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目標教學在英語課文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才智咖 人氣:2.49W

【論文關鍵詞】目標教學 課文教學 前置測評 導學達標

淺析目標教學在英語課文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論文摘要】針對傳統英語課文教學中注入式教學模式的缺點,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引入目標教學,以期幫助廣大英語教師進行科學的、高效的課文教學設計。

目標教學是一套系統、科學、實用、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在近年的教學實踐中已被廣大教師所接受。那麼,如何在英語課文的講授中運用目標教學的方法呢?筆者在這一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一、前置測評——溫故補償,搭橋鋪路

布盧姆認為,決定教學效果的一個主要因素是認知的前提能力,即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前提條件,包括所需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以及相應的學習方法等。課文是單詞、短語、句型、語法等的綜合體,它總是由新舊知識共同組成的。而學生對舊知識、舊技能的掌握情況會對學生學習新知識、形成新技能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因此,在學習新課文之前,對學生需要具備的與本篇課文相關聯的舊知識、舊技能進行診斷性測評就成為非常重要的一環。通過測評可喚起與強化學生對有關知識和技能的記憶,並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的缺陷,及時補救,從而有助於學生從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過渡,對學生學習新課文起到搭橋鋪路溫故知新的作用。這裡,特別強調對相關的舊單詞、舊短語、舊句型和舊語法進行測評,是因為只有與新知識關係密切的舊知識才能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掌握和形成起促進作用。

二、認定目標——多層展示,導向激趣

學習一篇課文,目標往往不止一個,且側重各異、層次不一。這就要求教師按照知識的難易程度、大綱的要求,理清層次,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分門別類地將其列入不同目標之中,使學生易於理解,便於掌握。

為了充分發揮教學目標的.導向功能,使認定目標這一環節確有實效,需要做到三點:一是學前重點認定,突出主要目標,引起學生注意;二是學中逐一認定,堅持目標先導,步步啟思;三是學後對照認定,強化目標系列,加深整體認識。目標的展示可書寫(板書或投影),也可口述;學生認定目標,可眼觀,也可耳聞。總之,應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創設認定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導學達標——精講多練,體現“三為主”

(一)淺層目標導達——粗讀點撥,瞭解課文大意

淺層目標是目標中較為淺顯的部分,只需通過教師的開導、指引、點撥、暗示或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啟發,即可使之豁然。因此在教法上一般選擇啟發探究、引導發現等方法,即教師指導學生快速瀏覽全文,領會文章大意,回答有關大意的一般性問題,然後在領會大意的基礎上進行查讀。迅速查詢到有關的事實、資料或資訊,以回答個別細節的問題,從而達到淺層目標。

(二)深層目標助達——細讀精講,理解課文內容

在領會大意之後,教師要幫助學生理出文章的線索、思路及主題思想,達到對文章的深層理解。深層目標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常用技巧,如:抓住主題句和關鍵詞,尤其注意首尾兩段常包含引言和結論,每段首尾兩句常含主題句和結論等。當然,文章各異,教師的處理方法也應有別,這就需要教師根據作者謀篇的特點,靈活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結構,歸納主題思想。

(三)運用目標練達——多層次練習,形成技能

當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能力是在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能力的層次水平,取決於訓練的複雜程度。課文中新出現的單詞、短語、句型、語法等知識往往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這就要求教師課前認真分析、準確把握,將其提練出來,課上精講點撥,通過不同形式和不同層次的練習,使學生掌握新的知識,形成新的技能。練習內容以鞏固雙基、發展思維、訓練變式為主。練習形式一般為口頭表達、書面表達、題組訓練等。檢查方式可採用教師面批、講評和學生互批互改相結合等。然後針對反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補救。再練習、再反饋、再達標。

(四)發展目標引達——因材施教,個別指導

發展目標往往超出了大綱的要求,因此不宜在課堂上耽誤過多的時間和精力。教師可點到為止,也可在課下根據優秀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差異引導他們開發潛在的創造才能。如引導學生採摘文章的精彩詞句和段落;對文章進行縮寫、改寫、補寫(續寫),對課文進行評論,寫讀後感、心得等等。

(五)情感目標誘達——動情曉理,潤物無聲

課文的學習除了學習課文所承載的知識之外,還要學習其思想內涵,幫助學生加強思想修養,通過教師的誘導、激發,促進學生思想感情的昇華和品德、個性的養成,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在導學達標這一階段,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在各專案標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視階段的不同出示針對該專案的相應題目,以檢測學生對該專案標的達成情況。題目的設計要有不同的層次、梯度和側重。只有這樣教師的“導”和學生“學”才能有章可循、有條不紊。

四、達標測評——因標定法,及時矯正

達標測評是課堂教學效果反饋最重要的一環。根據布盧姆的觀點,只有把形成性評價引進課堂,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反饋與矯正,才有可能使大多數學生當堂達標,全面完成教學任務。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對全班學生實現達標的情況進行考查,發現問題,為補救矯正提供資訊。測的形式可靈活多樣,通常採用的有問答式、練習式、改編式、板演式、筆試等。測的內容一定要針對目標,有的放矢,覆蓋全部知識點,特別要突出對運用目標的測試,從而獲得反饋資訊,並採取適當的措施,查漏補缺。通過及時矯正,形成良性迴圈,減少負積累,從而順利完成課文的教學任務。

總之,在英語課文的教學中運用目標教學的方法,打破了傳統課文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寫、學生抄的注入式教學模式。它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了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ThomasS.C.Farrell.Planninglessonsforareadingclass[M].Beijing:People’sEducationPress,2007.

[2]布魯姆,目標的分類[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