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中醫護理方案應用研究

才智咖 人氣:3.26W

護士應根據病人的證型及主要的臨床症狀選用中醫護理方案中的中醫護理技術對病人進行辨證施護,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胃脘痛中醫護理方案應用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胃脘痛中醫護理方案應用研究

胃脘痛是我國人群的常見病、多發病,是由於脾胃受損、氣血不調所引起的胃脘部疼痛,以胃脘疼痛、胃脘脹滿、噯氣反酸、納呆為主要臨床症狀[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公佈的胃脘痛中醫護理方案(試行)從常見證候要點、常見症狀、證候施護、中醫特色治療護理、健康指導、護理難點、護理效果評價等方面予以明確。我院脾胃科運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13個病種中醫護理方案》(試行)中的.胃脘痛中醫護理方案對胃脘痛病人進行護理,並與常規護理比較,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11月-2014年5月在我院脾胃科治療的胃脘痛病人6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21歲~67歲,平均43.6歲。對照組30例,男10例,女20例;年齡26歲~65歲,平均44.6歲。兩組病人年齡、病情、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

對照組採取常規護理,給予用藥、生活起居、飲食調護、情志護理。觀察組進行辨證施護。①辨證分型[1,2]:肝胃氣滯證8例,症見胃脘脹滿或脹痛、脅肋脹痛,症狀因情緒因素誘發或加重,噯氣頻作、胸悶不舒;肝胃鬱熱證8例,症見胃脘不適或灼痛、心煩易怒、嘈雜反酸、口乾口苦;脾胃虛寒證5例,症見胃痛隱隱、綿綿不休、喜溫喜按,勞累或受涼後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納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溫、大便溏薄;脾胃溼熱證4例,症見脘腹痞滿、食少納呆、口乾、口苦、身重睏倦、小便短黃、噁心欲嘔;胃絡瘀阻證31滯;脾胃氣虛證2例,症見胃脘脹滿或胃痛隱隱,餐後明顯,飲食不慎後易加重或發作,納呆、疲倦乏力、少氣懶言、四肢不溫、大便溏薄。②按照胃脘痛中醫護理方案中的中醫護理技術及護理措施對病人進行護理。針對病人的主要症狀採取的辨證施護方法包括活動指導、飲食/水、深呼吸/肌肉放鬆、體位、排便指導、情志護理、腹部按摩、口腔清潔等。主要選用的中醫護理技術包括穴位貼敷、耳穴貼壓、艾灸、穴位按摩、穴位注射等。

1.2.2觀察指標

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中胃脘痛的療效評價指標。按症狀改善率=(護理前總積分-護理後總積分)/護理前總積分×100%,評價主要症狀改善情況。痊癒(好):主要症狀、體徵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5%;顯效(較好):主要症狀、體徵明顯改善,療效指數70%~94%;有效(一般):主要症狀、體徵明顯好轉,療效指數30%~69%;無效(差):主要症狀、體徵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療效指數<30%.總有效率=(痊癒+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2.3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4.0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採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討論

醫學認為,胃脘痛主要是由長期飲食不節、寒溼內侵、七情刺激、勞倦內傷[3],致使脾胃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水溼運化障礙,阻滯為瘀、鬱而化熱、胃失和降所致。護士應根據病人的證型及主要的臨床症狀選用中醫護理方案中的中醫護理技術對病人進行辨證施護,同時進行飲食、生活起居、情志護理上的指導。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病人症狀改善總有效率為93.3%,高於對照組的7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採用胃脘痛中醫護理方案的護理措施及中醫護理技術干預的效果優於常規護理。

參考文獻:

[1]張淑萍。胃脘痛的辨證施護[J].全科護理,2012,10(5A):1183.

[2]皮大鴻,潘東洪。中藥拔罐聯合穴位貼敷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的療效觀察[J].護理研究,2014,28(10B):3658-3659.

[3]湯萬好,韋貞決,陳燕群。隔姜灸配合紅外線照射治療脾胃虛寒型胃脘痛的護理研究[J].全科護理,2014,12(27):2529-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