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論文

才智咖 人氣:2.65W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目前是我國培養中國小音樂教師的主要渠道,擔負著培養合格基礎音樂師資的重任。然而大部分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教學實踐能力低下,無法儘快融入中國小的音樂課堂在我國幾乎是一個普遍現象。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自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頒佈開始到2011年《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再次頒佈已經進行了整整十年,在這十年間基礎音樂教育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廣大中國小音樂教師轉變著舊有的教育觀念,不斷吸收並採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得到了大幅的提升。然而,當高校面臨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時卻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適應基礎音樂教育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不僅影響著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也決定著基礎音樂教育改革持續發展的生命力。雖然我們的一些高校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如何調整該專業的培養模式和教學體系,如何提高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更好地為基礎音樂教育服務,各高校還未能找到一個能夠得到共識、推而廣之的有效方法。因此,本文將探討如何提高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這一問題,希望能夠對本專業的發展盡一番綿薄之力。筆者認為,要提高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以下幾點是非常重要的:

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論文

第一、轉變思想觀念,明確專業方向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參照專業音樂院校,過分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卻很忽視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然而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主要培養方向是中國小音樂教師,是能夠從事基礎音樂教學或相關工作的複合型人才,而非從事音樂表演的專門人才,這一點和專業的音樂學院有很大的出入。因此,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首先應該以培養合格中國小音樂教師為基本點,追求的應是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依靠的是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廣博,教學理論與技能的積累,而不僅僅是某一項專業技能的精深。這一觀念目前在我國部分開設音樂教育專業的音樂院校的教學管理人員中有了一定的共識,然而以下兩類人群思想的轉變也將是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改革的關鍵。首先是教師思想的轉變,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教師多來自各專業音樂院校,他們對自己的專業有著美好的追求,然而他們大多對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理解並不透徹。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課程實行分科教學,各專業教師往往各自為政,教師只關心學生在本專業的學習,很少關注學生在各門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方面的融會貫通,更不會注意基礎音樂教育與自己的專業有著怎樣的聯絡。因此,只有各專業教師清晰地認識到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才有可能主動將自己的專業課教學與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結合起來;其次是學生思想的轉變,據筆者多年在高校音樂學院執教的經驗來看,無論哪個專業的學生,他們多以展示自己的專業技能為榮,上得舞臺或上過舞臺成為他們津津樂道的事兒,因而多在專業技能的學習上花費功夫,然而他們忽視了自己的專業方向,殊不知,這樣做的結果是專業技能比不過專業音樂院校的學生,教學技能也相當欠缺。因此,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也應該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專業方向,從而使自己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筆者建議在該專業學生進校之初便應該開設相應的課程或專題講座培養他們的職業規劃意識,並將這種意識貫穿於大學學習生活的始終,這樣既使他們的學習有了動力,又不至於迷失了學習的方向。

第二、調整課程結構,加強音樂教育類課程

目前音樂教育的專業課程可分為公共(通識)課程,專業課程,教師教育課程,教育實踐的幾個部分,除了基礎的教育學、心理學之外,與學生教學實踐能力息息相關的音樂教育類課程主要集中在專業基礎(必修)課程或教師教育課程、教育實踐中,大多在本科三、四年級開設。大多數高校目前只開設了一門必修的音樂教育課程,課程名稱主要為音樂教學論、音樂教育學、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等,有少部分院校開設了一門以上必修音樂教育課程,有的院校還開設了少則一門多則四五門的選修音樂教育課程,這些課程多為必修課程的擴充套件,如中外音樂教育史、音樂教育心理學等。隨著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和發展,高校音樂教育專業將越來越意識到音樂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增加音樂教育課程必將成為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改革的趨勢。然而單純數的增加並不意味著質的提高,怎樣科學地調整課程結構,增加適用的音樂教育課程才是我們更應關注的問題。因此以下幾點是值得我們思索的:一是音樂教育課程在音樂教育專業各類課程中是否真正佔有核心地位,各音樂教育課程開設的時間是否貫穿於本專業大學四年的始終,該類課程是否真正受到教學管理人員、教師、學生的一致重視;二是音樂教育課程是否真正貫徹了“以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為核心”的觀念,如果開設的音樂教育類課程僅僅是數的增加,那只是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因此音樂教育課程必須緊緊地圍繞勝任基礎音樂教學的培養目標來,必須注重實用性,筆者建議可開設中國小音樂教材教法、中國小音樂課堂樂器演奏、中國小音樂課課例鑑賞等實用性課程,其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三是音樂教育課程是否能夠立足於本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目前許多音樂教育類課程主要借鑑了國外一些知名的音樂教育思想(如奧爾夫、達爾克羅茲、柯達伊等),並輔以相應的教學實踐活動,然而基於本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教學方法卻幾乎沒有,學生只能運用國外的音樂教學法對我國民間音樂素材的音樂作品進行教學設計,有時候未免牽強附會,因此筆者認為應該開設基於民族音樂文化的音樂教育課程。

第三、改變教學模式,注重課程融合

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程大致可分為音樂技能類課程、音樂理論類課程、音樂教育類課程,每一類課程對於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建構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這些課程各自為政、互不融合,那麼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這些課程必須協同作戰,才能達到1+1>2的效果。

對於音樂技能課程來說,首先要使學生明白學習音樂技能課程的目的,音樂教育專業學習音樂技能課程是以舞臺表演為目的還是以當教師為目的,這個問題必須搞清楚。然而許多學生對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未弄明白,總是把他們所謂的專業擺在首位,忽視其他課程的學習,雖然大部分音樂教育專業都設定了主修課程,殊不知這僅是音樂教育專業一專多能的需要,而遠不是上舞臺當表演家的需要。而一些專業技能課的教師總是希望他們的學生在專業上有所發展,總是用專業院校的方法和標準來要求他們,以至於很多學生雖然唱了一些大型歌曲或歌劇選段,演唱簡單的少兒歌曲時卻束手無策,雖然演奏了一些較大型器樂曲,進行簡單的兒歌彈唱卻一籌莫展。正由於這些原因,許多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技能上既達不到舞臺表演的標準,又不知道怎樣將自己的音樂技能與知識應用於音樂教學,缺乏音樂教學的實踐操作能力。居於以上情況,音樂技能課程的教學除了技能技巧的學習之外,首先應培養學生的教師角色意識,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學習了技能技巧,還會主動思考如何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教學規律,如何解決學習過程中的難題,如何將學習所得運用於中國小音樂課堂的教學實踐。其次應開設一些與中國小音樂教學結合緊密的技能性課程,如自彈自唱、即興配奏、兒歌表演唱、小型課堂樂器演奏等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將學生的專業技能轉化為中國小音樂課堂的教學能力。

對於音樂理論課程來說,除了少部分有志於將來從事理論研究的同學,大部分學生都不夠重視,認為理論學習枯燥無味,又不能像技能課那樣用於音樂表演,學習完全是迫於考試的壓力。然而不要說音樂技能技巧的學習有賴於音樂理論的學習,就是從音樂教師需要的綜合素養來看,對音樂本體的分析、音樂相關文化的掌握無不需要紮實的音樂理論根底,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做音樂教師中的“巧婦”,廣博的音樂理論知識就是“巧婦”手中的米,我們不難想象如果沒有音樂理論知識的建構,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將宛如空中樓閣。因此,首先要增加學生對理論學習的興趣,筆者建議可改變僅由教師講授的.單一的教學方式,將理論課程學習中一些簡單的內容交由學生講解,教師加以引導和補充,這樣既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能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筆者在所任教的音樂鑑賞課程中進行了這樣的嘗試,學生最開始在面對教材一大堆文字敘述中要麼不知所云,要麼照本宣科,經過不斷的實踐,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得到了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同時,筆者讓學生通過網路等資源尋找教學音像資料,面對網路一大堆參差不齊的音像資料,學生由最開始不會辨別到後來能夠找到藝術水平較高的音像資料,可以說鑑賞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為將來尋找教學資源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對於音樂教育類課程來說,要提高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絕不可能單打獨鬥,要和音樂技能課程、音樂理論課程協同作戰,要使學生認識到,只有將所學的音樂知識、音樂技能與音樂教育理論與教學技巧聯絡起來,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此外音樂教育課程應改變教師單一說教的模式,開發各種實踐形式,比如課例鑑賞、教案寫作、中國小音樂課情境模擬、微格教學、說課實踐等等,總之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中國小音樂教學,才能提高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

第四、增加實踐形式,拓寬實踐渠道

增加實踐形式,拓寬實踐渠道可以說是提高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關鍵,傳統的專業實踐主要包括藝術實踐與教育實習,藝術實踐主要是對學生音樂技能方面的展示,教育實習主要包括中國小教學實習與實作,一般安排在音樂教育專業的第四學年,無論從實踐的形式還是渠道來看,對於培養學生音樂教學的實踐能力來說都遠遠不夠。筆者認為要拓寬學生的實踐渠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增加學生課堂實踐的機會,這主要是指學生在專業課程的課堂中進行模仿式教學。比如音樂教育類課程,以筆者長期執教的音樂教學論課程為例,這門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掌握中國小音樂教學的基本教育觀念、教學規律,最終培養學生的中國小音樂教學實踐能力,因此在這門課程中,筆者不僅講授中國小音樂教學的理論知識,更開拓空間讓學生在課堂上模仿中國小音樂課進行教學,從教材分析到教案寫作再到課堂實踐,學生從模擬的環境中教學實踐能力自然得到提高。再如基本樂理、和聲、曲式、中外音史等音樂理論類課程,每門課程都是中國小音樂教學所需要的知識,在這些課程的教學中,我們同樣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擷取其中較為簡單的內容,讓學生通過自行預習→上網收集資料→PPT課件展示的方式將教學內容講授給大家,教師進行引導與補充,這樣可以鍛鍊學生的文字歸納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理解教材的能力等等,從另一個層面來說也是提高了學生的音樂教學實踐能力。而音樂技能類課程,無論是鋼琴、聲樂還是器樂,需要的是綜合性技能的運用,最忌諱的是學生一味埋著腦袋學,有時候更需要思考為什麼要這樣學?學習內容之間有什麼邏輯關係?遇到問題是有什麼方法解決?這些都需要老師引領,如果適當開設一些技能類的大課,我們就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課堂實踐的機會,讓高年級同學在初始入學的大課中輔助教師進行教學,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無疑會得到提高。二,提供綜合性的藝術實踐活動。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藝術實踐活動多是單一的音樂技能的展示,如鋼琴、聲樂或其他器樂,筆者認為可以開展綜合性的藝術實踐活動,如自彈自唱、即興配奏、合唱指揮等,這些都是中國小音樂教學必備技能,開展綜合性的藝術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引起學生對這些課程的重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音樂技能的能力,也將有利於學生中國小音樂教學能力的提高。三,建設教學實習基地。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教育實習一般在大四進行,當前的情況是集中實習少,分散實習多,實習時間短,不易老師指導。筆者建議高校可以和當地的中國小進行長期合作,建立教學實習基地,將一至四年級的實習目的與任務分階段細化,學生可以分不同的階段在實習基地進行見習,實習。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同時也可以加強高校與中國小的聯絡,實現雙方互贏。

總之,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是高校音樂教育專業一個避無可避的問題,是作為一個應用型大學必須解決的問題,2013年教育部印發了《中國小教師資格考試暫行辦法》對中國小教師資格考試進行了改革,今後高校師範類學生必須通過考試才能獲取教師資格證,而教師資格考試就包括了對學生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重視。無論是思想認識,還是課程設定、教學模式、實踐渠道對高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建設都將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筆者以己之經驗提出的以上四點建議僅是培養該專業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一個較初略的框架,還需要許多細化的工作,才能將該專業的學生真正培養為社會需要的應用性的複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吳躍躍;“音樂教學論”課程應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J];中國音樂教育;2010-2

[2]王志軍;當前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學科體系建設面臨的問題及挑戰[J];音樂創作;2013-4

[3]陳雅先;中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分”“合”科問題的實質與路向[J];中國音樂;2012-2[4]廖小芒;農村國小音樂教師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人民音樂;2013-5

[5]劉沛;《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