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新聞傳播的人文導向與審美追求

才智咖 人氣:9.03K

審美是具有文化屬性的,所以討論新聞傳播的審美追求需要從不同的文化層面進行討論,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新聞傳播的人文導向與審美追求的論文範文,供大家閱讀參考。

論新聞傳播的人文導向與審美追求

摘要:新聞傳播本身是一種人文現象,伴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和大眾傳播對社會生活的不斷滲透,消費的審美化浪潮以洶湧之勢衝擊整個文化體系,新聞傳播也必然會在“人文”層面對受眾產生影響。作為特殊的文化產品,新聞必須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本文僅從人文導向和審美追求角度出發,討論新聞傳播的具體問題。

關鍵詞:新聞傳播 人文 審美

新聞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反映,也是對人們認識的昇華。但新聞應該是有思想深度、有深邃意境、有強大震撼力,能“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能“感染人、塑造人、教育人、鼓舞人”的優秀藝術品。然而這些僅僅靠事實的描繪和邏輯的概括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運用各種手法“創作”新聞,讓受眾從中感受到“美”,把人文和審美引入新聞傳播,讓受眾更容易接受新聞傳播的內容,才可以說是真正實現了新聞的高效傳播。

一、新聞與人文

在我國新聞學術界,對新聞最權威的定義,是1943年陸定一提出的,“新聞的定義,就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新聞主要報道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件,運用語言、文字、圖片等傳播符號和廣播、電視、電腦等各種傳播工具反映客觀事實,既是重要的傳播工具,又是不可忽視的文化工具。不可否認新聞傳媒本身就是一種人文現象,它的出現和繁榮與文化密不可分,幾乎涵蓋了文化的各個方面。伴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新聞傳播必然會在“人文”層面對受眾產生影響。

“人文”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賁卦的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辭海》釋作:“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而從歐洲文藝復興的歷史看,人文是主張恢復人存在本身的自然本性,重視人的文化。“人文”的形態或是幾經變遷,或是形態各異,其核心卻基本保持穩定,人文精神的本質在於承認人的主體,強調對人的精神狀態、情感狀態的關注。

當新聞關注於大眾的生存與發展,當新聞傳媒的特有形式在文化層面對廣大受眾進行了意義深遠的“人文關懷”,新聞和人文開始在新聞媒介中變得密不可分。一方面,新聞成為新聞傳媒實施人文關懷的一個重要手段,新聞以與人有關的新聞作為主要傳播內容,因此總是在傳播資訊的同時,有選擇、有傾向地向受眾展示著人與其他各種物件的關係。另一方面,新聞肩負著“民生為本、平民視角、民本取向”的社會責任,在某種層面上也形成了新聞傳播的人文導向。人文精神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新聞傳播,新聞媒介在人文精神的影響下自覺充當普通百姓的貼心人和代言人,對人的關注、尊重和維護也體現在對普通人的價值、尊嚴和利益訴求的滿足上。新聞傳播只有堅持“人文關懷”的宣傳基調,才能確立人的主體性,才能完成新聞傳媒所承擔和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二、新聞傳播的人文導向與民生新聞

新聞傳播的人文導向是以堅持人本思想為價值核心,以張揚人性美善為價值核心,並以追求個體發展與社會全面發展相協調為最終目標的人文精神。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注重道德和情感的約束力,這種約束力具有道德的評價性和情感的依託性,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對於人文關懷的踐行也側重於對道德的判斷,正是這種品質促進了民生新聞與人文精神的良性互動,成就了人文精神在新聞媒介的華麗變身。民生新聞的人文精神不僅包含了新聞媒介及其從業人員“以人為本”、“人文關懷”的職業理念,其蘊涵的人文精神還使新聞媒介的品質得以提升,使媒介本身附帶的商業氣息與消費主義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消除。

由於大眾傳播的飛速發展,人們的日常消費行為及媒介消費行為也成為新聞媒介追求和關注的主要物件。佔絕大多數的中間階層與弱勢群體,以及其他群體對於弱勢群體的關注,成為帶有“人文關懷”的意識導向,這種觀念的變化源於一種平民化、多元化的社會思潮。而對於民生新聞這樣主要針對城市中間階層與弱勢群體的新聞來說,這種觀念的顛覆影響到新聞傳播活動就表現在傳播觀念的轉變與受眾觀念的變化上。民生新聞的傳播過程中無不滲透著公眾輿論的力量,體現出人文精神的現代價值認同,而其所體現出的文化應該是平民文化的產物,正是文化的多元化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新聞媒介俯下身子傾聽平民的聲音,表達平民的意願,形成平民的話語媒介,這種帶有人本主義精神的平民文化,在民生新聞的整體推動之下,也逐漸形成了新聞傳播的人文導向。

要把握新聞傳播的.人文導向,第一,新聞傳播者要從精神上高揚“人”的旗幟,更實際地關注實實在在的個體生命,並更細微更徹底地關懷每一個普通人。第二,對受眾進行人文精神的引導,倡導新的市民精神、扶助弱勢群體,樹立正義感、同情心,曝光城市陰暗角落等。第三,新聞傳播的人文導向還體現在新聞節目製作與傳播過程中對報道物件的人格尊重與隱私權的尊重。第四,新聞傳播的人文導向還體現在尊重受眾文化價值的基礎上實現的人文關懷。第五,對災難事件與人物的人文關懷體現在對悲劇產生的複雜背景、主客觀原因及造成的影響的廣泛關注,從人文視角出發給受眾以廣闊的哲理思考,提醒人們注意安全防範意識與倫理道德常識,而不是一味地獵奇、尋求視角與情感上的刺激。

三、人文導向指導之下的新聞審美

新聞“好看”與否,這種簡單的挑剔,近似於最低程度的滿足,大眾媒介的受眾在伴隨大眾媒介發展的同時,已經培養出用基本的美學眼光來審視媒體。從美學的角度說,新聞“好看”就是對於美的審視,儘管這種審美還是表面的、膚淺的、簡單的,但也同時意味著審美的新聞時代已經到來。這種審美從新聞的定位到對特定物件的服務,從國內新聞的熱點選擇到國際新聞的精確取捨,從經濟新聞反映新經濟的全面平臺到體育新聞推出新體育的競技層面,從文化新聞的主流導向到娛樂新聞的細節展示,受眾不放過對具有美感和興趣的問題作評點,無疑也在新聞中得到美的薰陶,獲得美的享受。

我們提到新聞的時候總是把新聞的真實性放在最顯著的位置上,但是在新聞傳播的發展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新聞傳播是一種人對於資訊的需求,人需求的大小決定了新聞價值的大小,而在眾多需求之中,由於社會文化的發展,受眾的審美在逐漸攀升。於是人們越來越重視樸實新聞背後的美感,於是越來越多的新聞在敘述中使用了散文式的白描手法對事件現場進行描寫,真實記錄下多彩的歷史事件的瞬間情景,渲染了新聞氛圍,把受眾帶到了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給受眾留下了廣闊的思考和聯想空間,從而深化了新聞的主題,提升了新聞的價值,增強了新聞的感染力。

美感作為意識形態的一部分,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並同其他社會意識相聯絡,不同時代的社會往往具有不同的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和審美要求。當然新聞傳播的審美也是如此。隨著社會的進步、新聞資訊的普及、新聞創作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審美層次、欣賞水平也在逐步提高,“雅”與“俗”這兩種受眾審美價值取向相去甚遠的兩極距離也在逐步縮小。“雅”與“俗”雖然屬於文化的兩個不同層次,但並非根本對立的兩極,以“雅”至“俗”,以“雅”化“俗”,達到“雅”“俗”成為人文導向指導下共賞性的美學境界。

審美是具有文化屬性的,所以討論新聞傳播的審美追求需要從不同的文化層面進行討論。英國學者斯特里納蒂對文化一分為三:精英文化、通俗文化(或平民文化)以及大眾文化。通俗文化、大眾文化同屬於和“精英文化”相對的下層文化,具有非精英化、通俗化特徵。但是通俗文化特別是平民文化的核心是人本主義精神,而大眾文化則可能因其具有的工具理性而導致人性差異化;大眾文化不具備平民文化的人文關懷,平民文化也缺乏大眾文化的商業氣息。而上面提到的民生新聞所體現出的文化屬性正是平民文化的產物,是文化的多元化和我國社會的轉型使帶有人文精神的新聞傳播成為新的審美追求。

綜上所述,新聞傳播的人文導向要求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新聞時把人文精神引入新聞傳播中,努力使新聞作品具有人文視角下的真實美、人文精神下的本質美、報道新聞的態度美、人文角度的公正美、新聞傳播的整體美,利用新聞傳播關心大眾的生存與發展,有選擇、有傾向地向受眾實施人文關懷,高揚“人文”旗幟,更實際地關注實實在在的個體生命,並更細微更徹底地關懷每一個普通人,用帶有人文精神的審美表現時代精神。

參考文獻:

1.侯迎忠:《媒介與民生》,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謝逸溪:《新聞美學》,中國市場出版社,2007年版。

3.陳偉軍:《論“第二媒介時代”的人文導向》,《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6(4)。

拓展:新聞傳播本科論文

【摘 要】 新聞編輯作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目的性、有意識性、有計劃性的文化傳播,其傳播形式受到文化創造與文化傳播性質的決定性影響。可以說,新聞編輯工作是履行社會責任,選擇與加工精神文明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新聞編輯的選擇,具有強烈的社會導向性,是社會文化的客觀編輯結構。本文筆者就新聞編輯的特點,以及文化傳播中新聞編輯的選擇與社會價值進行粗淺的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 文化創造;文化傳播;新聞編輯

人類社會文明的不斷遞進,離不開文化的傳播。尤其是新聞編輯作為有意識文化傳播,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輸出或吸收他文化之文化元素或文化叢的現象。可說社會文明的發展離不開文化傳播,而文化傳播已離不開客觀的新聞編輯選擇。以下筆者就文化傳播中新聞編輯的選擇進行粗淺的概述,以此闡述新聞編輯的社會價值。

1. 文化傳播中新聞編輯的特點

1.1 在文化傳播中新聞編輯具有一定的廣泛性

新聞編輯主要建立在新聞素材採集之上。新聞編輯的物件既是新聞稿件,而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既是將人們的日程生活、工作、社會現象、自然環境,以及全宇宙,全太空所發生的重要現象及時、準確的報道給人們,其範圍之大,之廣,無所不至、無所不包。而這些素材越是廣泛、越是豐富,新聞編輯的用武之地就越廣闊,編輯的基礎就越雄厚。

1.2 在文化傳播中新聞編輯具有一定的時效性

新聞編輯的直接結構是事新聞資訊進入人們的生活,參與到人們的生活。因此,時效性也是新聞編輯的重中之重,有別於其他編輯的特別之處。如果在新聞編輯中過程拖得過長,那麼新聞就會變成舊新聞,而新聞事實本身就是“過去時”現象,在編輯之中又被耽擱,拖長,新聞資訊就會處於無用處之地。因此,可以說及時、準確、有效的予以編輯、報道,充分體現新聞資訊的新,才能在傳播中引起共鳴反映,深入人們的工作、生活。

1.3 在文化傳播中新聞編輯具有一定的導向性

新聞作為社會文化的有意識導向,其本身具有正負之分。因此,不同性質的導向勢必會引起不同的效果。而編輯主體作為“傳播與受眾統一體”的中介,在選擇與加工過程中,勢必會對新聞資訊,進行有意識的處理。這樣就決定了文化傳播中新聞編輯的導向,勢必應具有一定的協調、穩定的功能。並對文化產品按一定標準進行鑑審和傳播流向的調節。以此,完善或控制公眾的人格、志向和規範行為,啟發矇昧,引導社會輿論。

2. 文化傳播中對新聞編輯的選擇及其社會價值

2.1 文化傳播中對新聞編輯的選擇

在一定意義上,精神生產、文化傳播的流程就是選擇的流程,而選擇又是編輯實踐的重要特徵。可以說選擇與編輯活動密不可分,選擇是編輯主體作用於編輯客體的中介。尤其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文化傳播中的新聞編輯的選擇尤為重要。

2.1.1文化傳播中新聞編輯的選擇應遵循本質需要原則

一種精神產品想要進入人們的傳播渠道,必須按照標準的審驗、修正、過濾、優化的程式,而這種程式過程既是編輯選擇。從根本上來說,這種選擇並不是由那個人主觀意識決定的,而是受到人們的實際需求,文化傳播的本質需求所影響決定的。因此,編輯選擇不是一時一事,而是從整個編輯系統到各個具體環節都貫穿著選擇的思想、選擇的方式、選擇的目的。所以在文化傳播中針對新聞編輯的選擇必須遵循需要原則,嚴格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責,為大眾提供最佳的精神產品。

2.1.2 文化傳播中新聞編輯的選擇應遵循社會導向原則

編輯選擇的最大價值,在於他所產生的社會導向。可以說編輯選擇所依據的標準和質量目標是由社會性質決定的。因此,編輯選擇價值的實現,也可稱之為社會導向。尤其是近些年來,人們對新聞資訊的大量需求,新聞早已成為社會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客觀資訊的結合體。而同一條新聞,由於政治、地域、利益階層、目標群體不同,其所長生的效果也具有很強的政治和利益傾向性。因此,也再次證實了在文化傳播中編輯選擇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有時潛隱,有時明顯,有時微弱,有時很強。而良好的社會條件和編輯的主觀願望都會使導向與社會發展保持同步。

2.2 文化傳播中新聞編輯選擇的重要社會價值

一個時代的社會潮流與發展,離不開經濟基礎,更離不開政治制度,而經濟與政治發展的最基本因素,則是文化宣傳、理論教育所轉化的思維、情緒潮流,社會輿論導向。而在這轉化過程中,除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思想交流、知識交流之外,主要的方式則是通過新聞編輯、大量的聲像製品、紙製讀物,給廣大讀者、聽眾和觀眾所帶來的精神導向。可以說人類燦爛的思維文化得益於新聞編輯的正確選擇,得益於新聞編輯的有效工作。他是精神文明建設、文化重播中的一支生力軍,為文化創造和文化傳播中,履行著推動社會進步的神聖職責,穩定社會的經濟、政治局面。

綜上所述,本文筆者就文化傳播中新聞編輯選擇進行粗淺的探討,使我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文化的傳播離不開媒介,而媒介的主體既是新聞編輯,可以說新聞編輯工作在文化傳播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形式所不能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