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追求與人的解放 美的追求與人的解放

才智咖 人氣:2.67W
美的追求與人的解放 美的追求與人的解放
是封閉的、或者異化了的理性結構。我們說美的規律不在理性結構而在感性動力之中,也就是說理性結構只有作為一個被揚棄的五一節才能獲得美的意義。換言之,美的王國是力量的王國而不是法則的王國。不是法則對於力量的制約,而是力量對於法則的超越,才是美的最基本的規律。現代美學通過論證這一點,從而也證明了馬克思的一個光輝的論斷——“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世界的。“按照美的規律來建築”世界這也是人道主義的最基本的原則。

人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世界的,所以他也用美的尺度來衡量一切。不僅衡量藝術作品和自然景物,也衡量一個人的思想、性格、語言、行為等等,以及一個社會的風俗習慣、倫理規範、政治經濟制度和知識理論體系等等。
在這裡,所謂“美的尺度”,實際上也就是一個“人的尺度”。由於語義、概念的不明確,我們常常把“人的尺度”和“社會標準”混為一談。這是需要加以嚴格區別的。前者屬於整個歷史的價值定向,而後者是屬於一時一地的模式規範。前者是開放的而後者是封閉的。所以前者高於後者。其所以高於,恰恰在於為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最高利益,它要求避免用一時一地的標準或者內封閉的模式去規範一切,而把人的解放,即人的個性和創造力的全面發展,看作是人的幸福和基本條件。用馬克思的話說,也就是“各個人的自由發展為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在階段社會裡,所謂“社會標準”是各式各樣的。而特定的標準,必然是一部分人強加給另一部分人的。力求按照自己的標準來抹煞別人,按照自己的模式來統一別人,這等於不要變化、差異和多樣性,不要發展和進步。在這種模式規範的基礎上實現的統一是蟻群的統一而不是人的個體和整體、存在和本質的統一。“人的尺度”,是人的解放的尺度,它恰恰是人類從以往各式各樣的模式和規範羈軛下解放出來的尺度。在這個意義上,“人的尺度”同所謂“社會標準”是截然對立的。
社會標準不等於理性結構。它有時是理性結構,有時則不是。有許多所謂社會標準是人為地制訂出來的,是反理性的,但在定的具體條件下經過宣傳教育,也昨以廣為流行。當這樣的一種“社會”標準或其他社會標準被接受時,暫時也能產生一定的心理定勢效應,如果與感性動力相結合,也能構成部分的審美事實。這樣的審美事實獲得承認的權利並不亞於任何其他審美事實。因為這種特殊的感性活動所採取的具體表現形式雖然是由異化現實決定的,但是由於它作為感性活動是多樣性中的一種,由於它不會停留在一點上,它必然會反回去衝擊異化現實。承認這樣的審美事實是審美事實,不等於承認這樣的客觀標準(無論來自歷史的積澱還是來自強制的推行)就是美。因為它只有作為一個被揚棄的環節才能進入審美。如果它不被揚棄,它就同美毫不相干。而當它被揚棄的時候,它就不是標準了。標準是標準,美是美,涇渭分明。前者棄其是不過是一種不能實現的願望和無效的努力。我們不妨讓它去試試本事,但不能在理論上把它和美混為一談。不,說標準不是美並不確切。應當說在審美的領域,標準也不是標準。因為標準化就是一致化和固定化,就是不要變化,差異和多樣性,不要進步,不要美。
上面說的,可以歸納為一條非規範原理。這一原理也同樣適用於物質實體的外在形式。梅花是美的,但如果花神因此把它作為榜樣,下令一切花都按照梅花形式開放,那就不但是毀滅一切花的美,同時也是毀滅梅花本身的美。世界上之所以還有美,那是因為花神的上述做法不過是一種不能實現的願望和無效的努力而己。這裡說的是花神,現實生活中的標準判定者更與之同日而語,因為他們連一朵梅花也製造不出來。
美的尺度是人的尺度,人的尺度是人類走向解放的尺度,是人的個性和創造力全面發展的尺度。黨的“百花齊放”的政策,體現了這樣的一個尺度。這不僅是繁榮藝術的唯一正確的政策,也是解放思想和發展經濟的唯一正確的政策。因為不僅在藝術中,而且在更為廣闊的現實生活中,都有一個美與不美的問題。美的尺度作為人的人的尺度,適應於人類活動的一切領域。應用美的尺度,按照美的規律來改造世界,人類社會不斷取得進步。幾十萬年以來人類一直是在學著這樣做的。所謂美學,不過是承認這一點,把它理論化,使之成為自學的實踐罷了。
TAGS: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