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實驗複習新思路

才智咖 人氣:2.03W
物理實驗複習新思路
物理實驗複習新思路
 ——大面積提高學生實驗應試水平的教學改革探索
 實驗能力是大學聯考物理科要考核的五大能力之一,它要求學生能在理解的基礎上獨立完成“知識內容表”所列的實驗,明確實驗目的,理解實驗原理,控制實驗條件;會運用這些實驗中學過的實驗方法;會正確使用在這些實驗中用過的儀器;會觀察、分析實驗現象,處理實驗資料,並得出結論。
 由於實驗的重要性,相信許多學生用在此方面上的時間與精力不會少,17箇中學物理實驗的實驗目的、原理、步驟、注意事項、資料處理等等內容一遍遍重複,死記硬背,但這樣的學法與當前大學聯考出題的方向已是大相徑挺。以2000年全國大學聯考實驗題為例,沒有一個照搬課本中的實驗,特別是考驗證動量守恆定律的實驗的題目(題目見本文附錄),其C項是測量小球的直徑的,按書本中的實驗方法這一步是必須的,若守舊不創新,沒有較強的遷移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則必然會選擇錯誤選項C。那麼怎樣對待新大學聯考中的物理實驗複習呢?在教學中該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措施呢?本人的體會是如下幾個方面。
  
 一、       基本儀器的使用仍是實驗的基礎。
 不管上一年度有無考到儀器的使用,我們對常用的物理儀器要熟練運用,這是實驗的基礎,是實驗的工具,任何時侯都不過時。在這方面花些時間是必需的。常駐見的有十三種儀器,這十三種儀器是刻度尺、遊標卡尺、螺旋測微器、天平、秒錶、打點計時器、彈簧稱、溫度計、電流表、電壓表、多用電錶、滑動變阻器、電阻箱等等。這些工具的使用每本複習用書上都有很詳細的說明,本文不再多言。
 二、       要以挑戰者的眼光挑剔書本上的實驗。
 從2000年度的全國物理大學聯考卷中,我們應感受到大學聯考物理改革的方向了,這不是簡單的照抄課本上的實驗了,它給予的驗證動量守 恆的實驗裝置是對書本上權威的經典裝置的改進。這是對迷信權威者的嘲弄,是對創新者的呼喚。這給予了我們一個大膽的想象力,不要把書本上的實驗奉若神明,要以挑剔的`眼光重新審視我們書本上的老式實驗方法。
 其實在平時的學生分組實驗中,在教學演示實驗中,我們對教科書中設計的許多方面的差強人意是很不滿的,比如動量守恆定律中的被碰球幹嗎一定要放在那很難立得住的小支柱子上;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的實驗沒必要從第一點就開始計時(即沒必要取第一和第二兩點間長度為2mm),我們完全可以從後面的計數點中取兩個點算出速度與高度來驗證守恆定律,沒必要管第一點準確與否……但總覺得大學聯考它就按書本上實驗裝置考,不敢與它有所衝突,害怕學生大學聯考會吃虧,但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反而不利於學生的開放式思維的發展。
 正是出於以上的考慮,我覺得實驗的複習要打破常規,不應該再叫學生跟在書本的後面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儘管我們不否認書本上的實驗是專家學者智慧的結晶,但思維被圈在這當中不是現代教育的要求。要學生們學會找毛病——找設計原理上的毛病;找實驗步驟上的毛病;找資料處理上的毛病,沒毛病也要想想能否改進。這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灌輸為主動要學的一招,既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學習與研究物理實驗的熱情,又能迅速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水平與對物理學的理解程度,若找不到毛病也說明書本中的實驗設計確實是出色的。當學生們擺脫對書本的依賴與迷信時,其獨立性和創造力就被大大地激發出來了。這無論對當前的大學聯考複習還是未來走向社會都是極大的財富。
 當然學生們開始也許不適應這樣的教學改革,但這不要緊,可以先提示他們,比如對牛頓第二定律的驗證的實驗原理設計有無問題,為什麼不用彈簧稱測拉力,彈簧稱測拉力有何不妥;而為使小桶的力等於繩子的拉力,書本上要求小車的質量遠遠大於提供拉力的小桶的質量,這有無必要,我們是否可用學過的連線體的知識修正一下拉力的大小,從而擺脫這個限制。再比如對實驗步驟的設定,每個實驗都有可推敲之處,不應絕對化,死記硬背是沒必要的,很多步驟的前後順序是可以顛倒的(比如許多實驗的準備工作中的先後次序),要讓學生分析每一步驟在實驗中的必然性,是屬於準備階段還是實驗過程階段或資料處理階段,只要歸門別類,前後順序自然明晰。當然我們也會發覺還有一些步驟是不得打亂的(比如打點計時器是先打點後放手還是先放手後打點等等),這種開放式的討論要比老師講解給人的印象深刻得多了。當學生們適應這種學習方法時,學習將成為一種樂趣,因為他們不是書本的奴隸了,而是權威實驗的挑戰者,是評價實驗設計優劣的法官,是成功的實驗發明者。
 三、        以多種視角重新審視和組合實驗板塊。
 學習貴在總結,在物理實驗總複習中,我們不應孤立地看待一個個實驗,而應該從這些實驗的原理、步驟、資料採集與處理方式上的異同上,給這些實驗分門別類,從而組成不同的實驗板塊。平時我們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實驗分成力學實驗板塊、電學實驗板塊、熱學實驗板塊、光學實驗板塊。但這樣的處理只是簡單地重複了物理課本知識的體系,大多數情況下也是為了講解的方便,沒有多大的創意,對於學生思維的開發和對實驗的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顯得很不夠的。
 在此,我認為我們要在這些實驗的組合板塊中挖掘一些功能,培養學生一種實驗的常規意識,比如對於力學板塊,這是由驗證力的合成與分解、打點計時器的使用和測勻變速直線運動加速度、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驗證牛頓第二定律、驗證動量守恆定律等實驗組成的一個大的實驗板塊,現在讓我們仔細去找找這些實驗與其它實驗板塊的區別。我們會發覺這些力學實驗無非就是在力F、速度V、加速度a、位移S、質量m這幾個量上做文章而且已。然後我們看看這幾個量是怎麼測出來的,今後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去處理類似的探索式力學 實驗。毫無疑問,這些實驗告訴我們:位移用尺子量(提示學生高精確度該用什麼量),質量用天平(鼓勵學生思考大物體質量用什麼測),速度與加速度可用打點計時器測量,速度還可以用平拋的方式計算,而力的測定不能用彈簧稱,因為不穩定,影響實驗的準確度……。讓學生們想想電學實驗板塊又能得到些什麼呢?
 我們還可以把視野再擴大一些,以各種角度重新組合新的實驗板塊,比如按測量型與驗證型可把實驗分成兩大板塊,按能進行影象處理資料和不能用影象處理資料又可以把實驗分成兩大板塊。我們可以提示學生這樣劃分板塊,但把一個具體實驗歸類於哪個板塊,這要學生自已思考,比如說用影象法處理資料,學生們熟悉的是驗證牛頓第二定律和測定電源電動勢和內電阻的實驗,不過畫出的圖形必須是直線,否則不好處理(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中加速度與質量成反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座標軸改為質量的倒數,從而畫出的是直線),這給予學生們思考的空間,其實還有許多實驗也是可以這樣處理的,它們都可以歸類於用影象法處理資料,比如用單擺測重力加速度的實驗,我們測的是週期T和擺長L,再由公式 來計算,書本上採用的是多測幾組再求平均值法,現在我們可以以L和T2/4л2為座標軸,用測得的資料放入描點,畫直線求斜率即是g。類似的還有一些,讓學生們想想驗證玻意耳定律是否也可這樣處理。
 四、       注意可轉為實驗的習題。
 在物理上,許多習題的設計與實驗的設計是相通的,它們的區別只是出題的角度不同罷了,讓學生們找一找,一改,必能開竅。比如高一物理(心修本)第一章的課外習題部分,其第11、12、13題(273-274頁)就很典型,而第17題(見本文附錄)的設計思想更是與物理實驗思路產生共鳴,它有效地克服了手拉彈簧稱測拉力不準的弊病,事實上不論下面的長木板是勻速還是變速均不會影響彈簧稱的 讀數。其實物理課本中每一章的課後習題部分都有可探討之處。幾何光學那一章尤其如此。
 五、       實驗也要融會物理思維方式
 在實驗中常用的物理思想方法有等效法、累積法、控制某個變數法、留跡法、影象處理平均值法,這要學生們能夠領會,並能在每個實驗中找出到底用了什麼物理思惟方式。比如在驗證動量守恆定律的實驗中就用了等效法(用位移代替速度)、累積法(重複打了許多點)、留跡法(用複寫紙留下小球落地後的點)等物理思維方法。在實驗複習中通過找各實驗中的思維方法,能夠讓這些思維方法深入學生的腦海中,並用於那些可能遇到的探索型大學聯考物理實驗題。
   物理做為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之上的學科,我想若在實驗複習上有所突破必對學生整體物理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當然以上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有不妥之處,望同行們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