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學碩士論文寫作指導

才智咖 人氣:6.48K

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位指導碩士論文導師關於新聞傳播學論文指導的經驗和心得可與老師、同學們分享和交流,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展開,歡迎閱讀檢視。

新聞傳播學碩士論文寫作指導

一、做好研究的前提

不少同學向我請教如何寫好論文,我認為真正的論文不是“寫”出來的,而是你研究成果的自然呈現。也就是說首先要考慮如何做好一個研究,論文只是一種呈現方式而已。我認為做好研究要有兩個前提,一是要有好奇心,強烈的好奇心是研究者的必備。二是要有好心態,做研究是很辛苦的事,我主張“快樂學術”。

1、具有問題意識

寫論文先要做研究,做研究先要有問題可研究。所以說寫論文從看論文開始,做研究從找問題開始。那麼,問題從何而來?不是老師給你,而是你自己去思考去尋找。問題要從如下幾方面去發現:

從社會實踐中找,理論就是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去的東西;

從傳媒發展中找,傳媒發展尤其是當今轉型面臨各種問題;

從理論盲區中找,就是前人沒有研究過或研究不夠的地方;

從認識誤區中找,通過分析批判可以發現認識中存在問題;

從橫向比較中找,可從同類事物的不同中發現問題和規律;

從縱向梳理中找,在歷史的發展和變遷的拐點上找到問題;

從學術爭論中找,不同學術觀點爭鳴可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問題分為真問題與偽問題、大問題與小問題、新問題與老問題之分。我們要找真問題而不是假問題,真問題就在不斷的拷問和追問中獲取,就在不斷的討論和爭辯中聚焦。做研究要有求異思維和批判意識,不迷信權威,不輕易相信,不盲目接受。當你的問題不停地找到,又不斷地得到解答,那麼在哪些不能得到滿意答案的地方或許就有值得去做研究的選題。

2、恰當的選題

選題就是一個要通過做研究來回答的有價值的問題,定選題也是一個尋找問題討論問題的過程。在找選題過程中有些同學容易陷入這樣的誤區:一是把研究物件看作研究問題。常常有同學這樣問,這個東西還沒有人研究過,可不可以研究?其實他說的往往是研究物件而不是問題,沒有人研究它也許說明這裡面並沒有值得研究的問題。二是不少同學是憑興趣去做研究,不管有沒有真問題,是否值得去研究。

學習要取長補短,研究要揚長避短。研究者要根據自身條件、學科背景、擁有資源等因素來確定自己的選題。選題過大是研究生的通病,有的選題簡直可以寫一部書了,如中國……發展研究。此類選題往往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缺少可行性或可操作性,比如你要做實證研究卻缺少實地考察的必備條件。或者你要做某一領域的研究卻沒有相關學科的理論積澱,你臨時抱佛腳的話,很難做出成果。對於在職研究生,往往有很強的行業工作思維,很容易把工作中遇到的具體操作問題拿來作選題,此類選題只能寫成業務報告和工作總結。因此,既要立足行業更要超越行業,以客觀中立的立場,以學術眼光來尋找其中的理論問題。

什麼是好的選題呢?著名數字家華羅庚說過要研究有生命力的數學。我鼓勵同學們研究有生命力的新聞傳播學,鼓勵研究生勇於理論創新,不懼怕難度大的選題。當然根據個體情況力求難度適中。另一方面,研究生要把大課題細化為可以具體操作、保證完成的小題目,小題大做易寫深寫透,要避免大而空。因為研究生的學習時間有限,碩士學位論文3萬字容量有限,能夠將一兩個問題說清楚,有新意就很不錯了。

3、正確的研究方法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不妨按這樣的邏輯推進:學科——領域——視角——物件——問題。學科是科學研究的門類,下面可細分為研究領域。研究領域不一定比學科小,如廣播電視就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媒介批評、電視批評是一種研究視角,電視節目可以是一個比較大的研究範疇,我們可以選擇某一型別或典型節目為研究物件。研究物件不等於研究的問題,問題往往隱藏在研究物件之中。

新媒體和突發事件是最容易讓同學們掉入研究的陷阱,因為在做此類研究時,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其實此類問題已有無數研究,你有可能做重複勞動;另一種是你還沒有做好相關理論準備,用老辦法來研究新問題。我在研究生論文答辯中就發現,用新聞學和大眾傳播學的經典理論來研究新媒體,大多力所不逮。

好的選題,我認為有兩個標準,一是真問題,二是有價值的問題。價值包括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二者必有其一。那麼,如何入手呢?下面通過兩個案例來說明。

案例一:網路電視研究

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電視以其互動性、可選擇性以及強大的個性化服務功能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和接受。為了能夠了解網路電視使用者的使用情況,研究影響使用者對網路電視選擇和使用的因素,將以美國學者羅傑斯的創新擴散理論為理論支撐,運用實證研究的方法,描繪網路電視使用者的結構特徵,建立網路電視使用者的行為模型。

通過對國內外關於網路電視的現狀分析,確立了以網路電視使用者的使用行為為研究。重點論述網路電視的受眾,從網路電視受眾的概念及特徵入手,進而歸納出關於網路電視受眾的行為特點。總體上,將使用行為的影響因素分為樣本的個人因素和創新的特徵因素,個人因素包括性別、年齡、身份屬性、受教育程度和經濟狀況,創新本身的特徵因素包括節目內容的豐富程度、畫面清晰度、視訊流暢度、操作介面的難易程度、廣告彈出數量、廣告持續時間和節目的更新速度。最後對網路電視市場的未來發展提出具有現實意義的建議。

點評:這是研究的物件,不是研究的問題,很容易寫成業務總結。

案例二:如何做好媒體微信公眾帳號?

貌似提出一個研究問題,這確實是一個現實問題,但不是一個可以研究的學術問題。首先問題很大,這是許多問題的集合;其次不是一個理論問題,它是研究運營實務,而非研究運營中面對的理論問題。比如傳統媒體與公眾號是兩類不同的媒體,傳播方式不同,媒介形態不同,如何轉換或融合?我們可以從不同學科視角對這裡面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同時,切入口要小一些。

例如:傳播學:從資訊傳播到關係傳播——論媒體公眾號的傳播變革或以XX公眾號為例

社會學:論媒體微信公眾帳號中的“雙重嵌入”

傳媒經濟學:媒體對接平臺的實證研究——以媒體微信公眾帳號為考察物件

除此之外,我還有四點心得與大家分享:

(1)學習要取長補短,研究要揚長避短,充分利用自己擁有的學科和專業優勢來做研究。

(2)新聞學是文科裡的工科,傳播學是文科時的理科。關注現實,超越現實,不斷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維和理論水平。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在學科的交叉或邊緣處較易取得突破,跨學科研究是一種發展趨勢。

(4)研究需要討論和交流,“三人行必有我師”,多與導師討論,多與同學和其他老師交流,還可以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尋師問道。

二、如何做好一個研究

1.開題與文獻綜述

開題報告是研究生撰寫學位論文的重要環節。在與導師的深入討論,與同行(不僅是身邊的人,還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建立自己的學術圈)的廣泛討論之後,你就可以找出一個選題,但這個選題真的可以做嗎?如何能把它做好?此時就需要一個開題報告會了。開題報告會的功能就是把關和把脈。在研究生開題報告過程中,導師組提的意見越多越細越好,這說明老師對學生負責任。研究生開題報告通過後,還要根據導師組提出的意見修改完善論文開題。

文獻綜述很重要,它是整個研究的基礎,我認為有以下要求:

(1)文獻綜述要有邏輯,一邊陳述別人的觀點一邊分析,一般需要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同時還要交代這幾方面的關係。

(2)文獻綜述涉及到重要文獻時,要交代基本觀點,經常看到學生羅列了一大堆文獻,羅列的依據是什麼,文獻綜述的價值不是告訴我有這些文章,而是要告訴我這些文獻說明什麼。

(3)每一部分文獻綜述,具體文獻出處要註明,一般需要腳註,註明文獻來源,間接引用需要註明文獻來源,直接引用需要註明具體頁碼,一般兩種文獻呈現都要適當考慮。

(4)文獻綜述要儘量完整,國內外的文獻要適當考慮周全,這樣才能站在別人的肩膀上談問題,思路就不一樣了,切勿輕易地說什麼什麼還是一個空白。

除了強調學術積累和文獻綜述的重要性,還要有學術視野和學術敏感,它決定你能否找到好的選題並能很好完成這個研究。開題時不要花太多時間在細枝末節上了,具體內容以後寫作的時候還可能要調整,具體到章節就可以了。

2.確定研究思路

問題是研究的價值基點,概念是研究的邏輯起點。所以首先要找一個真問題,好問題,以及抵達問題的方法路徑要合理和科學,這個非常重要。我有兩點值得注意:(1)關注現實(問題/現象),但必須思考理論問題,而不是套一個理論,經常有同學說我得找個什麼理論,千萬別被理論綁架了,是我們對現實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把握上,只有從理論上才能很好地詮釋和概括,所以才要思考理論。

(2)對策性研究要用資料和方法支撐,拍腦袋談對策是不行的。不僅要“自圓其說”,還要有足夠的說服力。

關於研究思路的具體要求有:(1)要交代研究命題成立的合法性,也就是為什麼這個研究問題成立,問題性到底在哪兒,不要到最後答辯的時候,老師說你這個問題是一個偽命題。(2)研究思路不是說你要分幾部分來論述,然後每一部分研究什麼,而是要說明白我為什麼從這幾個部分來談,每一部分之間是什麼邏輯關係,這個要交代清楚。(3)研究思路即論文框架設計,在開題時應完成總體設計,在寫作過程可以進行區域性設計,但最好不要進行大的修改。如果推翻重來也就說明原定思路有問題,開題工作沒做好。但也有另一種情況,原來的思路是對的,但寫著寫著就走歪了,那就是寫作的問題了。

除了上述的具體要求以外,研究思路還需要有創新性要求,即明確指出你在哪些方面進行了創新,這個一般要結合前文文獻綜述中的結論來談,一般需要一二三明確指出來,哪些方面創新了。

3、論文寫作

研究生論文主要有三類:課程論文、學術論文和學位論文。課程論文主要是作學術訓練,目的是培養研究意識和學術規範;學位論文分描述性與論述性兩種,用於研究生的綜合訓練和學術評價,論述性論文有可能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學術期刊發表的論文則是體現最新研究成果,是呈現新觀點新發現的理論創新。

學術論文是科學研究工作者以理論的形式表述自己科學研究的創新成果,公開發表或宣讀。學術論文與一般雜文、理論文章的不同點就在於科學和創新。學位論文是要通過答辯和專家評審並授予相應學位的`學術論文。研究生學位論文首先是寫給老師看的,要經得起學者的審閱和檢驗。學位論文的核心在創新,儘可能用自己的話、自己的材料來充分論證自己的創新觀點。

學位論文完成初稿後,最好冷處理一段時間。一方面交給導師看,提出指導修改意見;一方面利用這段時間考博、找工作、繼續讀書研究,還可將學位論文拆成小論文發表。在這一過程中,可能又有新的思考和收穫。到最後正式提交論文前,或者在預答辯之後,靜下心來認真修改論文,這樣才能跳出原有的思維定勢,將論文修改好,精益求精,不留遺憾,順利通過答辯併力爭取得好成績。

此外,寫論文要從看論文開始,要多讀論文讀好論文。還要會讀論文,研讀論文的三種方式:學習知識型、批評討論型、啟發研究型。

4.學術規範

所謂學術規範是指學術共同體根據學術發展規律參與制定的有關各方共同遵守的有利於學術積累和創新的各種準則和要求,是整個學術共同體在長期學術活動中的經驗總結和概括。學術規範的內容涵蓋以下三個層面:

邏輯層面,主要規範邏輯思維與創造性等方面的內容;論文各章節之間要有一個遞進的邏輯關係,形成一條問題鏈,不要採用教科書的寫法,前後章節只是並列關係。

方法層面,主要規範研究的路徑、邊界與方法等;問題決定思路,思路決定方法,而不是反過來。同時要注意問題的邊界,把問題討論限定在一個合適的範圍內。

形式層面,主要指文字規範,包括文獻索引、引證出處、參考書目、註釋體例等。

研究要講學術規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就是科學性。但任何一種極致離荒謬只一步之遙,任何東西強調過頭了也會有問題。引經據典、旁徵博引不能代替原創。有的一萬多字的論文可以有100條以上的引文。不妨做個試驗:將文中的引文全部抽去,還剩下什麼?再將轉述的話刪除,還只剩下什麼?

三、研究方法和方法論

研究方法是新聞傳播學研究生的核心競爭力。研究任何一門科學都需要找到合適自身的方法和路徑。這裡說的方法有三個層面,狹義的層面是作為分析工具的研究方法,如內容分析法;廣義的方法包括什麼是可以研究的問題, 怎樣設計一個回答問題的研究計劃, 用什麼方法蒐集和分析資料, 怎樣從資料中提出對問題的解釋, 怎樣闡明自己的發現並把它表述出來等。最高層次的就是哲學層面的方法論,它就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們用什麼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問題。概括地說,世界觀主要解決世界“是什麼”的問題,方法論主要解決“怎麼辦”的問題。在此我著重談後兩個層面的方法。

1.方法論

“方法論的自覺是學科成熟的標誌。”從方法論層面來看,研究新聞傳播用什麼方法呢?科學的結論通常用兩種方法來保證其有效性: 要麼由經驗事實(尤其是資料) 予以支撐, 要麼由邏輯推理予以保證。研究方法本身並沒有優劣之分,應該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可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受美國實證主義的影響,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加強實證研究,這是好事,但也會走進另一個極端。我參加一次傳播學碩士論文答辯時發現,有的同學的實證研究雖然做了大量的資料採集和分析,但卻感覺他是認真真地去做一個毫無價值的東西。新聞傳播學研究的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社會系統,簡單生硬地使用一種研究方法來討論和分析某一問題往往是力不從心的。人文科學回答“為什麼?”,社會科學回答“是什麼?”,應該互為補充,相輔相成。

“當代學術發展,正面臨著兩個基本現實:一是沒有哪一個學科,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夠解決任何一個重大社會理論和實踐問題;二是實現學科進步,越來越多地需要借鑑其他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也就是說,不同學科之間相互依存度在加強。正是這兩個現實,是學科之間的對話、交流不但成為可能,而且成為必須。”①因此,跨學科研究和系統研究的方法日益顯得重要。

2.研究方法

時常有些同學還在尚未確定選題時就跟我討論研究方法,試圖通過研究方法的優勢而確保論文的品質,這是一種為方法而方法的做法。研究方法的選取應該是為研究選題度身定做的。不要過分關心方法,重要的是某研究有沒有意思,邏輯是否成立,經驗根據是否充分可靠,結論是否有助於社會變革的思考和對策。一般而言,分為實證研究和個案研究。

(1)實證研究

實證研究主張研究真實的世界,有別於語詞構成的概念世界或由信條構成的理論世界。實證研究用可經驗感受和驗證的方式,有別於概念界定和演繹的方法,運用特定研究所必備的多學科知識,努力追求功能性和因果性,理解社會中的各種現象,進而有助於人們審慎但有效地改造世界。實證研究也完全可能做得不好,同樣可能毫無學術意義,同樣可能自覺不自覺地研究假問題,僅僅是把概念或意識形態爭論演繹成所謂實證研究。因此,所謂的實證研究,不是以方法來界定,或者是以概念來界定,而是要看這個問題是不是有意思,是不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不要以為實證研究只有定量分析,它包括定量和定性兩種研究方法。量化研究主要是回答“是什麼”,而質化研究主要回答“為什麼”。當然,質化研究對於樣品的選取十分嚴格,如果能夠輔助其他研究方法,可以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偏差與片面。量化研究同樣面臨挑戰,一是假設和取樣,二是對資料的解讀,對結果的解釋。

(2)個案研究

在國內外學界,問卷調查成為主流研究方法;個案研究方法則備受批評。在各種批評意見中,代表性問題成為個案研究方法遭受最多批評的問題。例如,人們常常發出疑問:對單個個案的研究,能有代表性嗎?能有多大的代表性?個案研究的結論怎麼能推論到總體?可以說,個案研究的代表性問題是國內外社會學界至今還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其實所謂“代表性”屬於統計調查研究的問題,主要是指在概率意義上“樣本”能否估測“總體”的特徵(謝宇,2006;彭玉生,2011)。因為沒有涉及“大數”現象,個案研究無從談及這一問題,但這也並不意味著個案研究的意義就限於其本身,研究者都試圖“走出個案”②。

像統計調查研究一樣,個案研究最終呈現的結果也是一項知識,這一知識是否有意義在於它能否增加新的認識,即能否促進知識的增長。知識包括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相應地,知識增長也包括兩個方面:擴充對經驗事實的認知與提出新的理論見解。個案研究如何能獲得對更大範圍事實的認知?如何能獲得更具一般性的理論概括?即基於個案研究能否獲得超過個案適用範圍的知識?這是個案研究始終要面臨的問題,我們稱之為超越性問題,也是個案研究的典型意義所在。在社會學/人類學的研究脈絡中,三種研究取向對於這一問題的處理深具影響,它們分別是費孝通的“社群研究”、格爾茨的“深描說”和布洛維的“擴充套件個案法”。對超越性問題的處理主要從兩個維度展開:一是將個案視為“整體”中的“部分”,探尋事實層面上通過“部分”認識“整體”的途徑;一是著眼於個案研究的理論意義,試圖通過個案進行理論啟發或檢驗。

研究方法是為研究服務的,沒有一種研究方法是可以輕而易舉取得效果。思辨推理需要很強的理論功底,實證研究不僅要求資料採集和分析的嚴謹,還要有解釋力和說服力。往往單一的研究方法難以解決問題,可以採用多種分析工具相結合的方法,如定量研究加深度訪談,個案研究為主,比較研究為輔。但一般不宜超過三種研究方法。我們要充分認識各種研究方法所能和所不能,瞭解它的適用範圍和侷限性,才能把它用對用好。此外,除了史學研究之外,文獻分析一般不能算是一種研究方法,它是研究前必須做的文獻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