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策略論文

才智咖 人氣:1.83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寫起論文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網際網路+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策略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網際網路+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策略論文

摘要:針對當前資訊時代國中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網際網路+”背景下國中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策略是:利用“網際網路+”豐富資源,增強教師融合資訊的能力;藉助大資料精準分析,提高教師服務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水平;發揮“網際網路+”智慧機制,促進教師專業自覺精進。

鍵詞:“網際網路+”;國中語文;教師教學能力;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快速的迭代更新,人們對網際網路的認識也在不斷髮生變化。“網際網路+傳統行業”,不是簡單的1+1=2,而是利用先進的資訊技術與豐富的網際網路資源有機結合,促使網際網路與傳統行業無痕的耦合,建立一種新的資訊生態。這種新生態必將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同時對教育教學也產生了巨大的衝擊和影響。

一、“網際網路+”背景下,當前國中語文教學

中教師教學能力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影響教師教學能力發展有諸多因素:教師的個人天賦、教學理念、學習力、執行力和教學環境等。當前,在“網際網路+”背景下,國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能力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具體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融合資訊能力欠缺

網際網路走進教育教學,無論是資訊獲取的渠道數量和資訊傳輸的方式,還是學生學習的環境和過程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些教師在面對浩如煙海的教學資源時,教師的教學行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套課件行天下。使用網路上同一套課件和課程資源,運用“搜尋”“複製”“貼上”“播放”等幾種固定的按鍵,以不變的課程資源來應對不同時期個性化的學生,簡單地完成課堂教學。究其原因是,教師缺乏創新思想,並且“拿來主義”思想非常嚴重,只是把自己充當了知識搬運工、電影放映員等角色。在備課環節中,教師面對不同版本的教材以及不同的學生,並沒有對課程標準進行深入研究,也沒有對教材深刻理解,更沒有依據學科特點和學情去裁剪取捨資源。二是課堂知識密度過大。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裡,教師不捨也不肯放過任何自己認為有用的資訊,造成了課堂知識點龐雜,忽視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究其原因是,教師教學理念滯後,“貪多求全”思想作祟,不作取捨,最終“貪多嚼不爛”,教學效果不佳。總之,在教學中,長期“拿來主義”和“貪多求全”思想的盛行,不僅直接導致課堂的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消失殆盡,教學效率低下,而且也造成了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遠遠落後於時代的發展。

(二)教師個性化的服務水平不高

網際網路走進教育的時代,不僅是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的時代,更是極大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時代。目前一些教師教育教學理念及相關知識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不但個性化的服務水平不高,而且不會利用大資料精準地制定教學策略,同時也缺乏與時俱進的個性化服務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使用一套教學設計、一類課程資源、一個固定的教學流程完成設計好的教學;課堂中設計的問題,只有一種最優化的答案;課後設計一份作業,一個標準,統一時間完成。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刀切到頭,每個學生得不到針對性的個性化點撥指導,難以達到全面發展。

(三)教師的專業成長自覺不足

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教師個體理念不斷更新,知識結構不斷完善的過程。然而,當前相當一部分教師無法很好地應對“網際網路+”背景下的機遇與挑戰,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教師的角色轉換意識遲緩。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迅速滲透,教學工具、學習用具等都發生了演變,特別是師生的二元主客體關係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多媒體裝置、網際網路教學資源等形成了一個新的“第三方”,使得傳統的師生關係變得深化、豐富,甚至得以重構。以“空中課堂”為例,對教師而言,學生是受教育的物件,“空中課堂”中所使用的音訊、視訊、課件等都是教學工具;對學生而言,除了教師,音訊、視訊、課件等都具有傳授知識的功能,故可將其作為“教育主體”;從“空中課堂”的角度出發,教師製作、修改和使用音訊、視訊、課件等時,在業務方面和技術方面都會得到很大的提升和進步,因此,可以將教師和學生都視為“教育客體”。但是,目前教師在師生的關係定位上仍然停留在傳統的二元化關係,即“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師的角色是教,學生的角色是學。二是反思意識淡薄。當今在網際網路背景下,面對豐富的資訊源,教師為了順利完成課堂教學,將從網際網路下載的資源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把“上課”當成教學的終極目標。用過的課件和資源因“課”終而止,教師很少主動地與同行交流和碰撞,教師的自我成長意識淡薄,這樣不僅不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效提升,而且教師專業發展也受到了嚴重阻礙。

二、“網際網路+”背景下,國中語文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策略

針對當前國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充分發揮網際網路的優勢和作用,有效地提升國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能力。

(一)利用“網際網路+”豐富資源,增強教師融合資訊的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重視現代教育技術在語文課程中的運用。”[1]在語文教學中,增強教師融合資訊的能力勢在必行。首先,教師要依據學科特點和教材內容在國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合豐富的資源。教師要依據課程標準,深刻理解教材,科學地設定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中,運用問題導讀、創設情境等方法,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教學資源突破地域的限制,實現互通共享,指導學生利用“網際網路+”搜尋和補充所需要的課程資源,真正實現了“網際網路+”與國中語文課程的深度融合,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中,從而構建高效的課堂。例如,學習統編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6課《短文兩篇》(《愛蓮說》和《陋室銘》)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1]。在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欣賞課文文字之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在網際網路上搜集作者在同時代所作的文章,這樣可以充分理解周敦頤和劉禹錫兩位作者的思想體系。同時,還可以引導每個學生都圍繞“假如我處在那個時代”進行專題討論,此時學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搜尋大量相關資料,從周敦頤到宋朝理學思想發展,瞭解到“程門立雪”這一典故;從劉禹錫的傲骨嶙峋,引申到他的政治處境等,然後學生們紛紛用PPT等方式展示,這樣運用網際網路資源的豐富性和生動性,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古代文字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過古代人的思想與自己當下生活的時代進行比較,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操和時代特色。其次,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具體的學情,篩選有價值的課程資源,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的學情,科學地蒐集篩選有效的課程資源,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例如,《<孟子>二章》在傳統的人教版中是作為議論文放在九年級的先秦諸子散文單元,教學重點一般是學習論點的提出、論證方法、論證思路等。統編教材移至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21課,此時,學生還沒系統學習議論文的相關知識,因此,不建議採用一般議論文的方法處理文字。學生能夠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和觀點,大致釐清行文思路,感受文章富有氣勢的特點就可以了[2]。據此,學生學習時,第一步:查詢資料,知人論世。瞭解孟子其人及所處的時代;第二步,反覆誦讀,疏通文意。運用網際網路的示範朗讀,體會把握人物的語氣和心理,同時感受文章的氣勢;第三步,討論交流,開闊視野。圍繞“大丈夫”的標準蒐集篩選課程資源,認識孟子所說的”大丈夫”,並能夠舉出現實和歷史人物,進一步熟悉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另外,教師也可依據個人特點來融合資訊。每個教師的自身特點不同,依據個人的特點和優勢進行課程資源篩選,這樣可以形成獨特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風格。

(二)藉助大資料精準分析,提高教師個性化發展的服務水平

學生是一個個獨立鮮活的個體,教育的本質是要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追求生命的獨特價值,教師要藉助大資料對每個學生進行精準分析,幫助每個學生找到自己知識的薄弱點和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點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讓其得到長足的發展。在教學實踐中,首先要做好課前學情診測。教師在課前擬定學前診測題時,可以利用大資料對學生知識起點進行科學研判,這樣才能有效實施教學。其次做好課中隨堂檢測。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具體的知識點,設計相對應的習題進行隨堂檢測。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解答並提交,大資料會顯示出成績公告或正誤標識,同時形成個性化的分析報告,明確地鎖定每個學生的知識薄弱點,授課教師可根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地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方向。最後,課後根據學生的薄弱知識點形成個性化的作業。

大資料為學優生、學困生分別推送難易不同的與錯題涵蓋知識點相類似的習題,學生通過對推送習題的練習,達到強化鞏固薄弱知識點的目的。通過大資料的精準分析與精確應用,不僅學生做到當堂的知識點能夠消化吸收,同時,教師的個性化服務能力和水平也有質的提升。例如,學習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0課《小石潭記》時,教師針對課前診測環節進行大資料精準分析,瞭解具體的學情,在課堂教學實施中,將教學預案調整為三個版塊的內容:一是利用網際網路蒐集優美的音樂和朗讀音訊,營造誦讀的氛圍,然後引導學生反覆誦讀,重點揣摩情感豐富的詞句;二是利用網際網路相關視訊,引導學生揣摩名句巧妙的表達,如“皆若空遊無所依”一句兼寫游魚和潭水,學生要認真品味,感受其語言的魅力;三是利用網際網路有關的文字資料,引導學生探究作者的心路歷程,進一步理解情感變化和景物之間的關係。這樣的分層設計教學可以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化的需求,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提高。

(三)發揮“網際網路+”智慧機制,促進教師專業自覺精進

教師專業素養的高低是決定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決定性因素。網際網路搭建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平臺,並注入了教師自我成長原動力。首先,教師要快速轉換角色,由知識的壟斷者和權威擁有者轉換為引導者、對話者,師生的關係變為平等的互幫互助的“同學”關係,彼此之間的交流和學習會更加頻繁和密切。“網際網路+教育”,拓寬了師生互動的範圍,教師可以通過微信、QQ、網路教育部分網站、E-mail等途徑,實現多層面、開放的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增大互動的頻率,增強互動的效果。另外,互動主體之間還可跨越時空限制,通過靈活自由的思維碰撞,真正做到了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互動效果。其次,在“網際網路+”背景下,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網際網路基本知識,如熟練地掌握上傳、下載、離線操作、線上辦公、整合、批改等操作,熟悉地運用PPT、Word、Excel、會聲會影等辦公軟體,熟練地使用QQ、微信、釘釘、Email、智慧教育平臺等交流和溝通軟體,能夠運用大資料等技術進行資料分析和應用;再次,在“網際網路+”背景下,教師的常態工作逐步走向顯性,如教學設計、課堂實錄、作業設計、試題命制、論文撰寫、課題研究、教研活動等將公開透明,同時教育評估要更加公平公正,資料活躍度就是教師的成長速度,這樣能更加激勵教師成長的積極性;最後,在“網際網路+”背景下,教師需要轉變反思模式。美國學者波斯納(e))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規律:“經驗+反思=成長”[3]。教師應從封閉的教學反思方式中轉變出來,有效運用網際網路技術與外界交流合作,以聯通互動、創新開放的思考形態迎接變革[4]。同時,網際網路搭建了教師互相交流和碰撞的平臺,教師可將常態課上傳至資訊平臺變成研討課、公開課,在同行的交流和研討中不斷完善和修正,這樣教師可在個人空間中完成專業成長。綜上所述,利用“網際網路+教育”豐富的資源和強大的功能,能進一步服務學生個性化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精進,達到課堂的高效,進而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

三、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1.33.

[2]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八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313-320.

[3]潘海燕,何晶.教育反思與案例及論文編寫指導[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1.5.

[4]程姍姍,孔凡哲.“人工智慧+教育”背景下的教師角色重塑[J].人民教育,2020,(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