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高校網路道德教育的對策研究

才智咖 人氣:1.62W

    論文關健詞:網路 結構性變動 學會選擇

試論高校網路道德教育的對策研究

    論文摘要:在現代中,網路被視為繼報刊、廣播、之後的第四種媒體,其迅猛發展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嶄新的網路社會。然而,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網路在為人類道德進步提供機遇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負面、消極的影響,甚至會導致嚴重的網路道德失範現象和網路犯罪行為。因此,重視青少年網路道德研究,積極探尋教育對策,最大限度地減少網路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負面影響,已成為研究當今處於社會轉型期德育創新的重要方面。

    據CNNIC的最新,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國的上網計算機總數已達3089萬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8.3%;上網使用者總人數為7950萬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4.5%,上網使用者總數增長非常之快。結果還顯示,網民中18-24歲的年輕人所佔比例最高,達到34.1%,其次是18歲以下的網民(18.8%).和25-30歲的網民(17.2%),30歲以上的網民隨著年齡的增加所佔比例相應減少:31-35歲的網民佔到12.1 % , 36-40歲的佔到7.6%,41-50歲的為6.4% ,50歲以上佔3.8%0 35歲以下的網民佔總數的82.2%,而35歲以上的網民僅佔17.8%,網民在結構上仍然呈現低齡化。在紛繁複雜、良芳並存的網路世界中,辨別能力不強、認識水平不高的大學生毫無疑問地成為網民的主體(佔34.1%)。他們在好奇心和求知慾的驅動下,往往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產生價值迷惘、自我迷失、責任缺失、人格異化、個性消失等道德失範現象,甚至會產生嚴重的犯罪行為。因此,加強對網路道德間題的研究,積極探尋教育對策,最大限度地減少網路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讓大學生健康協調地發展,已經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巫需解決的當務之急。

    所謂網路道德,就是網路社會中的社會公德,是在虛擬的網路社會中、專門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特殊利益關係的道德價值觀念和行為規範。所謂網路道德教育,可從狹義和廣義兩方面來理解:狹義是指教育工作者對青少年進行網路道德的相關教育;廣義是指在網路社會中,教育工作者有針對性地採用特定的手段和方法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教育。後者包含前者,外延更廣,更有普遍意義,因此,本文所述及的網路道德教育是指網路社會中的道德教育問題。

    當然,由於道德具有歷史性的特點,並且網路社會與現實社會又不對立,是從現實生活中分化出來的,所以網路道德既不能與傳統道德徹底決裂,它應當包含著對傳統道德的優秀合理部分的充分褒揚、肯定和繼承,又要直面和順應社會變遷中對道德觀念的不斷“吐故納新”的現實。這就涉及到道德的“結構性變動”問題,即有條件地吐故納新和連續性地揚棄、滲透和整合。

    與傳統道德相比,網路道德有以下特點:第一,道德主體的`低齡化。傳統道德的主體涉及各個年齡段,而網路道德的主體主要是大學生。這些伴隨著數字化成長起來的一代大學生被稱作“網路世代”( Net Generation,簡稱N世代)。他們在生活方式、思維習慣、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面都與上一代人有很大不同。當他們面臨紛繁複雜、良芬並存的網路世界時,在好奇心和求知慾的驅使下,往往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產生種種失範現象,甚至會出現更嚴重的犯罪行為。第二,道德選擇方式的自律性。傳統社會交往面相對狹窄,在一定意義上是一個“熟人社會”。依靠熟人的監督,懾於道德他律手段(社會輿論、利益機制、制裁)的種種外力,傳統道德得到相對較好的維護。在這個“熟人社會”裡,人們的道德意識較為強烈,道德行為也相對嚴謹。然而,人們一旦進人互不相識的網路社會,那條由熟人的目光、輿論和情築成的防線便很容易崩潰。因此,現代社會尤其是網路社會的走向,要求個人逐步由他律型向自律型道德選擇方式過渡。第三,道德規範的多元化。在現實社會中,雖然道德因生產關係的多層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每一個特定社會卻只能有一種道德居於主導地位。因此,現實社會的道德是單一的、一元的,而網路社會中沒有什麼既定的道德原則,這使得人們的價值觀念趨於個性化和多元化,以至於社會生活中呈現出雙重或多元價值標準並存的局面,讓人很難作出準確的透視和價值判斷。

    加強網路道德教育,是給大學生思想加上的一道防火牆。學校德育應充分發揮教育的“濡化”和“涵化”的作用,把網路道德教育看成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看成是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增強網路道德意識,開設相關課程

    首先,我們應讓學生認識到,儘管植根於空間的傳統道德與植根於數字空間的網路道德有所不同,但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同物理空間一樣,網路技術的“可行”並不直接等同於網路道德的“應該”,即有沒有能力做是一回事,應不應該、可不可以是另一回事。在能力上人能夠做得到的行為,在道德上有善惡之分、在法律上有合法與違法之別。網路技術本身是中性的,它不是也不可能是邪惡的力量。其負作用在於人對科學技術的濫用和誤用,在於社會價值觀念的缺失和偏頗。

    為了適應網路社會的發展,要加快研究速度,並積極借鑑國外已有研究成果和課程建設的合理經驗,爭取在不久的將來在大學生中開設網路德育課。當前,學校要積極進行網風、網德、網紀與愛國主義教育,充分發揮網路優勢,深人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隨時掌握學生的發展;對於網上的“灰色”討論,要及時加以正面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