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院電工技術教學思考論文

才智咖 人氣:2.17W

一、高職學生的特點

職院電工技術教學思考論文

高職院校入學學生的主體是大學聯考成績居於中下的考生,他們由於在中學的學習成績較差,得到教師的鼓勵和表揚也就少,漸漸產生自卑感,把學習當做負擔,不求上進,甘居人後。還有的學生抱著混文憑的思想,整天無所事事,難以與教師配合。這是部分高職學生心理上的消極因素。當然高職學生心理上也有一些積極的因數,如:他們有使自己成才的願望,也有改變落後現狀,要求上進的心理;有強烈的自尊心和好勝心,有時他們表現出毫不在乎的樣子,正是要求尊重而得不到尊重的一種逆反心理;他們追新求異,喜歡動手做實驗,喜歡教學方法新穎,不贊成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作為教師應充分發掘和調動高職學生的積極因素,如果教師還是用多年形成的教學方法,只考慮知識本身的“應接受性”和“可接受性”,而忽視學生是否“能接受”和“樂於接受”,就會導致學生厭學或學得費勁,教師也教得艱辛或無奈,教學效果較差。

二、電工技術課程的目的和特點

電工技術是一門集理論、實驗、實訓的課程,本課程是培養學生在理論上:掌握電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電路的分析和計算方法,掌握用相量法分析單相正弦交流電路、三相交流電路的方法,並能理解變壓器、三相非同步電動機的工作原理和效能,理解常用低壓電器的功能,能讀懂三相非同步電動機控制電路的電氣圖;在技能上:掌握電工的工藝和電工技術的實際操作能力。通過理論學習和實際操作的訓練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後工作打下堅實基礎。由於該課程具有概念多、公式與定理多、原理抽象、知識含量大、計算量大、覆蓋面廣等特點,學生普遍反映理論難懂,公式難記,運算繁瑣,解題困難。多數學生產生畏難情緒,有的甚至出現厭學現象,致使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為了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從以下方面進行探索。

三、電工技術課程教學的展開

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從電工技術課程的目的和特點出發,要增強課程教學的成效,可具體採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一)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作為教師首先應盡力給予學生正面的、積極的鼓勵,來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同時還要採用良好的啟發和訓練方式才能提升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必須首先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引導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教師可以考慮對接受能力強、中、弱的學生實施分層次的教學:對接受能力較弱的學生,要適當降低理論難度,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對接受能力中等的學生,要適當加深部分教學內容,通過動手和實踐讓他們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興趣;對接受能力較強的學生,要加強拓展知識的學習,著重培養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學生之間容易溝通,可以通過“結對子”和當“小老師”等方式,讓能力較強的學生來幫助能力較弱的學生,以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採用多種教法,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學生聽、教師講的注入式傳統單一教法,不僅使學生處於接受灌注的被動地位,而且還使學生在感知訊息上只依靠“聽”的感性知覺,易於疲勞、注意力容易渙散,興趣急劇下降。因此,在教學過程應針對不同的內容,採用不同的教法,進行綜合啟發式教學,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認識的興趣,發揮能動作用。就電工技術課程教學而言,其教學內容主要分為四個模組:電路的計算、變壓器及電動機原理、電動機的控制、照明安全用電等,其中每個模組的要求都有一些共性,如對電路的計算,不管是直流電路還是交流電路,都是計算單個元件或部分電路的電壓、電流和功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引導學生髮現教學中一些相似或相反的規律,從而達到識別、理解、運用的效果。例如,電阻、電感、電容是電路的基本元件,理解了三個元件的效能特徵,可為學習交流電路的計算和電子技術課程打下基礎。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對電阻元件比較容易理解,而對電容和電感的性質很難掌握,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運用對比法,讓學生髮現其中的類比性,可從電阻元件的電阻值,對比講清電感元件的感抗,讓學生推出電容元件的容抗。當然,進行類比時,不應侷限於找出其相似屬性,而要著重於抓住屬性之間相似的'因果關係或匯出關係,所以講清純電阻、純電感、純電容單一元件的交流電路後,就引導學生推導二個元件串聯(R—L、R—C電路)及三個元件串聯(R—L—C)電路的性質,同時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單一元件電路和兩個元件串聯的電路及三個元件串聯電路的共同特點。又如電動機和變壓器都是根據電磁感應原理製成的電機,它們的結構、原理和特性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學生在中學已經學過變壓器內容,比較容易記住變壓器的引數,但對電動機往往分不清定子、轉子的引數,就指導學生觀察,變壓器的一次側和電動機的定子都是接到電源,所以引數腳標都有1且和電源的引數有關,而變壓器的二次側和電動機的轉子都是接負載,引數的腳標有2且通過負載來計算,這些對比啟發,學生就會總結分析出其相同點來領悟新的內容,同時也理解了難點,掌握了重點知識。

(三)設疑引導,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不管在任何章節,都應以啟發為核心,引導學生探索、思考。如直流電路的計算主要有基爾霍夫定理、支路電流法、疊加定理和戴維南定理,他們屬於電工技術理論解題佔有重要地位,理論考試是常考的知識點,理論講授完之後,由於幾個定理解題各有千秋,因此,可以提出問題:讓每位同學至少找出兩個例題來分別說明採用那個定理解題較好;再如交流電路的計算有代數法和相量法,講授完後讓學生自己總結,在什麼條件下用相量來計算問題,在什麼情況下才能用代數來計算問題。通過這樣的總結,學生就明確各定理的應用範圍,也培養了閱讀思考能力,達到解題方法能靈活應用的目的。

(四)授課教室的遷移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是:以能力為本位,以應用為目的,理論以必需、夠用為尺度,注重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和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而傳統的教材是注重理論知識,且把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相分開,這種教學不可避免、或多或少地使教和學相互脫節,也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的發揮。所以有些內容我們應搬移到實驗室進行講授,改為邊動手邊學習,它是在老師指導下,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獲取知識,學生操作時,教師結合理論知識講解,並隨時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當然要上好邊學邊做的內容,必須要有充分的準備,在具體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也比較多(如損壞元件、實際效果不理想等),因此,教師必須認真準備:首先選擇某一教學主題來整合課本若干章節的內容;然後再思索怎樣引入內容,如何組織學生操作,如何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等。例如,在學習電器控制線路(原理)時,必須先了解其中各個低壓電器的控制作用,為此,就讓學生在實驗室對著已經接好的線路板認識、拆卸、組裝各種低壓電器,這樣不僅讓學生理解了各種低壓電器的工作原理,也掌握了各種低壓電器的結構和應用範圍,理解了整個控制線路板的原理,這時學生對電動機基本控制電路的連線已經躍躍欲試了。到具體連線電動機控制電路時,就引導學生從簡單到複雜,逐步加深難度:如先連線電動機的點動控制;到電動機的長動控制;又到電動機的正、反轉控制;再到電動機的Y—△換接起動等,同時讓學生自己選擇增加新元件,分析工作原理,連線完後通電試機,若出現控制功能不能實現的情況,指導學生用萬用表採用電阻法進行檢測,努力找出故障點,在個人無法解決問題時,可讓幾個學生共同分析,直至找出故障點,這樣就使學生在探索、驗證中有效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具體指導過程中還可以結合實踐環境講解安全用電知識,這樣學生同時掌握了安全用電知識又避免了意外事故的發生。即使有些理論知識不夠紮實的學生,通過這種具體實訓,動手能力和活動能力都會得到了儘可能地發揮,也掌握了電工工具和萬用表的使用技能和導線連線的技能,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電工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操作技能水平高低是考核學生掌握該課程的方法之一,因此,設法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進而提高其現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該門課的目標。若能組織學生走出去到相應的企業車間實地考察、立項設計、對電器和線路進行安裝施工等,更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但走出去的經費和學生的安全也是一個實際問題,因此充分利用校內條件,採用多種方法訓練學生的思考與創意的潛能,來提高教學效果,是我們的探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