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護理對脊髓栓併發症的影響

才智咖 人氣:2.9W

1材料和方法

醫學護理對脊髓栓併發症的影響

1.1材料本組病例為我科10年來收治的脊髓栓系綜合徵患者89例,男性48例,女性41例。年齡1~41歲(平均10.2歲)。根據是否接受過CMC分組,A組:接受過CMC,30例;B組:未接受過CMC,59例。

1.2方法

(1)CMC:包括長期參加我科開辦的脊髓損傷、脊髓栓系綜合徵家庭學習班(主要講解此類疾病的特點、治療重點、併發症的發生及防治、病人的身心健康、家庭康復的意義等。每次根據學員的反饋,及時調整講解重點,糾正不正確的康復操作及思維);定期來我科脊髓損傷、脊髓栓系綜合徵專科門診複查,必要時行尿流動力學等檢查,調整治療方案。

(2)入院患者:詳細詢問既往診治過程,是否參加過我科開辦的脊髓損傷、脊髓栓系綜合徵家庭學習班及參加情況;詳細檢查肢體運動、感覺情況、軟組織損傷情況(神經性潰瘍及壓瘡);行尿流動力學、泌尿系造影、尿培養等檢查。

(3)統計學方法採用X2檢驗對2組病例各併發症發生率進行統計學檢驗。

2結果

2.1A組病例各併發症發生情況

神經性潰瘍2例(6.67%)分別位於第1跖骨基底部跖面和第5跖骨基底部外側;壓力性褥瘡3例(10%),其中2例位於骶尾部,1例位於坐骨結節;運動介助包括5例(16.67%),其中2例小腿支具,2例持拐,1例輪椅;尿道感染5例(16.67%)(臨床症狀和中段尿培養均達診斷標準);上尿道擴張2例(6.67%)(診斷依靠上尿道造影)。

2.2B組病例各併發症發生情況

神經性潰瘍11例(18.64%),其中5例位於第5跖骨基底部外側,3例位於第1跖骨基底部跖面,2例位於足跟部,1例位於第1趾背面;壓力性褥瘡22例(37.29%),其中13例位於骶尾部,5例位於坐骨結節,3例位於大轉子,1例位於脛骨結節;運動介助11(18.64%)包括4例小腿支具,2例持拐,2例輪椅,2例學步器,1例長期臥床;下尿道感染31例(52.54%);尿道擴張12例(20.34%),下尿道感染和尿道擴張診斷同A組。

3討論

脊髓栓系綜合徵(CTS)多由先天性脊柱裂、脊髓縱裂、硬膜內或外脂肪瘤等畸形(原發性CTS)或腰骶部脊髓脊膜膨出修補術及其他脊柱脊髓手術後脊髓粘連(繼發性CTS)引起,常導致終絲增粗和圓錐低位固定,由於生後脊髓脊柱發育不平衡,造成脊髓牽拉、壓迫,發生缺血缺氧改變,多累及腰骶段,故臨床多表現為大小便及雙下肢功能障礙[4]。由於肢體失神經支配或支配異常。肢體感覺減低、面板失神經營養、對持續或反覆受壓耐受降低等因素致肢體末端或骨性突起處稍受冷熱、外傷或壓迫即可導致神經性潰瘍或壓力性褥瘡。而膀胱的失神經支配或支配異常常導致逼尿肌和括約肌失調、膀胱壓力增加,易出現下尿道感染或繼發上尿道改變。故脊髓栓系綜合徵患者軟組織和泌尿系的併發症發生率高,本研究的結果亦說明了這點。我們通過綜合性醫學護理(CMC)A組軟組織和泌尿系的併發症發生率明顯低於B組,這說明綜合性醫學護理(CMC)能降低脊髓栓系綜合徵患者併發症。

CMC過程中,首先讓病人及家屬認識到可能發生併發症的機制,並針對性的進行有效防治,如神經性潰瘍及壓力性褥瘡主要發生原因,可協助病人勤翻身,每2h變換體位1次,對受壓處進行按摩,骨突處放氣圈,使用防褥瘡氣墊,同時肢體末端避免過冷及過熱刺激,穿寬鬆鞋,避免長時間的`活動和行走等。對預防下尿道感染及上尿道擴張,若尿流動力學檢查發現膀胱壓力增加,則可定期行間歇性清潔導尿,必要時可短期留置尿管,此過程中注意定期更換尿管及加閉尿管,訓練膀胱功能,多飲水。同時定期複查尿常規及尿流動力學檢查,及時發現問題,針對不同情況給予處理,必要時行尿道切開膀胱成形等手術,以降低上尿道損傷的發生率。同時對病人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給予心理支援,讓患者樹立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信心。在此研究中,A、B2組之間的運動介助發生率無顯著性差異,這說明CMC並不能改變疾病本身的程序,為預防疾病的發展,還儘快需要手術鬆解等治療。

綜上所述,綜合性醫學護理(CMC)對脊髓栓系綜合徵患者疾病本身無明顯影響,但可明顯降低其併發症發生率,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