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自主合作學習”探索淺析

才智咖 人氣:1.64W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自主合作學習”探索淺析
【摘 要】:在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以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等為核心的資訊科技已經進入到教育領域的今天,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建構起符合學生身心特徵和時代特徵、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也就成為教改的必然趨勢。通過自主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實驗研究,我總結、分析了該模式教學的優勢,並針對該模式教學提出了幾點思考。
【關鍵詞】:自主合作學習模式;高中歷史教學;運用;探索
        1、創設情景,以趣引疑。教師呈現圖片資料,播放甲午戰爭、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等錄影片段,然後圍繞教學目標、教學情境、教材內容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探究:(1)戊戌變法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的?(2)什麼叫維新思想?它產生有何特點?其代表人物有哪些?他們的主張是什麼?有何意義?(3)資產階級維新派是通過哪些途徑傳播維新思想和建立維新理論及綱領的?(4)戊戌變法開始的標誌是什麼?其主要內容有哪些?這些主要內容有何積極作用與侷限性?(5)戊戌變法失敗的標誌和原因是什麼?你怎樣看待譚嗣同的死和他們領導的這場改良運動?你認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才能體現其人生價值觀?(6)戊戌變法有何歷史意義與教訓?由此你可能會得出怎樣的認識?(7)試比較一下資產階級維新派與洋務派的異同點、改良與革命的區別。
        2、“自主合作學習”模式提出的背景及其理論依據。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是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主題。傳統教學是以教師講、學生聽和記為主的教學,師生間缺少交流與溝通,是典型的“影印機式”的教學,其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和傳統的認知主義。該模式雖然能夠為學習者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但所教和所學的知識較死,不符合素質教育強調的“學生的發展應是生動地、活潑地、個性化地發展”①的要求,也不利於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在以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等為核心的資訊科技已經進入到教育領域的今天,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建構起符合學生身心特徵和時代特徵、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教學模式也就成為教改的必然趨勢。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興起的一種新型學習觀,是繼認知主義之後學習理論的又一場重要變革。該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是通過一定的情景,藉助他人(老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在建構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是主動的學習者,是意義的建構者,教師是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輔佐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和“主宰者”,教師的任務就是如何“牽引”學生利用必要的學習和資訊資源,為學生提供一種獨立探究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以獲取“好奇心及創造性問題的解決”,從而提高智力、發展能力。②建構主義最大限度地強調了認知主體的能動性,有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及健康個性的張揚,自主合作學習模式是建立在這一最新理論基礎之上的新型學習模式,其建構理念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完全一致。
        3、“自主合作學習”模式含義、建構過程及其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舉隅。自主合作學習模式指在教師“導”下學生圍繞學習物件通過自主、合作兩種途徑進行學習以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學習樣式。在該模式中,自主學習佔主要地位,它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現狀自主確定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材料與學習方式、自主檢測與評定學習效果。合作學習是自主學習的輔助,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可以儘可能地解決自主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無法單獨完成或有疑惑的問題。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互相成,自主學習是基礎,是第一位的,學生必須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界定與把握;合作學習是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是第二位的,是對自主學習的一個有益補充。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只有有機地融合,相互地滲透,才能很好的完成學習任務。
        自主合作學習模式分為“引導思維,確定目標;創設情景,以趣引疑;自主學習,提要鉤玄;網上探究,拓展延伸;網上測評,輔導答疑;課堂小結,提煉昇華”七個步驟。現以《戊戌變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中國近代現代史》上冊)為例,簡要說明該模式的操作方法。
        ⑴、引導思維,確定目標⑼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引言及課文,學生試著擬定本課學習要點,然後師生共同商議,確定教學目標③:基礎知識目標為戊戌變法背景、早期維新思想產生及代表人物、康有為維新思想特點及兩部代表作品《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啟超《變法通議》、公車上書和強學會、維新派同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應詔統籌全域性折》和保國會、百日維新及戊戌政變、戊戌變法失敗原因、歷史意義及教訓;思想教育目標為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先進中國人為尋求救國救民真理而不懈追求的探索精神來體現);人生價值觀教育(通過譚嗣同為求國富民強,挽救民族危亡毅然選擇犧牲小我而顧家國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精神境界來體現);能力培養目標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戊戌變法這一歷史事件及相關知識進行理性思考來體現);比較能力(通過比較維新派與洋務派、改良與革命區別及比較戊戌變法與日本明治維新異同等來體現);檢索、閱讀和解釋史料能力(通過教材中的歷史資料及查詢網上的史料來體現);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模擬表演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論戰及討論譚嗣同的死值不值得等途徑來體現)。
        ⑵、創設情景,以趣引疑⑼教師呈現圖片資料,播放甲午戰爭、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等錄影片段,然後圍繞教學目標、教學情境、教材內容設計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探究:(1)戊戌變法是在什麼背景下進行的?(2)什麼叫維新思想?它產生有何特點?其代表人物有哪些?他們的主張是什麼?有何意義?(3)資產階級維新派是通過哪些途徑傳播維新思想和建立維新理論及綱領的?(4)戊戌變法開始的.標誌是什麼?其主要內容有哪些?這些主要內容有何積極作用與侷限性?(5)戊戌變法失敗的標誌和原因是什麼?你怎樣看待譚嗣同的死和他們領導的這場改良運動?你認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才能體現其人生價值觀?(6)戊戌變法有何歷史意義與教訓?由此你可能會得出怎樣的認識?(7)試比較一下資產階級維新派與洋務派的異同點、改良與革命的區別。        ⑶ 、自主學習, 提要鉤玄⑼ 具體做法:學生在教師牽引下掃描課本,找出與每一個歷史事件相關的要素,如原因、結果及意義或影響等,然後試著歸納、概括每一知識點所包含的要素,如維新思想傳播的途徑有:(1)辦學堂;(2)著書立說;(3)上書皇帝;(4)成立團體;⑷創辦報刊;(6)展開論戰等。這一步驟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對教材有一個“提要鉤玄”的瞭解,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教師可在學生進行自學的基礎上,開啟自制的、事先放在伺服器上的課件,讓學生比較彼此的差距,以逐步培養簡潔概括、歸納歷史知識要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