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第一恆磨牙窩溝封閉的效果分析牙科論文

才智咖 人氣:9.83K

【摘要】目的觀察兒童第一恆磨牙窩溝封閉的效果。方法對我院90例兒童應用封閉的方法預防兒童恆磨牙的齲壞。結果經過治療,封閉劑保留率6個月為98.9%、第12個月為97.8%、第18個月為95.6%、第24個月為94.4%。齲齒率6個月為0.0%、第12個月為0.0%、第18個月為1.1%、第24個月為3.3%。結論窩溝封閉是一種無痛、無創傷的方法,家長和兒童易於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兒童;第一恆磨牙;窩溝封閉
  齲病是人類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窩溝齲是齲病發展的重要階段。兒童第一恆磨牙萌生較早,牙面窩溝是牙齒表面易患齲的部位,由於解剖特點即殆面窩溝較深,齲病發病率較高。因此,有效地儲存第一、二恆磨牙避免齲病的發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尤其是第一恆磨牙齲的預防[1]。窩溝封閉是預防窩溝齲最有效的方法,我院自2006年6月~2009年6月開始應用封閉的方法預防兒童恆磨牙的齲壞,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90例均為我院牙科門診進行口腔檢查的已萌出第一恆磨牙的6~10歲兒童,所有兒童均具備以下條件:第一恆磨牙未患齲,無充填物,牙面窩溝較深,牙體完全萌出,表面無牙齦覆蓋,特別是可以插入或卡住探針,無其它非齲性牙體病的。
  1.2方法偉瓦登特光固化機,偉瓦登特含氟光固化窩溝封閉劑。首先錐形小毛刷蘸適量清潔劑清潔牙合面窩溝及去除牙菌斑,並用探針去除窩溝食物殘渣,徹底沖洗乾淨。
  然後用壓縮空氣隔溼吹乾牙面約15 s,乾燥後牙面呈白色霧狀外觀。用37%磷酸凝膠塗布窩溝至牙尖斜面2/3處,酸蝕1 min。酸蝕後用棉球擦乾淨酸蝕劑,並用清水沖洗酸蝕劑至少15 s。然後再次進行口腔隔溼,用無油空氣吹乾窩洞,可見經酸蝕過的牙合面呈白堊色。塗封閉劑時用探針將封閉劑從一側慢慢引入窩溝底部以免形成泡,在不影響咬合的情況下儘可能塗布厚一點,用可見光固化機固化30 s,照射距離約為1nm,最後檢查封閉完全,調整咬牙合,觀察其固化程度,與牙面的粘附情況,有無漏塗的窩溝以及咬牙合是否過高等,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處理。1 h內不要進食。
  1.3療效評定標準封閉術後6、12、18、24個月,對患者進行檢查,封閉劑的存留情況分為3級:完整保留,部分脫落和全部脫落,患齲狀況按照《第二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的`齲病調查標準[2]。
  2結果
  經過治療,封閉劑保留率6個月為98.9%、第12個月為97.8%、第18個月為95.6%、第24個月為94.4%,見表1。齲齒率6個月為0.0%、第12個月為0.0%、第18個月為1.1%、第24個月為3.3%。

兒童第一恆磨牙窩溝封閉的效果分析牙科論文

3討論
  齲齒的發生發展和口腔環境(如細菌、食物)及易感的牙面存在關係且與年齡的關係密切,在各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活躍性。兒童因喜食黏性強、含糖高的軟食,易發酵產酸兒童自潔作用差等影響因素,故兒童患齲率高、發病早[3第一恆磨牙是口腔中萌出最早的恆牙之一,功能時間最長對整個牙頜系統影響最大,它易患齲,且齲壞易被忽視。
  窩溝封閉是用一種高分子材料塗布在新生磨牙表面在牙合面、頰面或舌面的點隙裂溝塗布一層保護層,將窩溝封閉起來,阻止細菌、食物殘渣及其酸性物等致齲因子進入窩溝,是預防齲齒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可長期有效地預防窩溝齲。目前許多已開發國家已經推廣,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4]。含氟封閉劑有屏障和持續釋放氟促進再礦化的雙重作用。窩溝封閉劑的防齲效果與其保留率密切相關,封閉劑的保留率越高則防齲能力越強。操作時兒童年齡小、認知能力低而配合度不夠,且唾液分泌量較多,所以會造成所需人力、時間較多,且會隨時間推移而陸續脫落的現象。因此,應保證牙面的清潔、酸蝕後必須沖洗乾淨,避免酸與釉質的沉澱物堵塞脫鈣後的微孔、注意隔溼、塗布時用探針充分搗勻以免產生氣泡,操作熟練並定期複查補填,以降低繼發齲的發生率。同時,積極開展窩溝封閉的口腔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綜上所述,我國是一個齲患率較高的國家,窩溝封閉是一種無痛、無創傷的方法,家長和兒童易於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洪偉,邊立新,鄭喜春.光固化窩溝封閉劑對六齡齒初期齲的治療[J].中國婦幼保健,2002,17(8):512.
  [2]全國牙病防治指導組.第二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8-19..
  [3]石四箴,主編.兒童口腔病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71.
  [4]Kwon HB,Park and microleakage evaluation of 3 flowable composites as sealants without using bonding agents[J]atr Dent,2006,28(1):4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