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曾國藩的倫理思想

才智咖 人氣:7.44K

論文關鍵詞:曾國藩 孝弟 家庭倫理 社會倫理

論曾國藩的倫理思想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範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論文摘要:曾國藩受傳統銘家思想和湖湘文化的影響,在繼承和發展了曾氏家訓的基礎上,形成了以“孝弟”為核心的家庭倫理忍想,以“仁、禮、誠、愁”為準則的社會倫理思想。曾國藩的倫理思想時構建現今社會家庭倫理關係和社會人際關係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一、曾國藩倫理思想的來源

    一個人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是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互動作用的結果。曾國藩倫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既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也受到了湖湘文化和曾氏家族文化的影響。

(一)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

    曾國落一生勤奮好學,對居於中國傳統文化主導地位的儒學鑽研極深,儒家思想中的內聖外王之道以及仁、禮、恕、中庸等重要觀念都對其倫理思想有很大的影響。內聖外王不僅是傳統儒家修身為政的最高理想,也是道德人格的理想境界。內聖外王意為內修聖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或外務社會事功。曾國藩從小所受的是典型的儒家教育,一生走過的也是一條典型的由內聖而外王的道路。早年他初人京城的時候,曾在當時著名理學家唐鑑、俊仁的引導和影響下研習宋明理學,接受了程朱的性命義理之學,嚴格按照理學的要求修身養性,建樹聖賢人格,為以後的外王事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他又受王夫之經世致用的影響,投身於濟世救民的事業中去。“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觀念之一,“禮”是儒家的人倫秩序思想與人際關係原則的集中體現。曾國藩十分重視禮學,認為一切經濟致用之事,無論是仁義道德,還是政治軍功,實際上均是禮學。他說:“古之君子之所以盡其心,養其性者,不可得而見。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一秉乎禮。自其內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道德;自外焉者言之,舍禮無所謂政事。”在曾國藩看來,“禮”即“理”,“禮”調節著統治階級的內部關係,是“理”的外在表現。在人事上要維護以“禮”為主要內容的封建綱常;在政治上維護以“禮”為核心的封建禮治。所以他認為:“仲尼好語求仁,而雅言執禮,孟氏亦仁禮並稱。蓋聖王所以平物我之情,而息天下之爭,內之莫大於仁,外之莫急於禮。實際上,曾國藩的“禮學”在“內仁”與“外禮”的關係上仍然強調以“內仁”為本,“外禮”為用。如果說“外禮”是活水的話,“內仁”則是源頭,常人受教時亦應“內仁”與“外禮”的修行並重,二者不可偏頗,只有這樣,才能維護“親親”、“尊尊”的封建等級制度和倫常關係。另外,儒家思想中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積極人世精神以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後世開太平”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等也深深地感染並引導曾氏的人生,進而成為他倫理思想的重要養料,影響著他對家人的訓教並將之靈活運用。如他既要求子弟立志清遠,自強不息,有民胞物與之量,內聖外王之志,優國優民之心,又慮及儒家的人世精神。曾氏用儒家思想心懷天下的大志來要求子弟,其自身也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信條的踐行者。他也考慮到在官場上可能與名利有衝突,因此,“與官場交接,既不能硬,也不能軟,懷揣著一肚皮不合適宜,所以到處不受歡迎,乾脆就一味渾含,永不發露,用聖賢之心委曲求全”。閣這其中也體現了他對儒家中庸思想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