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音樂與美術的同源論與時間論論文

才智咖 人氣:8.77K

摘 要:同一地域的音樂與美術有著共同的藝術性質,這來源於同一地域文化的發展和歷史脈絡。研究中國音樂和美術的起源發展就必須要從中國文化開始分析探究。中國地域文化下的音樂和美術在起源上有同一的文化性質,並互相推進。

中華音樂與美術的同源論與時間論論文

關鍵詞:藝術理論論文發表,發表藝術教育論文,藝術類論文投稿

同一地域的音樂與美術有著共同的藝術性質,這來源於同一地域文化的發展和歷史脈絡。研究中國音樂和美術的起源發展就必須要從中國文化開始分析探究。中國地域文化下的音樂和美術在起源上有同一的文化性質,並互相推進。時間性質是音樂與美術的最基本的性質之一,它們有區別但也有很多相同之處。對於它們同源論和時間論的研究可以使兩種藝術形式更深刻的互相影響,並將這種同質因素的研究結果運用在藝術實踐或教學中。

中國文化“禮樂傳統”為藝術文化的獨立和昌盛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思維基礎。“禮”是中國古代的道德約束,說是“道德約束”是因為“禮”所規定的規則被君、臣、民無條件遵守,卻沒有明文規定的律法形式,人們是自覺的在維護社會和自然的穩定和諧。這似乎與西方有很大不同,西方的傳統神話故事都會帶有如摩西雕像手中的法典這樣的“典”、“謨”法則典籍。中國人自古就是情感的民族,用道理、德育、情感感化民眾,而不是完全用壓迫強制的律法手段,所以情感道德在中國傳統思想的地位是極高的,這樣的文化背景就決定了中華藝術形式的情感道德內涵,使中華民族的藝術理論在世界藝術理論中佔有獨特的地位。

“‘禮’在當時大概是一套從祭祀到起居,從軍事、政治到日常生活制度禮儀的總稱。”[1] “樂”是感性情感的抒發方式,是人們對情感的`表達和傳達。“禮”與“樂”是並行的,但“禮”是原始圖騰巫術禮儀的外在形式化約束,而“樂”則是人們內心化的制度,它們出現的目的都是為了得到社會和自然地安定與和諧。音樂藝術是中國藝術文化發展的重要開端,中國上古時期便用音樂藝術形式教化民眾,中國有世界上最早的音樂理論著作《樂記》。《樂記·樂本篇》說音樂“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從中可以看出樂是由心生的,重情感的,是人當時當地的所感所悟,把它表達出來,這是十分感染人的藝術形式。樂由心生,感染人,感動人,於是人們之間互相傳頌音樂,感悟人生哲理,這是音樂藝術的基本功用。音樂在中國古代既是政治手段,也是自由藝術形式。它作為統治手段是用來歌頌政績、維護社會穩定的。而作為自由的藝術形式,它就是為了達到主體直接的愉悅感的審美形式。音樂藝術出現的根本原因就是使社會中的人達到協同、穩定、平衡的社會關係與自然關係。因此“禮樂傳統”文化其實就說明了中國文化思想下藝術的功用和出現的原因,即情感的抒發。

同源論

音樂是中國最早發展成熟的藝術形式。藝術文化從音樂形式發展到舞蹈藝術,“舞”與“樂”本身是不可分的,但樂的傳唱比舞的技能更容易學習和流傳,因此“樂”的獨立發展較早。《詩大序》中有舞與樂關係的描寫:“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舞”是社會人情感的進一步抒發,更進一步是“詩歌”形式的出現和發展。中國的“詩歌”藝術是世界藝術文化中獨有的藝術形式,它的出現依附於中國傳統的禮樂文化,西方文化只有“詩”的藝術形式,中國在“詩”的藝術形式發展之前出現的是“詩歌”藝術,將詩以歌的形式詠唱出來,也許這與音樂在中國的較早成熟發展有關。“詩”的藝術形式是中國藝術的重要部分,孔子言“詩言志”,人的情感由樂來抒發,而人的遠大理想和崇高情感以“詩”的形式展現。唐宋之後“文”與“詩”分途,開始了文的發展。“畫”的出現要晚些,中西方對“藝術”內涵最早的定義都是技藝,而“畫”這種地位較低的技藝較晚才發展獨立出來。繪畫者最早只被人認為是匠人,但到了唐宋,中國繪畫的理論已經出現並有重要的發展,中國繪畫藝術在文化發展中顯得更加重要了。

從音樂藝術發展到繪畫藝術,這個過程是中華文化特有的,它們層層相加,因果相繼。由此可以看出音樂與美術的發展根源都來源於中國的禮樂傳統文化。中國的音樂與美術更講求情感因素在審美過程中的調動,重道德重情感的藝術原則使中國藝術在理論研究上處於劣勢,從中國審美範疇論可以看出這一點。中國審美範疇有中和、意境、風骨、氣韻、虛實等。它們之間的內涵與準則相互參雜,相互制約,“究其原因,在於它們都是共同德現實土壤和文化資源的產物” [2]很難將它們獨立開來進行理論研究,所以中國審美範疇論是較難研究或將其成系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