價

黑格爾在論證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這個基本觀點的過程中,構造了一個“絕對理念”自己認識自己,自己實現自己、不斷走向思維與存在同一的哲學體系。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是一個客觀唯心主義體系,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人的認識的發展完全被歸結為“絕對理念”神祕地自行實現、自己認識的過程。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論,既有其積極合理的一面,又有它非科學的一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應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思想,科學地解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取得新的進展。

⑴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論,一方面走出了在他以前的西方哲學家的思存對立和割斷現象與本質、各走極端或絕對同一,走向了思維與存在的辯證同一,有利於我們科學地瞭解辯證唯物主義的物件及其思維方式;另一方面,黑格爾反對唯物主義,抵制外在的世界受限制認識的自由,規定思維能夠認識的內容,一開始就是思想內容,思維得到了自由。[5]思維不但不受制於實在,而且還能創造實在。黑格爾在事物是否可知的問題上的第二種看法,即主張“存在即思維”的觀點,是十分荒謬的。馬克思對此尖銳地指出:“黑格爾陷入了幻覺,把實在理解為自我綜合、自我深化和自我運動的思維的結果。”並且,黑格爾的“思維”、“存在”並不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裡的“思維”、“存在”。 這樣,黑格爾的本體論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本體論,它沒有承認現實的感性事物對思維的制約作用,只聽任思維凌駕一切;它認識論裡思維與存在的同一,從根本上看,只呈現一種現象,只是在精神中消解思維與存在自身的對立,映射出了思維(意識)與存在的一體,並沒有真正達到思維與存在的辯證同一。他的“思存同一論”是置於客觀唯心主義的基礎之上的,雖進一步發展了可知論,駁斥了不可知論, 但終決定了他的同一論並非科學的同一論。

⑵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論強調理性活動的積極性、能動性,批判了舊形而上學認識論、反映論的被動、消極、直觀性,揭示了認識發展的過程性、發展性、辯證性,並企圖去揭露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絡,對人類認識發展史作出了重在的貢獻;但他把人類作為有限的認識主體,這個主體是由“絕對理念”分化出來的主體理念,是“絕對理念”藉以實現自我認識的一個工具,人類的思維也不過是“絕對理念”的高階發展形式,只有“絕對理念”作為唯一的實體是一直存在著的,並在人類歷史活動程序中,以人類自覺思維為起點,一步步認識並達到這一精神實體,且使其更為成熟。黑格爾的錯誤在於,他只是透過了存在(實體),看到了存在的存在(絕對理念),於是一味讚美存在的存在而忘卻了存在。於是,當黑格爾在強調理性作用的同時,就錯誤地貶損了人類在認識中的主體地位,以理念主體湮滅了人類主體, 理性吞噬了人性,使人類的能動性在理性面前顯得蒼白無力。這是極端的的錯誤,乃至後來的一些哲學家如叔本華,尼采,在批判黑格爾這種理性壓抑人性的錯誤時,走上了另一個極端——非理性、反理性主義的哲學道路。

此外,黑格爾在論證思維與存在二者可以相互轉化時,做了一件哲學上劃時代的大事:把“實踐”作為思維與存在轉化的必要中介引入到認識論中來論證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這一思想無疑是深刻的,啟發了馬克思在辯證唯物主義基礎上論證了思維與存在同一於實踐。

綜上所述, 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同一”論,雖然有其不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很多思想的閃光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應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思想,科學地解決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以期在新的歷史時期下取得新的進展。

參考文獻:

[1] 張志偉. 《西方哲學史》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北京 2002

[2] 黑格爾. 《費希特和謝林哲學體系的差異》趙敦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第一版

[3] 趙敦華. 《西方哲學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年5月第一版

[4] 羅素. 《西方哲學史》 何兆武、李約瑟譯 商務印書館 1963年9月第一版

[5] 張傳有. 《西方社會思想的歷史程序》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5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