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網路道德教育目標論文

才智咖 人氣:2.41W

關鍵詞:

高校網路道德教育目標論文

虛擬;社會道德規範;他律;自律

摘要: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嚴重衝擊了現實社會的道德規範,使高校德育面臨嚴峻的挑戰。本文從現實道德與網路道德的關係出發,論述了高校網路道德教育的目標一“從心所欲不透矩”。

21世紀是網路資訊時代,從經濟到政治、從軍事到科學、從教育到社會的一切領域都被資訊技術所覆蓋。網際網路不僅僅是一個計算機網路,還是一個龐大的、實用的、可享用的公共資訊源,也是一個面向芸芸眾生的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延伸。與現實生活所不同的是,這是一個廣漠無邊的虛擬的社會。

網路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場社會物質生活方式與日常交往方式的變更,……更為根本的是人們的價值座標系存在意義標尺的轉變”。在計算機和網際網路帶給我們的虛擬空間裡,人們一方面可以隨心所欲地得到自己想得到的知識和資訊,同時可以在網際網路上向未曾謀面的人傳遞、散發自己想推廣的資訊,宣洩自己的情緒。選擇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操作者手中,而這些獲得和擁有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不過是敲幾下鍵盤,點幾下滑鼠而已。在網路構建的虛擬空間裡,操作者堪稱“從心所欲”。

相對於現實社會,這個開放自由的虛擬社會具有以下特點:首先,網路社會的載體具有開放性、無序性特點。它改變了現實社會的時空結構,人們可以自由地進人各種網路社群,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資訊,挑選自己喜歡的交往物件,發表自己的各種看法。當然,這種開放也同時帶來了“放棄穩定”、“失去真實”、“資訊不對稱傳播”、“追新求異”的風險。其次,網路社會是虛擬的,其主體具有匿名性。人們在網路社會中的活動形式與現實社會有極大的不同。網路時代的介面機器,使資訊傳播與交流按“人一機器一人”的模式進行,而不同於現實社會中“人一人”面對面的直接交流。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在資訊傳播交流網上不過是一個符號,彼此的真實姓名與身份被隱匿了。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言行可能處於“無道德”狀態。這種“匿名性”容易導致行為主體的責任心退化和社會監督機制的弱化。第三,網路文化具有自主性,其內容具有共享性。網際網路上的任何資訊都是共享的,其資訊可以自由傳播,而且傳播面廣,速度快。建立在行為主體自願、自主和自由遊戲規則之上的網路世界,在使個人獲得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時,也製造了大量的倫理道德問題,如情感焦慮、黃毒氾濫、病毒猖撅、窺探隱私、惡意攻擊、網路詐騙、侵犯智慧財產權等等。網際網路的發展,給現實社會的道德意識、道德規範和道德行為帶來了嚴重的衝擊和挑戰。人們道德意識的淡化、現實道德規範約束力的下降、道德行為的失範,這些問題僅僅依靠網路技術的完善來解決是不可能的。因為“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災難,全取決於人自己,而不是取決於工具”(2)。資訊社會的開放性、無序性、匿名性和自主性凸顯了對公民自我管理、自我負責的治理要求。

網際網路是人們為了滿足各自的需要而自發自願連線建立起來的。在網路空間中,人們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管理自己,並根據自己的需要獨立地選擇網路服務的專案和內容,決定釋出和接受何種資訊,這種個體自主性的體現是任何傳統通訊方式所無法比擬的。而網路道德規範的確立與發展,也是人們為了維持正常的遊戲秩序而自發訂立、自覺遵守的。我國網際網路發展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並且已出現大量的道德失範現象,應高度重視網路道德的宜傳與推廣,從而促使人們樹立網路道德責任意識。

目前我們面臨的形勢是一種被網民普遍認可的、具有廣泛約束力的網路道德尚未形成,而傳統的道德又面臨著危機與挑戰。在這種道德無序狀態下,人們甚至不能明確判斷哪些行為是道德的,哪些行為是不道德的。由於對自己的行為缺乏判斷的標準,很多人做出了一些在現實世界中難以做出的粗暴、無禮行為,甚至進行盜竊、人侵等犯罪行為,而這些行為也不過是敲敲鍵盤,點點滑鼠而已。高校是網路普及程度最高的地方,享有“第四媒體”之稱的網路對高校學生的影響力及覆蓋面遠遠超過了書籍、報紙、廣播、電視等其它傳統媒介。在大學生獲取資訊的各種途徑中,網路高居榜首。網路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力量進人大學生的生活,並影響著他們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這對高校德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充分利用網路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以及如何對學生進行網路道德教育,成為擺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嚴峻課題。我們不能聽任大學生在網路空間的道德無序狀態下進人網路世界,也不能消極等待網路道德自發地形成後才開始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在基本的網路道德規範形成以前,我們可以提出一些基本的“道德底線”,並通過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宣傳,將其轉化為人們的內在信念和行為習慣,以此來引導大學生的資訊行為。 任何一個社會都需要規範,社會的變革遵循著從失落到規範,從無序到有序,從失衡到平衡的發展軌跡。在網際網路這樣的虛擬世界中也同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國自1994年2月18日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資訊系統安全系統保護條例》以來,在1996年、1997年、1999年、200()年先後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資訊網路國際網路管理暫行規定》、《中國公眾多媒體通訊管理辦法》、《國際網際網路安全保護管理辦法》和《網際網路資訊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條款。這些法規條例對依法治網、淨化網路文化環境起到了不容忽視的積極作用。但是,立法不等於網路環境淨化的全部,法治與德治並重,才能有效地治理網路環境。在網路空間這樣的虛擬社群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生長髮育的過程中,網路道德的建設尤為重要。它是規範網路、營造健康和諧的網路文化環境的關鍵環節之一。國外的一些計算機網路組織已經為其使用者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規則,這些規則涉及網路行為的方方面面,如電子郵件使用的語言格式、通訊網路協議、匿名郵件傳輸協議等等。美國計算機協會是一個全國性的組織,它希望其成員支援下列一般的倫理道德和職業行為規範:(1)為社會和人類做出貢獻;(2)避免傷害他人;(3)要誠實可靠;(4)要公正並且不採取歧視性行為;(5)尊重包括版權和專利在內的財產權;(6)尊重智慧財產權;(7)尊重他人的隱私;(8)保守祕密。這對於我們規範大學生的網路行為,並對其進行網路道德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網路本身是現實社會的一部分,是現實社會生活的反映,因而網路道德與現實社會的道德具有一致性。就大學生對網路的接受而言,雖然網路已滲透到大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大學生的道德素質正產生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理念等在很大程度上仍取決於現實生活,他們對網上資訊的甄別仍取決於平時所接受的.教育和積累的經驗。就網路道德的特性而言,雖然網路道德是由於虛擬空間的出現而產生的新的要求,它與根植於物理空間的現實道德有所不同,但不能因其存在的差距而認為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全不同於現實社會的道德體系。現實社會中的道德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它的執行機制反映了人們社會活動的一般規律,並且對規範人們的行為和保障社會的有序執行是行之有效的。有的大學生置身於網路空間中,認為找到了可以自由翱翔的天空,可以擺脫現實社會的種種約束,不必履行現實社會的道德規範。實際上,網路行為也是社會實踐的一部分,人們的網路行為和其它社會行為應該是統一的。美國計算機協會為其成員所制定的倫理道德和職業行為規範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網路生活作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其道德規範源於現實社會道德規範。網路道德的建立和發展,是立足於現實社會的道德基礎上,運用既有道德的一般原則培養起來,並在網路活動中形成現實合理的網路道德規範,形成統一的網路社會的道德體系。因此,大學生網路道德教育不僅與其現實社會道德教育是一致的,而且,現實社會道德教育還應該成為網路道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當前大學生對網路的認識,普遍偏重於技術的掌握和運用,他們為網上所傳遞的豐富多彩的資訊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充分地享受網路所帶來的各種便利,但對於網路對自身素質發展的影響、網路道德失範等問題缺乏思考。事實上,在網路技術推廣運用過程中,諸如網路的本質是什麼?網路給人類社會究竟帶來了什麼?如何正確利用網路、正確看待網路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弊端?這不僅是大學生應當思考的問題,更是高校德育應當高度關注的問題。因此,在高校網路道德教育中,我們一方面要宜傳推廣網路技術的合理利用,指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體系、健全道德法制觀念,幫助其加強個性鍛鍊、完善人格修養,進而從主觀上淨化大學生在網路中的行為,提高其在網路社會中的政治覺悟,樹立在網路社會中的是非觀,增強他們在網路社會中的責任感。另一方面要在加強現實社會道德教育的前提下,加強網路道德的宣傳力度,在大學生中明確現實社會道德規範在網路社會中的價值和意義,並用現實社會道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發展和弘揚既有的道德優勢,從而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網路道德踐行能力。

網路道德作為網路世界的道德規範,一方面能夠對人們的資訊行為提供判斷的標準,另一方面又可以對人們的資訊行為加以制約和約束。與現實社會不同的是,這種制約和約束,主要依靠主體的“自律”,即自己約束和控制自己。當然,網路道德的“他律”作用還是存在的,只不過由於虛擬世界的特殊性,這種作用較難得以發揮。由於網路道德環境缺乏他人的干預、過問、管理和控制,這就要求人們有較高的自律性。如果說傳統社會的道德主要是一種依賴性、他律性道德,那麼網路道德則是一種自主自律的新型道德。

網路道德的建立對規範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廣大網民的網路行為會起到積極作用。但網路道德操作性比較差,因而教育大學生自覺強化自律精神和責任意識,自覺遵守網路道德,履行一個公民應盡的社會責任,成為高校網路道德教育的關鍵出發點和歸宿點。網路道德最終通過個人的自律才能真正落到實處。“一個不能克服自身相互鬥爭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拒生活的猛烈衝擊,怎能安靜地從事活動呢?”沒有道德的自律,一切網路道德規範都不能成為實存的道德行為和道德風尚,而只能成為無意義的虛設之物。所有的網路規範要實現其價值,成為實際的道德風尚,只有通過主體自願地認同道德規範並加以踐行,從而將外在的網路道德要求內化為自覺的行動。唯其如此,才能約束網路行為的“為所欲為”,使之成為“從心所欲”而又“不逾矩”的行為。就網路道德的內化而言,慎獨是遵守網路道德規範的重要途徑。慎獨是指人們在沒有社會和他人監督的情況下,仍能保持清醒的自我約束,堅持符合社會規範的道德信念,自覺地按正確的倫理準則行事,其基石是人的良知。慎獨是一種道德境界,是自律的前提和保障,努力提高自身的自律能力,從而達到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境界,這是高校網路道德教育的目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