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文化理論及其應用研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2.53W

摘要:社會文化理論強調語言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語言學習者通過把語言運用到行為實踐中,獲得一定的語言文化知識,消除了語言使用和學習的界限。本文介紹了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的產生及相關概念,包括中介、內化、最近發展區、搭手架和活動理論,以及社會文化理論在語言發展中的實際應用。

社會文化理論及其應用研究論文

關鍵詞:社會文化理論;最近發展區;語言習得

一、社會文化理論

從字面上看,社會文化理論與社會和文化有關,但它既不是關於社會的研究也不是對文化的研究,它屬於心理語言學研究範疇。社會文化理論被稱作文化心理學,是關於人類思維高階功能發展的研究,也是維果斯基和他的同事們多年研究的成果,在第二語言習得領域被稱作社會文化理論。前蘇聯心裡語言學家維果斯基指出,這一理論的本質是把對人類文化和歷史的研究融入對人類思維發展的理解過程中的研究(Swain&Deters,2007年)。社會文化理論主要是用來了解人類思維與文化、歷史和教育背景之間的關係。維果斯基認為,人類思維包括社會實踐、個人意識和物質文化,三者之間彼此包含,相互依存和協調(Lantolf&Thorne,2006:1-3)。在維果斯基提出這一觀點後,該理論得到其同事、學生和研究教育學、心理學和人類學等領域的學者的廣泛支援,並推動該研究向縱深發展。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組成部分包括中介(Mediation)、內化(Internalization)、最近發展區(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搭手架(Scaffolding)、活動理論(ActivityTheory)。

(一)中介

在社會文化理論中,中介是一個核心概念,這一概念認為人類生活在兩個世界中,一個是具體的物質世界(由生物因素決定的低階心理機能),一個是抽象符號的世界(由社會文化因素決定的高階心理機能)。在具體的物質世界中,我們把雙手和頭腦作為中介轉換的工具,進行人類活動;在抽象的符號世界中,我們把語言作為中介轉換的心理工具,進行心理活動和心理控制。也就是語言符號對社會文化交流互動起著媒介作用,同時也影響人類思維活動,這種活動具有自發性,使人們做出規劃並進行理性的思考。調節是中介的主要形式,人們通過調節我們的物質世界、社會以及心理來推動人類的各種活動。在調節階段,兒童在進行語言學習的過程中,也逐漸進行語言調節活動,這一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物體調節、他人調節和自我調節。物體調節指兒童受到其周圍環境影響的調節;他人調節是指兒童的行為和思維在成人的指導和幫助下的調節;自我調節是指兒童處理問題時,依靠自己的語言和行為進行調節。在外語和二語的學習中,他人調節是學生在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下進行協作學習,自我調節是指學生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進行自主語言學習。

(二)內化

內化(Internalization)是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相一致,自己所認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的態度體系,它是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環境間相互碰撞形成的,是改造內部心理機能的過程。也就是人們在生活中得到經驗後,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所產生的一些現象,通過人類大腦的思考過程,傳輸到我們的內心,通過"同化"和"順應"兩種機制,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的認知結構,這個過程就是內化。人類思維的發展是社會文化碰撞交融的結果,最終形成人類高階認知功能。維果斯基指出,人類思維發展的第一條客觀定律是人們持有的作為中介的心理機能不是從內部自發產生的,它們只能產生於人們協同活動和人與人的交往之中,這種由社會、集體合作的活動向個體、獨立的活動形式轉化的過程就是內化機制。心理間平臺(interpsychologicalplane)與心理內平臺(intrapsychologicalplane)之間的相互轉化就是內化的過程。

(三)最近發展區

最近發展區和搭手架是有關學習的兩個重要概念。維果斯基指出,孩子發展要經歷兩個階段,孩子的實際發展水平,也就是孩子心理功能的發展水平;最近發展區,即“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發展水平與在成人指導下或者在與能力更強的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差”。前者是由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決定的`,後者是由成人指導和同伴間的合作所決定的。最近發展區預示著孩子將來獨立做事、執行某些智力功能的能力。從前者向後者轉化的過程被維果斯基稱為文化發展的一般定律,即在兒童發展過程中每一項都出現兩次,或出現在兩個層面。首先是出現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層面,其次是出現在個體內的心理層面。從社會層面向心理層面轉移的標誌是兒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出現(Lantolf&Appel,1994:10-11)。這種從依靠他人幫助下完成的具體動作到不依靠外力、獨立用智力完成的行動的過程叫內化。

(四)搭手架

與最近發展區有著密切關係的是搭手架,即成人或指導者幫助兒童或新手解決問題來完成任務的行為,即兒童與新手還不能獨立運用某知識實現目的,但可以通過談話或藉助搭手架的幫助實現其目的。伍德提出了6種搭建型別,即吸引學習者興趣、簡化任務難度、保持學習者完成任務的積極性、強調任務的重要特徵、減少兒童的壓力和沮喪感、演示完成任務的方案。對於語言學習者來說,他們與同伴之間的合作體現了支架作用下最近發展區的提升,學習好、能力高的學生與學習能力稍差些的學生間可以搭建支架,通過分享資訊、提供幫助,能力強的一方可以為另一方提供學習上的提示和指導,讓學習能力差的學生看到自身實際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間的差距,進而激發自身潛能。

(五)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是維果斯基提出的,後經其學生里昂塔夫(t’ve)發展成為獨立的理論。維果斯基認為,活動可以作為觀察和研究意識的框架,認為意識是心理學研究的物件,但只有在行為層次上才能觀察到。活動不單指“做事”,還指在生理需求作用下有目的地做事。人類行為包括三個層次:行為層次(activity)是受生理和社會需求驅動的;行動層次(action)是以目標為導向的行為;實施層次(operation)是對目前社會物質條件做出自動或熟悉的行為反應。與這三個層次相對應的是動機(motive)、目標(goal)和條件(conditions),行為是和活動者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動機相聯絡的,不存在沒有動機的行為(Leontiev1981:59);行動服從於有意識的目標,實施就是完成目標的具體行為。總之,目標決定了方向,動機決定了努力的程度,行為是在具體的情景中進行的。

二、社會文化理論在兒童發展與教育中的應用

言語和思維是心理學的主要概念,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極其複雜的。維果斯基認為,語言在人類思維發展過程中所起作用有兩點:一是成人通過語言可將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方式傳給兒童;二是通過語言,兒童可以適應所處環境,並將語言作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兒童思維發展依賴於經驗和言語,維果斯基總結出兒童言語發展的四個階段,即自然階段、心理學階段、言語階段、內部言語階段。自然階段是最原始階段,多為情感表達,含有的思維成分不多。在心理學階段中,兒童對語言的表達多處在邏輯思維之外,此時的思維發展還不完善。在言語階段中,兒童多會自說自話,這時言語和思維聯絡相對緊密。在內部言語階段,兒童可以藉助內部言語進行思維,此時言語是思維發展的基礎。維果茨基這一論述表明言語的內化是兒童言語和思維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內化的過程是外部活動與內部活動相聯絡的體現,而兒童所表達出來的言語其實是內化後的結果,沒有內化很難進行連貫表述。所以兒童內化的過程也是將外部感知化為己有的過程。因此內化在兒童言語和思維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最近發展區”的作用是激發兒童潛能,形成目前還不存在的心理機能。最近發展區是動態變化的過程,這提示我們要藉助動態過程對兒童學習能力進行了解。家庭是兒童最早接觸的環境,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重要影響。作為家長,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發展現狀,並做出正確的引導。教師也要以發展的眼光審視兒童的發展過程,及時糾正兒童在最近發展區出現的問題。考察兒童在有無幫助兩種情況下的發展水平的差異,挖掘兒童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可能性,以便使兒童的個體能力和認知能力得到最大發展。從社會文化理論觀點可以看出,兒童與成人和同齡人間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兒童只有通過與外界的互動去適應外界環境,才會促進自身發展。要想確保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缺一不可,三者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三者中,學校起主導作用,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也十分重要,因此要科學地利用家庭和社會在兒童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三、社會文化理論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近20年來,在二語習得領域形成兩大敵對陣營,即認知學派和社會文化理論學派。前者被認為是學術理論的主流學派,因為認知學派發展較早,理論體系較為完備。後者作為一個新的流派,發展較快,在語言的社會屬性和社會功能方面對認知學派產生衝擊。儘管認知學派在二語習得的很多方面都處於絕對的主導地位,但社會文化理論對二語習得方面也有很大幫助,在思維塑造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覷。二語習得方面的社會文化理論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其理論背景及起源都比較複雜,包括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列昂季耶夫的活動理論、會話分析理論、語言社會化理論、後結構主義理論和巴赫金的對話理論(Swain&Deters,2007年)。在這些理論中,對社會文化流派影響最大的還是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理論。社會文化理論作為理論基礎被很多研究者應用於學習和認知發展的研究中。這些研究表明,社會文化理論對探究外語課堂的社會條件和個人條件貢獻很大,成為這方面重要的研究工具(Donato,2000年)。在外語教學中,如何發揮中介的作用?以色列教育家福伊爾施泰因(Feuerstein)認為,中介作用表現在為學習者選擇和組織環境刺激方面,並以適合學習者的方式加以呈現(Williams,Burden,1997年)。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為學生選擇合適的學習資源,設定合理的課堂活動,並啟發學生理解活動意圖和目標,有目的地為學生做好示範,為學生創造更完善的語言學習環境,營造有利情感環境,適度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佈置合適的學習任務,鼓勵學生團隊合作,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外語學習中從他控(other-regulation)轉向自控(self-regu-lation)。最近發展區和搭手架在外語教學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作為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注重學生的語言輸入能力,還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為學生提供難易適中的語言學習材料,並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在教學中要了解學生兩種發展水平,即學生的真實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教師熟悉學生的真實發展水平後,才能有針對性地佈置教學任務和安排教學活動中,因材施教,把教學活動中所傳授的知識轉化成學生的知識。教師對學生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觀察,並把學生的真實發展水平和潛在發展水平間的差距作為評價重點,以便為教學提供有力而可靠的依據。在外語教學中,在活動理論的指導下,教師就能夠識別學習過程中每個互動的動態差異和語境差異。教師不但要觀察課堂活動的全過程,對課堂動態進行分析,而且要了解活動背後的動機,而不是單一觀察學習者的行動。課堂活動包含三個核心成分,即主體、客體和共同體。在外語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是活動理論中的主要分析物件,也是知識的接受者。而教師是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人,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所以教師要準確掌握學習者所具備的文化水平、認知水平等。教師準確掌握學習者的實際情況,才能合理地設計教學計劃,佈置合適的教學任務,有效組織教學活動。在外語教學中,教學目標既具有主觀性又具有客觀性,是為學生的課堂活動所設定的,因此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則,要符合教學大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的精準定位為教學順利有效進行提供依據。在外語教學中,也存在著上文所提到的共同體,共同體是指除學習者外的其他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同學、老師),共同體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它是重要的參與者,發揮著重要的指導作用。社會文化理論強調語言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語言學習者通過把語言運用到行為實踐中,獲得一定的語言文化知識,消除了語言使用和學習的界限,把個人從喬姆斯基理想的聽說世界和實驗室中移出來,放到他們日常生活中(Lantolf,1995:116)。社會文化理論為兒童發展和外語教學提供了全新分析維度,我們要結合實際教學,更深入地研究社會文化理論。

參考文獻:

〔1〕高瑛.社會文化視域下的中國英語課堂師生協商話語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10.

〔2〕陸洋.兒童思維與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教育論著選評介》[J].中國小教材教學,2017,(05):79-80.

〔3〕馬俊波.社會文化理論及二語習得研究的社會文化視角[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03):9-15.

〔4〕文秋芳.評析二語習得認知派與社會派20年的論戰[J].中國外語,2008,(03):13-20.

〔5〕吳衛東.教師專業發展與培訓[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6〕蔡紅.國小生認知能力的動態測驗研究[D].首都師範大學,2002.

〔7〕沈丹丹.兒童“最宜發展區”與“最佳發展序”的探索[D].浙江師範大學,2002.

〔8〕常鳳,周本偉.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在新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01).

〔9〕曾小玲.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新課程(下),2011,(08).

〔10〕王磊.支架式教學在翻譯教學實踐中的應用芻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1,(03).

〔11〕申仁洪.合作活動學習:基本理念與實現樣式[J].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2).

〔12〕王香英.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在高職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啟示[J].長沙通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4).

〔13〕李娟,麻彥坤.高覺敷與維果茨基心理觀的比較[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

TAGS:論文 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