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小數學活動的經驗範文

才智咖 人氣:1.57W

數學是人類對事物的抽象結構與模式進行嚴格描述的一種通用手段,可以應用於現實世界的任何問題,所有的數學物件本質上都是人為定義的。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淺談國小數學活動的經驗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淺談國小數學活動的經驗範文

淺談國小數學活動的經驗 篇1

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個人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數學、提高數學素養的重要基礎之一。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不僅是解題的經驗,更重要的是數學思維的經驗,可以分為直接活動經驗、間接活動經驗、教師設計的活動經驗和學生思考的活動經驗。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時刻不忘學生 上述活動經驗的積累,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活動經驗有這樣一些特徵:

1、主體性。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基於學習主體的,屬於特定的學習者自己,它帶有明顯的主體性特徵。 如利用畫畫、剪剪、拼拼、折折的辦法,讓學生去發現軸對稱圖形的一些特徵,就是一種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知識的發現學習。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從多個渠道有效得獲得數學活動經驗。經驗的接受和佔有不能像接受實物那樣,在既不改變性質也不改變存在形式的狀態下進行。所以,學生的學習,從結果看是接受了已有經驗,其實從過程看則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經驗建構過程。

2、實踐性。經驗離不開活動,數學活動是經驗產生的源泉。中國小生學習形式化的數學時,基本上與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進行學習。如學生學習時、分、秒時,很自然會去聯絡自己做這些事情所用的時間的長短;學到釐米和米時,很自然的就會聯想到教室和黑板的長和寬。低年段學生的生活閱歷淺,實踐能力弱,只有切實經歷有效的實踐活動,才能掌握活動的步驟、方法,逐步積累活動經驗,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

3、多樣性。對同一個數學活動,即使外部條件相同,針對同一物件,每一個學生仍然可能具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經驗。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充分調動多種感官協同活動,從多個渠道有效得獲得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教育活動是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必須非常重視經驗的作用。

4、指導性。凡是有學習的地方都存在著經驗。學生通過基本數學活動,獲得的經驗要能進行反思提煉,形成對以後類似情境與活動的指導作用。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有時忽視了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學生學習的經驗主要被解題經驗所替代,學生數學活動經驗單一和不足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如何開展有效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真正的經歷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呢?

首先要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激發學習興趣,在思維的跳躍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在教學蘇教版國小數學一年級上冊的《認識鐘錶》這一課內容時,我抓住低年級學生年齡特徵,課前用好聽 的音樂引出時間,課上用一首生動活潑的小謎語引出鐘錶,激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課中我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小鬧鐘,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學形式上,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於自己思維的開拓區域。

思維的發展會指導兒童的雙手更靈巧地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操作、實驗、計算、推理、想象。

其次要在實際的操作和實踐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智慧自動作發端,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動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識變成看得見、誹得清的現象,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使操作、思維、語言有機結合,獲得的體驗才會深刻、牢固,從而積累有效的操作經驗。

在教學蘇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的《平移與旋轉》這一課時,我讓學生用手勢來表示平移和旋轉現象,體驗平移和旋轉的特點;並動手移小魚圖,學生從移動小魚過程中自己發現數一個圖形平移格數所用的方法:找對應點,找對應線。

數學教學需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從而獲得最具數學本質的、最具價值的數學活動經驗。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作了這樣一個比喻:我們要有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後別人的知識才能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方才成為我們知識有機體的一個部分,因此,要讓學生在親歷中體驗,在體驗中累積,讓經驗的根長得更深。

淺談國小數學活動的經驗 篇2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四基”,即是學生通過學習,獲得必需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將“雙基”拓展為“四基”,體現數學課程價值的全面理解,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不僅可以得到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在學習數學的發展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中也積累了經驗。

基本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在數學活動過程中的一種體驗,學生的年齡越大,認知水平越高,學生的體驗會更加強烈,學習和運用這種體驗的慾望就會更強,所以在新課程的教學中,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應以學生為本,儘量以學生的實際年齡段,去設計教學活動,在活動中認真研究學生。既然基本數學活動經驗對學生來說這麼重要,是數學老師教學、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之一。那為什麼國小生的基本活動在以前,即使是在現在依然得不到部分老師的重視呢?

一、“成績”第一,觀念不改

部分數學老師長期以來,在教學上,一直都是“牽著”學生走。交給學生考試需要的,而基本的活動經驗就變成“填鴨式”的講授、練習、以題海戰術取代了基本活動的培養,老師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成績獲得分數的提升,也不斷有其他老師運用這種模式“嘗得甜頭”,因為這樣不斷的解題、練習,讓學生“熟能生巧”,導致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上,思維單一、死板,學生在國小的數學學習中沒有得到一個長期性、有效性的活動經驗的培養。終歸到底,還是應試教育惹的禍。

二、課標瞭解不夠,過度依賴多媒體

以前是“雙基”,現在是“四基”,但是部分老教師們對課標並不瞭解透徹,或者有選擇性放棄。數學基本沒有辦法考核,也無法體現在學生的試卷上,加上老教師長期的教學模式影響,又沒有過多精力培養活動經驗。另一方面,新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教學,覺得活動經驗可以在螢幕上獲得。投影器、投影儀、白板等教學儀器裝置的出現,給老師們的教學帶來便利、也提高了教學效率,但是過度的使用,比如剪對稱圖形、剪拼圓等教學過程需要學生動手,以增加他們的活動經驗。但是在一線的部分教師,直接在螢幕上演示,甚至直接給出公式。學生記不住公式,不理解公式。如果讓學生動手,讓學生參與進來。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一盎司經驗勝過一噸理論”,體現了活動經驗在教學中的重要地位。數學活動經驗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數學素養,那如何開展有效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真正的經歷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成為當前數學教學中亟待研究與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