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音樂課堂的審美體驗

才智咖 人氣:3W

每個人的審美能力不同,音樂也有審美能力的差別,隨著年齡的不同,經驗的不同,對音樂的理解以及審美能力會有所不同。音樂審美能力是一種認識美和發現美的能力,它是感性與理性、認識與體驗、接受與創造、意識與無意識的綜合統一。而音樂審美的把握應該從提高鑑賞力入手進而提高審美表現的創造力,最終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念。

淺談音樂課堂的審美體驗

在大學的音樂教學中,應該充分的發揮審美教育這個重要組成部分的作用。根據普通大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特點,沒有固定的音樂教材和固定的音樂類專業課程,只能通過一些選修課來進行教學,所以必須根據學生的音樂興趣以及教師的經驗讓他們學習到更加優秀的音樂作品,具有真正的審美能力。筆者認為培養他們對音樂的“審美能力”是教學的側重點。

一、提高審美能力,獲得美感體驗

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從美學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確的審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審美體驗、主動的審美意識、正確的審美評價,進而形成創造美的慾望。由此可見審美趣味是審美教育的基礎。

有些教師對音樂欣賞這一重要的教學內容,採取了形式主義的教學方式,大概的介紹一下曲子是“優美的”“生動的”等等,以為這就是音樂審美教育。其實音樂審美的本質應是美感。促進音樂審美能力發展的關鍵是培養其音樂審美感受力,而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能力將影響一個人的音樂愛好和他對所聽音樂的情感反應。法國作曲家聖桑說:“音樂不是生理滿足的工具。音樂是人的精神最精緻的產物之一。人生其智慧的深處有一種獨特的神祕的感覺,即美的感覺,藉助於它,人才能領悟藝術……”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時,這種不能滿足於感官的刺激,心理上的快樂是非常片面的教育方式。

人的音樂美感屬於社會意識。 “是經過感官到達於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階心理活動,是在感性直覺中積澱著理性內涵的審美體驗”。美是真正的音樂本身所具有的屬性,所有的具有了音樂的屬性的樂曲可以說都是美的,特別是人類音樂史上公認的一些經典曲目,更值得我們去探究它們本身具有的美的原因。審美是個體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主觀感受,個人的生活經驗和審美情趣決定了一個人的審美層次。這是一個很難用一句話來說清楚的問題。所以說這個問題提問得範圍太大了。總的來說,美是音樂自身的,審美則是欣賞的人的行為。因此,音樂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該熟悉音樂作品,確定是否能夠吸引學生的聽覺,制定好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充分利用樂曲的美感,結合音像資料和作者各種故事內容,啟發學生細細品味音樂,以達到培養學生積極進行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的音樂鑑賞力和音樂素質的目的。

二、培養正確審美觀念,開闊音樂視野

確實,高等學校肩負著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歷史使命。積極探索音樂審美教育對於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拔尖人才有著重要的作用。一個人喜愛什麼音樂,不喜歡什麼音樂是因人而異的,我們沒有必要讓人們都有相同的愛好。相反的,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但這並不是意味著我們放棄了引導和教育。因為大學生年齡的關係,他們正處於邁入社會但又比較懵懂的年紀,所以必須通過正確的引導使他們對好的音樂有進一步的認識,學會欣賞真正有意義的音樂。

現在的年輕大學生往往對當代的音樂作品比較熟悉,因而倍感興趣。而我國地大物博,豐富多樣的音樂也正是中華民族的巨大財富。大學音樂教學負有不斷擴大學生音樂審美視野的任務,要讓學生不僅喜歡當代的流行音樂,也要讓學生學會欣賞許多優秀的中國傳統音樂。比如一些民樂,琵琶曲《十面埋伏》、《春江花月夜》、民歌《茉莉花》這些中華民族的經典名曲正是進行民族音樂教育的極好的材料,特別是《茉莉花》,動聽而熟悉的旋律,展現我國民族音樂的風采,作為2008年奧運會頒獎樂曲,可以通過此來引出本節課的內容,使學生加深印象。

剛才說到,現代大學生往往對本國的流行音樂感到興趣。然而,世界上的優秀音樂作品數不盡,這種各種風格和形式構成的音樂正是作為大學生要學習和欣賞的。人們常說:“音樂是沒有國界的。”這正是音樂教學較其他學科的優勢所在。人們時時刻刻在追求創新的音樂形式和更好的審美體驗,所以也正符合審美的規律所在。教師的作用在於引導學生的審美趣味向多元化發展。比如施特勞斯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那歡快、 明朗、優美的旋律能夠激發起人們對春天的想象: 藍天、白雲、紅花、綠草、明媚的陽光、清澈的溪流等等,人們陶醉在音響與美妙的想象之中;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第一樂章,通過對貝多芬的生平了解,更進一步瞭解全曲的核心,它斬釘截鐵、咄咄逼人的音樂效果就像是命運的敲門聲,表現了主人公與命運之間驚心動魄的搏鬥,充滿了力

量和動感之美;聖—桑《動物狂歡節》中的選曲《天鵝》,它是全組曲中最動人的一首樂曲,旋律高雅優美,抒情婉轉,與組曲中其他小曲形成鮮明對比,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無限的遐想。

無論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要讓學生學到、聽到、喜歡上更多的音樂作品,這就需要音樂教師不斷地加強自身文化素養,特別是音樂素養的積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從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作品中汲取精神,開闊音樂視野。

三、提高審美品位,培養高尚情操

現今社會,流行音樂占主導地位,許多大學生認為流行音樂有熱情奔放的表現力,聽起來令人振奮,而傳統音樂四平八穩,缺乏生命力。其實這種現象很多見,流行音樂也有許多優秀的作品,但只是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年輕人對音樂只是停留在情啊愛啊上。作為音樂工作者要讓學生體驗每一個音樂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內涵,同時教給他們必要的音樂知識以促進學習,引導學生樹立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提高音樂審美的品位;逐步培養學生對高雅藝術的好感、興趣,從而淨化學生心靈、培養高尚情操。

所以要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就必須對音樂有所選擇,“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則民齊而不亂”。用音樂培養良好品格的人,必須用高雅、平和、悠遠、怡性、養情的音樂來薰陶。

四、結束語

總之,提高學生審美品位,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對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會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大學音樂教學中,音樂老師一方面要加強美育、音樂審美教育理論的學習,一方面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藝術素質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