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幽默與高校外語課堂論文

才智咖 人氣:7.12K

一、元功能理論概述

模因幽默與高校外語課堂論文

元功能理論又叫純理功能,它不僅在系統功能語言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經驗豐富還作為理論的依據指導並佐證其他活躍在語言學領域的理論思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模態。元功能理論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了語言的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概念功能是語言對於客觀世界中事物發生與發展的真實反映;人際功能是指語言所具有的建立、維繫、發展人際關係的功能;語篇功能是語言通過描述內容構成語篇,再傳遞資訊的功能。這三個方面既是元功能理論的核心又成為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的對立,確切地說它們是功能語法的主要內容。因此,元功能理論作為一種成熟的理論模式己經被廣泛應用於各種語言問題的研究中。語言具有實用性,它是人類得以進化到今天的重要工具。人們一直在疑問語言只是用來描述、表達和交流的工具嗎?我本人更願意採取一種不同的功能體系,讓語言的功能研究朝向語言本身。這一目的正是為了解釋語言系統的本質特性。由此可見,韓禮德元功能的思想來源於他的語言觀—語言是有意義的社會符號系統。通過語言,我們反映了一個真實的客觀社會;通過語言,我們實現了在社會中與人的交往;通過語言,我們完成了自我的發展。於是我們又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即如何通過語言的功能來實現客觀真實的跨語言、跨文化的交流。語言作為社會符號系統中的一個媒介,面對這一使命,必須藉助多模態。由於多模態也屬於社會符號系統,因此,它也適用韓禮德的元功能理論。

二、多模態與模因幽默翻譯理論

(一)多模態

多模態理論是依據社會符號學和系統功能學等理論的科研成果,在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礎上逐步形成並發展起來的。根據多模態理論,不僅語言這一社會符號可以傳達意義、表達思想,其他非語言符號(如圖片、音樂等)也是意義表達的媒介。它們或獨立生成意義或與語言符號相結合豐富所要表達的思想。多模態突破了單純用語言表達意義的傳統,賦予符號系統更為豐富的表達媒介。Barthes認為,影象與文字的說明是相關聯的,因為影象本身的意義飄忽不定,所以必須藉助文字說明才能確定。儘管如此非語言符號的內部也是一個連貫的有機整體,因此,它們也適用韓禮德的元功能理論,即可以分別從概念功能、人際意義功能和語篇功能等三個層面分析非語言符號的語義關係。我們不僅可以在語言系統裡看到資訊的交流與呈現,還可以看到圖片、聲音、動作等非語言符號系統在資訊交流中發揮的作用,它們的加入使得話語意義的表達與理解更加全面、精準。多模態理論的意義在於它可以將語言和其他相關聯的意義資源結合起來。多模態讓語言文化內部成員的'交流變得更加生動,同時它也方便了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資訊交流。對於多模態話語的分析既可以推動我們對語言學的研究,同時也可以加深對符號學的認識。

(二)模因幽默翻譯理論

在元功能理論與多模態理論的豐滿下,翻譯不再只停留於原文內容的再現。民族意識的復甦更是讓原文負荷了無數的文化符號,有的文化符號又被裝點了幽默的色彩。在翻譯時,譯者既要忠實表達原語言和文化的資訊,又要考慮目標語群體的審美情趣、期待視野和接受能力。因此,文化符號翻譯的標準應是資訊相符、功能一致。然而,翻譯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語言、文化的差異,因此,很難在語言、文化資訊和功能特徵上同時對等。翻譯中必然涉及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和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又必然會引出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處理源語文字中特有的語言形式、習慣和文化傳統,即文化符號。翻譯並不是一個純語言的行為,它深深根植於語言所處的文化之中。翻譯等值就是原出語與目標語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費米爾指出,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轉換,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行為,即翻譯是“跨文化的行為”。這種行為既適用於文化相近的語言,也適用於文化並不相近的語言。

在語言模因幽默翻譯的探索過程中,筆者就依託了上述理論核心提出了通過互換和混用漢、中國學科全面英語碼來實現從語言的模因到文化的複製。因為依據功能翻譯理論,對於翻譯中文化符號的處理無論是歸化翻譯法還是異化翻譯法都存在它們各自的侷限。而語言模因幽默中的文化符號在翻譯中又是無法隱匿、無法迴避的。在原文中模因的文化符號就是語言表達的幽默所在。由於文化的差異,原文的文化基因無法在譯文中找到匹配,進而影響了幽默效果的傳播。語言模因幽默是指在同一文化環境內,通過複製、傳播某種事物而產生幽默效果的模因現象。對於這一模因現象的翻譯可以同樣藉助元功能理論和多模態理論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對於原文的模因幽默加以複製、傳播,即在譯文中形成漢、英語碼的互換和混用。

三、傳統高校外語課堂

傳統高校外語課堂基本上以教師一言堂為主要特色,主要原因在於師生之間交流時所用語言的南轅北轍。教師極力為學生營造英語語言環境,而學生又會在母語的負干擾下對教師所言充耳不聞,結果造成課堂資源的重大浪費。相比之下,個別英語教師的漢語教學似乎很討巧: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又滿足了學生們對於母語聽覺的依賴。兩種語言形式的教學各有利弊。傳統英語課堂教學的弊端在於它的“非此即彼”—教師或者將英文教學貫穿始終或者採取全中文的教學,結果導致接受英文教學的學生一路破荊斬棘最終留下個別單詞記憶作為一堂課沒有辛苦白學的獎賞。對於那些接受全中文教學的學生而言,實在是不好定義所學課程的名稱,究竟是翻譯課還是中文課,那就只能根據學生的課堂“消化”來定奪了。

四、新高校外語課堂教學

根據CBI ( 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外語課程設定的最新理念,外語課堂的教學不能只是單純的語音、語義和語法的教學。形式服從內容、語言輔佐文化是高校外語課堂教學全面改革的重點。新高校外語課堂教學為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教學要求。首先,任何漢語形式的外語教學都是在違背新教學理念的初衷。如果試圖通過漢語對外語的語言文化進行解釋,那麼不如直接閱讀中文文獻去了解外語所處的歷史與文化。其次,全外語授課必須保證學生對於外語文化資訊的深入瞭解。如果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只限於教師單方面的口語練習或者是教師對於文化現象的中文釋譯,那麼外語文化的真正內容永遠觸不可及。在理論的初探過程中,我們發現對於文化資訊不做處理是理解掌握文化的最好處理方法。這就像是對文物的保護一樣,保留文物的原有面貌就是對文物的最好保護。那麼如何做到對源文化的保留與保護呢?隨著多模態理論的深入發展,多符號的話語形式己不再是新鮮事物,單模態的語篇也越來越鮮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幾乎一刻都離不開多模態語篇的視覺衝擊。語篇的表達媒介既可以是單一的符號系統,也可以是多種模態的結合。它對於外語教學的啟示就是目標語言不再是理解原出語言的唯一語言形式。兩種語碼混用是語言模因幽默翻譯理論的核心。該理論在外語課堂教學的具體應用體現在母語與外語兩種語碼的混合。實踐證明,這種語碼混用的新教學形式有利於源文化的保留及對源文化的理解。具體的教學實踐是讓教師根據所教授的內容、教學的目標選擇多種符號配合源語言的教學環境,指導學生身臨語言其境,並透過多種感官的刺激去體驗真實的原出語言環境。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源語言,更有助於他們掌握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