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雙語教學政策與實踐在美國的歷史演化

才智咖 人氣:3.17W
談雙語教學政策與實踐在美國的歷史演化
【摘要】美國民族教育政策與實踐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呈現出同化主義、英語中心主義、教育隔離制三個顯著的歷史特徵。直到20世紀60年代民權運動興起,少數民族才爭取到一定平等的權利。
【關鍵詞】美國;少數民族教育;歷史特徵;雙語教學
  美國民族教育政策與實踐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呈現出同化主義、英語中心主義、教育隔離制三個顯著的歷史特徵。首先,老移民用主流文化同化新移民,目的是把他們變成符合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取向的美國人;其次,美國少數民族的語言選擇經過了從語言多樣化到“英語惟一合法”的轉變。再次,美國少數民族長期以來在隔離的學校體系中接受劣質教育。直到20世紀60年代民權運動興起,少數民族才爭取到一定平等的權利。由於種族主義和白人至上主義的影響,19世紀至20世紀60年代美國少數民族教育政策與實踐呈現出三個顯著的歷史特徵。
  一、同化主義
  從殖民地時期到20世紀60年代,同化主義教育傳統一直控制著美國的少數民族教育和移民教育。美國的早期移民,主要來自西歐和北歐,其中英國人最多,影響力最大。因而英國的語言、法律、宗教觀念、政治傳統和政治體制都轉變成了美國社會的主體,構成美國主流文化的基本骨架。
  美國的教育,也主要是英國教育模式的移植。盎格魯—撒克遜的教育思想、教育實踐佔據支配地位。“從殖民地時期到十九世紀,美國教育的主要形式都是盎格魯—撒克遜式的。非新教式的學校,從未佔據過主導地位。”同化論堅持有必要保留英國式的體制,英語以及英國的文化模式,使之在美國生活中佔支配地位併成為規範;強調灌輸社會主流民族—盎格魯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強調單純學習有關基本事實的知識。同化論認為教育是將社會的少數民族塑造於主流民族之中的必要手段,公民教育其實是對少數民族文化進行限制和改造的過程。 “美國化”本質的目的在於強力限制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徵,使他們遵循主流文化的語言、價值和行為規範,將移民們的本民族文化及其附屬物清除,變成一個個符合盎格魯—撒克遜文化取向的美國人,並以很快的速度完成這一過程,後來被形象地稱為“高壓同化”。
  1909年,美國著名教育家卡伯裡(Cubberly)這樣總結同化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1.拆散各民族群體和居民點,使各民族移民同化和融合成美利堅民族的一部分;2.向兒童灌輸盎格魯—撒克遜的正義、法律、秩序的觀念以及現行政治,並培養他們對美國的民主制度及在民族生活中有永恆價值的東西的尊重。在同化主義理念的指導下,兒童無論從哪裡來,具有什麼背景,都一律接受同樣的對待:讀主流社會的書,參加主流社會的考試,不考慮民族和文化差異。少數民族和新移民的文化,包括語言、習俗、宗教、傳統等,受到輕視和壓制。
  在同化論盛行的同時,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種比較寬容、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理論逐漸形成,這就是熔爐理論(The melting pot)。熔爐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曆史學家F.J.特納(er)和英國猶太作家張維爾(Israel Zangwill)。該理論認為美國是個大熔爐,來自不同民族和種族的移民都會融入其中。移民原民族的實體和文化像原料一樣在熔爐中不斷熔化和改造。主流文化影響和同化著移民的少數民族文化,同時,少數民族文化反過來影響和作用於主流文化。二者在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文化和擺脫了祖先紐帶的美國人。如果同化主義的理想是要把所有移民按照英國盎格魯式的意識形態同化,那麼熔爐理論的提出則是看到了不同種族、文化的差異性而“求同存異”的結果,其著重點在於把不同文化盎格魯化後鑄出新的文化,從而形成有別於英國的美國特性。與同化論相比,熔爐理論的出現意味著進步。前者把主流文化凌駕於少數民族文化之上,完全排斥少數民族文化。而熔爐理論至少開始關注少數民族文化,給予它們與主流文化同等的文化原料供給者的地位。當然,熔爐論把移民的同化和文化融入簡單化,理想化,同實際情況相去甚遠,五六十年代後受到愈來愈多學者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