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優化學習材料的好處

才智咖 人氣:1.1W

學生的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進行觀察、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優選學習材料,優化學習材料,讓學習材料貼近學生,使學生看得清、摸得著、想得通,讓學習材料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材料真實有用;讓學習材料貼近數學,就是學習材料與數學之間要有連線點。下面就如何優化學習材料談一點個人的體會。

淺談優化學習材料的好處

一、 適當加工學習材料,讓學習材料貼近學生

傳統的學習材料是指課本,以書為本,教科書有著絕對的權威,現在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材料是指教與學的材料,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它不再是“聖經”,不再是學生模仿的物件,它成為師生從事數學學習活動的基本素材和出發點。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著促進學生髮展的理念,對學習材料進行適當加工,讓學習材料更貼近學生。

1、根據學習需要適當增加和調整學習材料

學生數學學習的特點之一就是數學學習過程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主動建構的過程。在教學分數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時,其運算順序和運算定律能順利遷移過來,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是兩道計算題,其中一個可以運用乘法分配率進行簡算。然而隨著學習過程的展開,

學生對乘法分配率的變式運用有困難,如:5/8×17-5/8,38×37/38。一部分學生要求教師放慢速度,針對性的講一講。此時教師就不能只顧自己實現預設的教案了,適當增加學習材料成為必需,這樣的學習目標指向明確,作為教師應當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

2、根據學生需求適當補充學習材料

數學的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面對鮮活的生命體,關注學習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也成為新課程實驗教師的必備素質。就拿計算教學來講,有的學生對數字、符號能產生敏銳的感覺,即數感較好,能順利的進行計算,而有的學生對數字和符號所攜帶的資訊反映較慢甚至不甚理解。如對一個分數進行約分,需要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用分子、分母的公約數去除,通常約到分子分母互質為止。所以別小看一個約分,要綜合運用已有知識,為幫助一些學生解決約分的難題,在教學中採用分步進行的方法:先學習觀察分子分母有無公約數,公約數是幾,以培養學生的數感;然後再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同時用公約數去處分子、分母,知道公約數只有1為止。在這樣一個學習過程中,因為學習差異的存在,所以適當補充“數的整除”的有關知識能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得到實實在在的幫助。

對學習材料的補充有時還要教師根據前後知識的聯絡補上教科書中沒有的例題。例如學生學習“按比分配”這一部分的知識前,補充“比和分數的轉化”,就很有必要。如:已知“男生與女生的人數比是4:5”,那麼男生人數相當於女生的幾分之幾?女上人數相當於男生的幾分之幾?男生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女生佔全班人數的幾分之幾?男生比女生少幾分之幾?女生比男生多幾分之幾?這樣學生在解答按比分配的問題時,自主學習的能力會增強,思路會更開闊,也更感受到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絡,促進知識的主動建構。

二、 在現實生活中創生學習材料,讓學習材料貼近生活

數學的`學習材料不應是毫無生氣的形式結構,教科書所提供的學習材料是師生從事數學學習活動的基本素材和出發點。這一素材一旦變得生動,就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並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利用現實生活創生一些學習材料,能有效地促進數學的學習。

1、 將現實的現象轉化為學習材料

百分數的意義和應用在現實生活中非常廣泛,真可謂信手拈來。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教師可這樣設計,讓學習材料由學生自己蒐集而來。隨著科技發展,學生蒐集資訊的渠道呈現多樣化,有的從書本、報刊上查詢,有的從電視、網路上搜索,學習材料相當豐富,課堂上教師提供資訊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自己來解讀百分數的意義,學生學得趣味盎然,效果特別好。

幾乎每一位學生都有過逛商場的經歷,商家為了促銷商品,常常會對一些商品進行降價、打折,利用這些現實的材料進行百分數應用的教學,將是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學時,教師可提供多個資訊:10月份,同一種電視機,原價2500元,商廈降價24%,購物中心打八折,家電廣場便宜520元。然後提出數學問題:你覺得到哪家商店去買更划算?圍繞這樣的學習材料展開學習,學生會呼叫已有知識經驗去解決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學以致用的快樂。

2、 將現實的情境轉化為學習材料

從目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來看,在傳統陳舊的教學觀念制約下,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脫離,學校教育和社會生活、學生生活嚴重脫節。課堂教學方式單一,學生學習被動,題海戰術,導致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個性壓抑,學習效率低下,學生的學習潛力難以得到發揮,創造才能得到壓抑,課堂教學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例如,在教學“分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時,把學生上超市購物的情境呈現在學生面前,買一本軟面抄用了2.8元,買QQ糖一包1/2元,買水彩筆用了6.4元,請你幫他算算一共用了多少錢?付出10元,應找回多少錢?怎樣列式?就這樣,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很快列出了分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題,原來計算教學的學習材料不必呆板地呈現,完全可以放到現實的情境中去。

又如:計程車上的數學問題,可以讓學生帶上計程車的發票,在課堂上進行觀察、比較、交流,發現其中蘊含的數學問題,這樣鮮活的學習材料難道學生會不喜歡嗎?

可見,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賦予學習材料以生命的活力,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用學過的數學知識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縮短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

三、把握學習材料與數學的連線點,讓學習材料貼近數學

事實表明學生總愛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並且往往是自己的觀點和他人不一致時,才會產生要證實自己思想的慾望,所以學習材料應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適度的難度會讓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轉變為現實發展區,讓成功感伴隨學生學習的旅程,最終實現新的發展。學習就是這樣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教師要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找準學習材料與數學之間的連線點,把握好促進學生髮展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習材料貼近數學。

例如,教學長方體的體積,先猜一猜長方體的體積與什麼有關?然後請學生動手用小正方體擺一擺,觀察、驗證長方體的體積與長、寬、高的關係,並概括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緊接著教師可取出一些不規則的物體,如蘋果、土豆等,讓學生算一算蘋果、土豆的體積,這又是一個頗具挑戰性的問題,方法是不唯一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在這裡,學生對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可能與長、寬、高有關是有著強烈的學習傾向的,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測,學生會很有成就感。在解決後一個問題時,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又成為解決問題的把手,學生想到可以把蘋果放入裝滿水的容器裡,看水面上升的高度,計算出上升的水的體積;也有學生想到可以稱一稱1立方厘米蘋果的重量,在稱一稱蘋果的重量就能推算出來;還有學生說將蘋果榨成汁或切碎後放入長方體容器中,就能算出蘋果的體積了。雖然有的方法未免幼稚,甚至不大科學,結果也未必準確,但誰能否認,他們的創新思維可喜可賀?

從傳統教學走出步入新課程,我們陡然發現學生的學習活動可以如此豐富多彩,我們認識到優化學習材料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絡,親近學生與數學的關係,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我們期待學生能熱愛數學,能用數學眼光來看待問題,看待世界,從數學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創造性的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