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新聞和藝術聯姻

才智咖 人氣:3.26W
讓新聞和藝術聯姻

[摘要]把各種舞臺藝術搬到電視媒體上,必須適應電視觀眾的需求,使廣為流傳的曲藝形式很好地為電視觀眾服務。只有讓新聞和藝術聯姻,才能相得益彰,產生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藝術 新聞 電視 聯姻
  
  作為電視媒體如何才能發揮優勢吸引觀眾的眼球,這是電視媒體不得不考慮的一個課題。今年以來,運城電視臺在創新上做文章,推出了《有啥諞啥》欄目。該欄目是一檔新聞類節目,與常規新聞不同的是,在表現手法上大膽引入了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幹板腔,用幹板腔的形式說新聞。節目在5月1日開播,呼聲甚高。業內人士說,用“幹板腔”形式播報新聞,形式新穎,語言幽默,可視性強;觀眾普遍反映,用“幹板腔”說新聞,就好像是和我們拉家常一樣,閒諞中就接受了資訊和教育。綜合群眾評論,筆者粗略地分析了一下《有啥諞啥》,認為欄目有以下幾個特點:
  1.在語言上使用運城方言。方言是名片,方言是鄉情。方言在《有啥諞啥》中的使用,營造了一種自然、親切、融洽的溝通氛圍,加之播出的內容都是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觀眾普遍反映愛聽、愛看、可信,一下子拉近了觀眾與媒體的距離,也開創了運城電視臺以方言形式播新聞之先河。
  2.在運作上,採用新聞與幹板腔嫁接的辦法。晉南幹板腔詼諧幽默,不拘一格,信口拈來,是一種植根於晉南廣大人民群眾中、乃至黃河金三角地域的老百姓十分喜愛的民間說唱藝術。它承接中國古老文化的特點,通過鋃鋃上口的地方方言;借用蒲劇的道白形式,或高亢或婉轉,委婉動聽,猶如東北人與二人轉、山東人與山東快書一樣,非常受人喜愛的一種曲藝形式。
  3.在手法上,運用直說——比喻——烘托相結合的辦法。《有啥諞啥》作為曲藝類民生新聞欄目,說的全是當地老百姓身邊的人與事,真實可信,貼近性強,為了達到最大化的教育效果,他們不但採用了直說法,而且使用了“比喻”法與“比興”法。下面信手拈來兩個例項子:
  其一,在5月13日播出的《失蹤的新娘》節目中,講述稷山西埝村一村民在幾個貴州人的慫恿下,為兒子找了一個不知底細的外地媳婦,一家人竭盡所能善待未來的兒媳婦,不想就在結婚前一天兒媳婦卻神祕失蹤。節目在表述這一段是這樣說的:
  西埝村的媳婦不瞭解,
  就像鯉魚下了海,
  搖頭擺尾不回頭,
  養的再好不中留。
  在這裡運用比喻的方法,將騙婚者本來面目表現的淋漓盡致。
  其二,在對運城一青年因為賭博外債累累,最後妻離子散。節目在表述賭博的害處時,運用比興的手法進行了說理。
  有一回小戲叫《張連賣布》,
  知曉的人有千家萬戶。
  其中說張連好賭博,
  偷偷在家中賣財物。
  老婆把他來批判,
  他和老婆來狡辯。
  這回戲唱了多少年,
  教化人,且莫上了賭博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