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

才智咖 人氣:2.11W


   [摘要] 老齡化是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我國人口老齡化對和發展不利影響的基礎上,探討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 可持續發展; 影響; 措施
  
  實施可持續需要有一個良好的人口。“良好的人口環境,將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江:《論有中國特色(專題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老齡化成為我國人口發展的趨勢,給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了諸多壓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制訂積極有效的措施,應對人口老齡化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本文試就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人口老齡化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依據國際通行的標準,將60歲以上人口算作老齡人口,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超過10%或7%的地區,即可看作是進入了老年型地區。2000年,我國步入老年型國家,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同世界其他國家大致相同,同時也呈現出自己的一些特點,如老齡人口規模大、增長速度快、地域分佈不平衡、高齡化趨勢明顯等。已開發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在本國家或地區完成化後,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情況下到來的,因此,其對老齡化的承受力強。而我國是在經濟比較落後的條件下出現的,老齡化程序與經濟發展不同步,已開發國家是“先富後老”,而我國是“未富先老”。我國是個人口大國,人口老齡化必然會給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帶來方方面面的影響,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導致老年撫養係數上升。人口老齡化意味著退出勞動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從事社會經濟活動的人口減少,老年撫養係數上升,即被贍養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齡結構預測表明,老年撫養係數從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為12.9%,1999年為13.5%,2010年為17.4%,2030年為37%,到2050年則進一步上升為47.5%,勞動年齡人口與老年人口之比接近於2:1。(熊必俊:《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頁)儘管少兒撫養比有下降趨勢,但由於老年撫養比的上升大大快於少兒撫養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贍養費用也要比少年兒童撫養費用多得多,因此,勞動力會大大提高,這會降低產品的競爭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速度。
  2.影響勞動力的供給結構和數量。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的老齡化最終將導致勞動力不足和勞動力年齡結構高齡化。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技術密集型行業,提高勞動生產率主要靠的是科學技術,勞動年齡人口老齡化的不利影響較小。而我國屬開發中國家,多是以體力要求為主體的勞動密集型行業,由於不同年齡勞動力在體力、精力和適應力等方面的差異,我國勞動力供給結構和數量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3.影響擴大再生產。國民收入在分配使用額時分為積累和消費兩大部分,積累資金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在國民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積累基金的增長,意味著必須壓縮消費基金。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使國民收入中用於老年人口的退休金、醫療費用和福利費用等消費基金的壓縮極為困難,這不但消耗大量經濟增長的成果、加重國家的負擔,而且導致積累基金減少,特別是生產性基金減少,影響擴大再生產,降低經濟增長率。
  4.引起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變化。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著許多同青壯年不同的特點。老年消費群體的日益擴大,直接會引起社會消費結構的變化,從而引起產業結構的變動。由於的原因,我國第三產業尤其是生活消費服務業的水平比較落後,遠遠不能滿足老齡人口的物質和生活的特殊需要。
  5.不利於社會的穩定。老年人口因其體力下降、智力退化,必然導致自我撫養能力的衰減,而加重對別人的依賴,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目前,我國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導致家庭結構趨向小型化,照料老人的資源不足,大大弱化了家庭養老的能力。受經濟基礎和社會發育程度的嚴重製約,現階段社會保障體制還不完善,老年人經濟自養能力不足,尤其是老年人基本上完全依靠子女,這將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隨著老年人數的增加,給家庭經濟收入和家庭消費水平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因此容易引起代際矛盾,如果處理不好,就有可能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
  
  二、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1.制定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長期人口發展規劃。目前,我國總人口已達到13億,龐大的人口基數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沉重負擔。因此,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必須認真執行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繼續控制人口增長,保持總和生育率低於更替水平;同時,在農村的總和生育率不變的情況下,適當提高城鎮的總和生育率,使城鎮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以生育二胎,防止家庭結構“四、二、一”格局的出現,減緩城鎮的老齡化速度,降低對老年人的供養係數。這既能控制人口增長,又可以防止老齡化速度過快,推進老齡化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2.大力發展經濟,提高對人口老齡化的承受力。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提前到來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極不協調。在2020年之前,我國適齡勞動人口比重將始終處在60%以上,雖然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在提高,但在勞動力的總量上將長期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況。在人口老齡化高峰到來之前,我們應充分利用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的“黃金期”,大力發展經濟,使社會財富日益豐富起來,提高對人口老齡化的承受力,為適應老齡化的高速發展和高齡社會的到來奠定物質基礎。為此,我們要做到:(1)加快科學技術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2)把老齡產業作為老齡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促進經濟繁榮。(3)利用地域間老齡化程度的顯著差異,促進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實現地域間的優勢互補,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3.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安老體系。老年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應根據老年人的自身特點,逐步建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老年照料服務體系、老齡政策法規體系,使老年人的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問題基本得到解決。(1)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政策法規,健全老齡法規體系,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2)建立一個公平與效率兼顧、基金來源多渠道、城鄉有別和社會養老與家庭養老相結合、多層次的與經濟水平相適應的養老保障體系,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權利。(3)發揚我國尊老、敬老、養老的優良文化傳統,繼續發揮家庭養老在解決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維繫方面的作用。(4)加快社群養老社會化服務程序。針對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點,大力發展社群服務,補充家庭養老功能的不足,將社群工作的重點轉向為全體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護理、文化娛樂及其他精神慰藉的服務上。
  4.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提高老年人口在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可以使一部分消費人口轉化為生產人口,彌補勞動力的不足,有利於經濟的發展。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逐步提高退休年齡。我國以59歲為勞動年齡上限是50年代根據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人均預期壽命確定的。50年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已大大提高,人均預期壽命已延長到70歲,適時提高勞動年齡的上限,可以有效開發利用勞動資源,使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和供養係數保持在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水平上。(2)鼓勵低齡老人再就業。一般來說,低齡老人仍具有充分的精力,可以繼續工作。對老年人應進行繼續和職業培訓,提高他們的科學技術水平和適應技術發展的能力,選擇適當的工作崗位繼續為社會提供服務,減輕家庭、社會的經濟壓力,保持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3)提倡健康老齡化。健康老齡化是指老年人口群體大多數健康長壽,不僅體現為壽命的延長,更重要的是壽命質量的提高。實現健康老齡化,不但可以促進老年人才資源的開發利用,並且可以減少醫療開支,減輕國家的財政壓力。
   總之,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它對我們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我們要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就不能忽視它,也不能逃避它。只要我們早準備,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就能緩解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的不利影響,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創造有利的人口環境。

人口老齡化與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