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術論文寫作

才智咖 人氣:1.51W

新聞的重要特點是具有社會時效性,它因受一定的黨派或者個體的各個場所侷限,因此必然是一種屬於社會的意識形態,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新聞學術論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新聞學術論文寫作

[關鍵詞]新聞傳播;效果:報道;媒體

在各種媒體競爭日益激烈,傳播手段和方式日新月異、各具特色的今天,能不能把“新近發生的正在運動的事實”在最快時間內,具有強烈現場感的向受眾播報,已經成為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當然也是廣播電視新聞宣傳達到最佳傳播效果的關鍵所在。針對這一要求,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應該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鍛鍊自己的能力,不斷的完善自己,以符合工作的需要,為廣大電視觀眾呈現更加真實準確的新聞報道。

 一、注重時效性,力求實現同步報道

在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為了能夠在最快時間播發新聞事件的最新動態,各種平面媒體、各廣播電臺、電視臺都竭盡全力,以各自的先進手段,以最快的時間對外進行傳播。外國媒體更加註重對新聞事件的及時報道,他們可以中斷正常的節目播出,將新聞播報與現場事件連通,在現場全方位地報道事件的全過程。

電視作為當今最強勢的媒體,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充分顯示了其獨特的魅力,以及強大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在最佳傳播效果的報道過程中,對於前一檔新聞中已播發過的事件訊息,常常以要聞的形式進行提要播報,而對於首發的訊息,尤其是距離播出時間最近的新聞,則濃墨重彩,充分反映,以真正體現新聞的“滾動”播出,爭搶時效,縮短新聞播出與採訪之間的時間差。

二、編排創新,打破常規

新聞編排,是編輯對新聞進行策劃的重要一環,它的成功與否,關係到所傳播的新聞能否在受眾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為了能使新聞出新、出奇,給觀眾以深刻的印象。一般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法:首先是把同類題材,相同主題的報道編輯、組合成一組播出,這樣既能作到資訊含量大,又能做到主題突出。其次是多樣搭配,在一組新聞中有時事、經濟、社會、文體等多種內容,在編輯上採用各類訊息交叉、搭配的形式。這種多樣搭配是常規的新聞編排方法。而每逢有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採用同類編輯組合的編排方法則更容易出新出奇,傳播效果也會更好。與大家所基本熟知的心理相關連,受眾總是願意接受反常的、罕見的訊息。以獲取更大的資訊。除了內容的新鮮、奇特以外。資訊的表現方式、結構、材料等的新奇,同樣可以滿足受眾對資訊量的期待。

三、充分發揮電視優勢。增強現場感

我們對外國電視節目都有一個基本印象,螢幕上總是打著醒目的“LRTVE”那是時刻提醒觀眾,本臺“正在直播”,但掃描一下我國各電視臺,這樣“現場直播”字樣則很少出現在螢幕上,這種差距在新聞節目上體現的尤其明顯。新聞是最需要發揮電視現場同步播報功能的原始性傳播,而這種現場直播的新聞節目在我國卻是很少、很少。

就在時效性和與現場報道能夠實現的同時,現場報道更是不容忽視,因為現場報道最能體現電視優於其他媒體的'獨家優勢。只有當記者深入新聞現場,面對攝像機,也就是面向觀眾,並隨著事態的發生、發展,邊觀察邊思考,直接向觀眾進行式報道的時候,才是電視最能發揮其優勢的時候。

針對現在的實際狀況,有必要澄清一下,大多數人對“現場報道”認識的誤區。真正的現場報道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現場直播”。觀眾從螢幕上看到的,與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是同步進行的,是直接向觀眾作出進行式的報道,也就是說:“現在的新聞事件現在報道”。而我們日常看到的電視新聞基本上是以錄播為主,就是錄製好了新聞節目在一定時間內進行播報,即使是直播節目,大多數也是錄製好後進行播報。並非真正的現場直播。觀眾從螢幕上看到的現場報道的新聞事件與播出時間是不一致的,是播出前發生的新聞事實,是新聞事件的滯後播出,之所以稱之為“現場報道”更多的是因為它採用了現場報道的形式,也就是記者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向觀眾播報。而真正意義上的現場報道就是現場直播,只有在遇到重大的新聞事件發生時才會組織,如重要會議的開幕式,重大工程的開工、典禮等等,但由於這些事件一般是預知的,缺乏新聞的突發性,人們在看這樣的現場直播時,沒有應有的新聞感受和懸念,因此這樣的“現場直播”往往是名大於實,儘管如此,這樣的“現場報道”也仍然為螢幕增色不少。但是相比之下西方廣播電視同行在發揮電視優勢方面比我們發展得快得多,每當重大新聞事件發生的時候,國外有實力的電視媒體總是開著了衛星車直奔現場,與新聞事件同步報道並播出。

目前,我們國內、省內廣播電視人,都認識到了現場報道的重要性。各電視臺,在突發事件和重大事件的報道中也都實行了現場直播,如“哈洽會”、恐龍化石挖掘、冰雪節活動等等。並且現在,不僅僅是在遇到十分重大的新聞事件時,才組織現場直播,對一些內容比較單一,時空相對集中,為觀眾所矚目的重大事件性新聞題材,大多也採取了現場直播的形式。

這些採取現場播報的節目,充分體現了電視的媒體特色和受眾的參與性,播出後觀眾總是反響很大,由此說明了時效與現場的威力,同時也有力的證明了,增加新聞的時效性和現場感,能夠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勇,深度報道採訪與寫作[M],合肥大學出版社,2006

[2]樑衡,新聞原理的思考[M],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