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中解讀文字時需要關注的幾個辨證關係

才智咖 人氣:1.52W
畢業論文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文字解讀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感知、理解、評價、創穫文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者需要藝術地處理好幾個辨證關係,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解讀優秀的文學作品,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親近文學,增長才幹、提高修養、豐富情感,做1個現代文明人。
 

語文課堂教學中解讀文字時需要關注的幾個辨證關係

1、主與導
 

“主”,是指“學生自主學習”;“導”,是強調“教師科學指導”。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科學指導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雙向關係。“教師指導”的著眼點是“學生自主”,而“學生自主”的必要條件是“教師指導”。可是,當前有1些教師過分誇大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在教學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學生自由過多而教師指導不足的現象。為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新理念,營造寬鬆民主的教學氛圍,有的教師悄悄地退出教學的主導地位,學生說到哪,教師就跟到哪;學生彙報什麼,老師就教什麼。學生說愚公真愚蠢,移山不如搬家,老師就誇你真聰明;學生欣賞智叟的明智,老師說確實如此你很有見地;爭論了半天沒結果,老師就說大家各抒己見,爭論得非常激烈,表現不錯,有興趣的課後可繼續辯論……卻疏忽了文字的核心:古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美好願望。為了讓學生自主,有的教師沒了主見,教學失了主次,不能正確把握文字的價值取向。有的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有的跟在學生的後面,對學生百依百順,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學的舞臺,成了1名旁觀者,把自主學習異化為放任自流,這種打著新課程尊重學生主體的旗號的做法,實屬新版的“放羊式”。
 

試看下面1個教學片段:
師:我們學習了《孔乙已》與《范進中舉》兩篇課文,同學們對比1下,看看這兩篇課文有什麼不同?
……,……
生:范進是在逆境中苦苦追尋自己人生目標,掌握自己命運的強者,孔乙已是墮落、無骨氣、深受封建科舉毒害的弱者。
師:你說的真好,有獨到的見解。
 

其實,在這裡,明顯的,學生誤讀了文字,而老師未加糾正,反而給予表揚。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指導學生從文字出發,抓住關鍵句子,點撥學生,讓他們認識到范進在追求功名的過程中的虛偽、圓滑,認識他是如何1步步走向個人飛黃騰達的人生目標的。學生在解讀文字過程中出現“誤讀”的情況是正常的,也可能是經常的,我們老師就應該發揮積極的指導作用,帶領學生進入文字的.正確的、深層次的“對話”狀態中去,得真知,述灼見。
所以,那種鼓勵學生誤讀課文,那種鼓勵學生任意體驗,那種鼓勵學生隨意探究……的做法,說到底,是老師推卸了在文字解讀活動中自己應該承擔的指導職責。要做到“主”與“導”的和諧統1,就需要我們老師自己充分吃透文字,不必完全依據預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步驟進行教學,也不必去擔心預設的程序"失控",更不能採取“放羊式”任由學生亂說1氣,而是要善於從學生的質疑問難和獨特體驗中發現學生在知識、情感和心理上不斷生成的需要,及時對學生解讀文字的有關資訊進行加工和重組,以便對自己預設的教學作出富有創意的調整,這個調整就是教師積極的藝術的指導,也只有這樣的指導,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入與出
 

文字解讀,“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的透脫,此是出書法”,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字解讀的過程,就是1種特殊的“入”與“ 出”過程。“入”,就是教師帶領學生走進文字,充分與文字深度“對話”;“出”,就是在學生對文字的真正參與、真情體驗、真切感悟的基礎上,完成對文字閱讀的再創造。文字解讀過程中,“入”與“出”應該是和諧統1的,“入”是 “出”的前提,要想得到實效的

“出”,首先就必須“入”好,悟透;“出”是“入”的歸宿,“見的親切”是為了“用得透脫”,進入文字的深層活動,就是為了更好地走出文字。然而,在現行中學語文教學中,由於1些老師對大語文觀念和新課程理念的理解有偏差,導致了對文字解讀的作用和價值認識不足,或漠視文字,用熱鬧的課堂討論代替個人的"潛心會文";或錯過文字,以淺表的課堂活動代替深層次的思維訓練,弱化了課堂教學中深入的文字解讀對於學生的知識積累、能力提高、情感豐富、價值觀形成的積極作用。
 

聽過這樣1堂研究課,課型是活動體驗課,課題是畢淑敏的《我的5樣》,教者先讓學生粗步瀏覽課文,然後,就讓學生仿照文字的步驟,也選5樣自己喜歡的東西,因為沒有吃透文字中作者選擇5樣的內在邏輯“生存—生活—生命”,學生就出現了“海選”的現象,選擇內容千奇百怪,無所不有,如此,活動場面固然是熱鬧的,然而,遠離文字、缺乏“核心”支撐的活動,收效也就甚微了。在接下來的“不斷捨棄其中4樣”的活動過程中,教者仍然沒有設計深入研讀文字的環節,沒有引導學生去深入探究作者在不斷捨棄中所蘊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即:哪怕捨棄生命,也不能放棄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正因為“入”的這個環節沒有做透,所以在“出”的時候,就失卻了明確的價值取向,學生的捨棄是隨意的,甚至還出現了“首先捨棄親情友誼,保留金錢”的選擇,並且當這個孩子振振有辭地大談金錢重要的時候,居然還贏得了滿堂掌聲!這樣的課堂,表面的“繁榮”掩蓋了對文字的曲解乃至不解,在解讀文字過程中教者應該發揮的導航作用,也未能有效發揮。
 

如何做好文字解讀的“出”與“入”?1言以蔽之,“深入”、“巧出”。所謂“深入”,就是要入乎其內,老師帶領學生走進文字,通過師生的共同活動,由詞得言,由言會境,由境悟情,由情品味,從而領悟文學作品的神韻美和魅力。所謂“巧出”,就是在吃透文字的基礎上,教師通過設計1些悄然的過度,遷移拓展,使學生出乎其外,啟發學生走出課本,實現文字解讀的再創造,把課內所學知識內化為能力運用,為學生終生學習、運用語文打下堅實基礎。“出”的1般形式有 “讀出”、“說出”、“寫出”等。“出”可以是顯性的,也可以是隱性的,可以在課內完成,也可以放在課外。
 

1 23下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