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劑量維生素C對外周血細胞活性的影響

才智咖 人氣:1.36W

                     作者:薛美蘭 張秀珍 馬愛國 姜秀波 張金玉 

大劑量維生素C對外周血細胞活性的影響

【摘要】  目的 觀察大劑量維生素C(VC)對外周血淋巴細胞增殖活性、抗DNA氧化損傷能力以及紅血球膜流動性的影響。方法 將48只Wistar大鼠隨機分為對照組、A、B、C共4組,分別給予含VC為0、2 000、5 000、10 000 mg/kg的飼料,實驗期為8周。實驗結束後無痛處死動物並取血,測定血漿V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紅血球膜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活性、紅血球膜流動性、淋巴細胞增殖活性,單細胞凝膠電泳計數彗星細胞測量DNA氧化損傷水平。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A組血漿SOD活性明顯增高(F=2.987,q=4.24,P<0.05),血漿MDA含量明顯降低(F=4.176,q=4.23,P<0.05),紅血球膜流動性和外周血淋巴細胞增殖活性均明顯增高(F=2.278~2.763,q=3.67-3.84,P<0.05);C組的血漿VC含量明顯升高(F=3.235,q=4.63,P<0.01),SOD和紅血球膜GSH?Px活性明顯降低(F=2.987、3.478,q=3.68~4.13,P均<0.05),MDA含量明顯增高(q=4.08,P<0.05)。10 μmol/L H2O2誘發DNA損傷B組和C組較對照組均加重(F=4.137,q=3.94、4.25,P<0.05)。結論 較高劑量VC(2 000 mg/kg)可明顯增高大鼠機體的抗氧化損傷水平,改善紅血球膜流動性,提高淋巴細胞的增殖活性;當VC劑量超過5 000 mg/kg時,反而會加重淋巴細胞的DNA氧化損傷。 
【關鍵詞】  抗壞血酸;超氧化物歧化酶;膜流動性;淋巴細胞活化;DNA損傷

維生素C(VC)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具有抗氧化活性。一般認為VC是水溶性的,不能在體內蓄積,攝入較高劑量不會對機體產生危害。已知超大劑量服用VC會產生副作用,包括胃脹氣、腹瀉、嘔吐等。有一項體外研究指出,VC抗氧化作用與其劑量有密切關係[1],過大劑量的VC(0.5 mmol/L)可能增加細胞DNA對H2O2或其他有害物質損害的敏感性。目前,健康機體攝入高劑量的VC是否有不良影響尚無定論。本實驗通過體內實驗對大鼠進行超出生理需要量數倍的大劑量VC干預,觀察大劑量VC對健康幼年大鼠外周血淋巴細胞增殖活性和抗DNA氧化損傷能力以及紅血球膜流動性的影響及其可能機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分組及處理
    
  幼年Wistar大鼠48只,雌雄各半,分籠飼養,體質量80~100 g,由山東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基礎飼料適應性餵養1周後,隨機分為對照組、A、B、C共4組,每組12只,分別給予含VC為0、2 000、5 000、10 000 mg/kg的飼料(在基礎飼料中新增VC並充分混勻,低溫壓制並經迴圈風自然乾燥,飼料製成後立即放入-20 ℃冰箱中儲存)。各組動物自由飲水,環境溫度維持在23~25 ℃。實驗期為8周。基礎飼料的成分組成(%):麵粉20,玉米粉30,豆麵15,麩皮25,魚粉5,骨粉1,食鹽1,酵母粉1,色拉油2,核黃素0.004,魚肝油0.04。
  1.2  檢測指標及方法
  1.2.1  血樣採集  大鼠處死前12 h撤掉食物,應用200 g/L的烏拉坦麻醉後經腹主動脈取血,留取800 μL紅血球,按低滲一步溶血法[2]製備紅血球膜備用,並同時分離淋巴細胞。其餘全血離心獲取血漿置於-20 ℃冰箱中儲存待測。
  1.2.2  血漿VC測定  採用2,4?二硝基苯肼法。
  1.2.3  血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紅血球膜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活性測定SOD活性測定採用羥胺法,GSH?Px活性測定採用DTNB直接法,MDA含量測定採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SOD、GSH?Px、MDA試劑盒均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
  1.2.4  紅血球膜流動性測定  採用Lowry法測蛋白,調整膜蛋白的濃度為200~800 mg/L, DPH熒游標記紅血球膜。應用美國PE公司LS?50型熒光分光光度計測熒光偏振度,Ex 362 nm,Em 432 nm,狹縫10 nm,溫度25 ℃,按文獻[4]公式計算熒光偏振度P值和微黏滯度η值。
  1.2.5  外周血淋巴細胞增殖活性的測定  採用ELX 2800酶標儀(美國BioTek公司),四甲基偶氮唑鹽(MTT)比色法測定。
  1.2.6  DNA氧化損傷分析  採用單細胞凝膠電泳或彗星電泳技術檢測[3],取新鮮抗凝血30 μL,經分離獲取淋巴細胞,分別應用0、10、25 μmol/L的H2O2氧化處理5 min。將DAPI熒光染色的細胞核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100個“彗星”細胞,根據拖尾的長度衡量DNA鏈斷裂損傷程度(AU)[4]。
  1.3  統計學處理
    
  採用SPSS 11.0和PPMS 1.5[5]統計軟體進行資料處理,資料間比較採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2  結果 
  2.1  各組血漿VC、SOD、MDA含量和紅血球膜GSH?Px活性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A組血漿SOD活性升高(F=2.987,q=4.24,P<0.05),MDA含量顯著下降(F=4.176,q=4.23,P<0.05);C組的血漿VC含量明顯升高(F=3.235,q=4.63,P<0.01),SOD活性明顯下降(q=4.13,P<0.05),MDA含量明顯升高(q=4.08,P<0.05),紅血球膜GSH?Px 活性明顯下降(F=3.475,q=3.68,P<0.05)。與A組比較,B組和C組MDA含量明顯升高(q=4.73~5.20,P<0.01),SOD活性明顯下降(q=3.58~3.65,P<0.05);C組的血漿VC含量明顯升高(q=4.51,P<0.01),紅血球膜GSH?Px 活性明顯下降(q=3.84,P<0.05)。 見表1。
  表1  各組血漿VC、SOD、MDA含量和紅血球膜GSH?Px活性比較(略)
  與對照組比較,F=2.987~4.176,*q=3.68~4.63,P<0.05;與A組比較,#q=3.58~5.20,P<0.05
  2.2  各組大鼠淋巴細胞增殖活性的比較
    
  對照組淋巴細胞增殖活性為0.042±0.036,A組為0.111±0.115,B組為0.049±0.059,C組為0.041±0.047。與對照組比較,A組的外周血淋巴細胞增殖活性明顯升高(F=2.278,q=3.67,P<0.05);與A組比較,C組的淋巴細胞增殖活性明顯降低(q=4.19,P<0.05)。
  2.3  各組大鼠紅血球膜流動性的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A組紅血球膜P、η值顯著升高(F=2.458、2.763,q=3.84、4.23,P<0.05);與A組比較,C組紅血球膜P、η值顯著下降(q=4.61、6.54,P<0.01)。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