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創新的路徑論文

才智咖 人氣:6.64K

【摘要】在數字化媒體生活環境下,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習慣都發生了空前的變化,為幫助新生較快地適應及規劃大學生活,需積極探索適合民辦高校特色的新生入學教育路徑。學習國內外高校經驗,傳承傳統教育載體,創新新媒體載體,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構建人本化、生活化和校本化三位一體的民辦高校特色的新生入學教育新模式,實現教育效果最優化。

民辦高校新生入學教育創新的路徑論文

【關鍵詞】民辦高校;入學教育;創新;路徑

隨著民辦高校的蓬勃發展,民辦高校學生已經成為不可小覷的社會群體。學生個性特徵差異較大,他們的思維及行為方式、反應模式,已不是他們的前輩們可以輕易理解和對接的,而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決定著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學校需努力探索教育和管理新模式,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併力爭使每一項工作的開展都為實現這一理念的載體。學院一貫對新生入學教育工作十分重視,結合“95後”學生出現的新特徵,不斷探索新的教育形式,總結了一些經驗成果。

一、開展民辦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需求分析

大學生對大學生活的認識,正如他們對於青春和幸福的理解,有一種殘酷的延期支付的特徵——只有等它成為過去時之後,才能進一步得到深化。為了少一些走出大學校門之後頻發“當時要是知道這麼做就……”的感慨著,學校要堅持教育與引導,組織和落實好新生入學第一堂課。要提高新生入學教育實效性,必須首先了解和分析新生的特點和需求,才可以做到“量身定製”和“有的放矢”。其中大學新生最迫切的需求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指導教育的需求

大學學習是學生成為社會人的“上崗前培訓”,具有較強的專業定向性和一定的研究探索性。在大學裡教師課堂講授量減少,學生自習量增加,較多的社會實踐和專業實踐,很多學生無法適應教學和學習方法上的反差,處於壓力和矛盾之中,表現出對大學學習的不適應。許多新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表現為求學動力的暫時消失和目標未定的彷惶。還有的學生受“大學六十分萬歲”等錯誤思想的影響,入學以後學習態度不端正,浪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走向另一種誤區。

(二)環境適應及構建良好人際關係的需求

現在的高校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隨著身份的轉變,他們的社會地位發生了急劇轉變,社會、學校、家庭開始以成年人的標準來評價他們。對於生活環境的變化,他們願意積極適應並努力獲得社會的承認,但因經歷尚淺,缺乏社會經驗和能力,往往會產生迫切與人交流卻又不願自己主動的心理阻塞,產生對人際交流方式的不適應。在家庭的保護下,95後大學生缺少與同齡人共同成長的機會和經歷,在新環境中,他們對人際關係的微妙變化等較為敏感,容易猜疑別人與之交往的動機,面對來自學習、生活適應、人際關係、社會競爭等方面的壓力,這對新生入學教育中如何提高環境適應和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要求。

(三)心理調整及情感滿足的需求

大學生處於人生學習、積累、成長、發展的黃金時期,健康的心理狀態是成長的根基和保障。95後的學生學習接受力普遍較強,但需要加強挫折教育。他們容易接受新事物,但遇到困難時表現出對他人的過度依賴心理,缺乏應對挫折和困難的勇氣。近年來,由於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休學、退學等學業問題、自殺及相互報復等事情時有發生,引得教育工作者的反思,並探究其原因並尋找對策。從時間維度上看,在新生入學時需進行心理測評並適時進行心理輔導,也是有效開展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時機。

二、國內外新生入學教育的實踐

在歐洲已開發國家,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經歷百餘年的發展,最早源於波士頓大學,學校為新生開展了“入學指導日活動”,學生可以全面瞭解學校的各方面情況,更快地進入角色。比較有代表性的新生入學指導專案包括“迎新周”(weekofwelcome)、線上學業手冊、“新生頭年計劃“(TheFirst-YearExperience),形成了一條特色鮮明、專門針對大學新生教育引導的長效操作模式。為了協助新生從踏入大學的那一刻起,便學會如何更好地規劃和安排自己的本科生涯,加德納(ner)最早提出“大學新生體驗計劃”,其主旨是為學生組織進行了一學年的指導課程及服務活動,其外在功能在於對新生適應的幫助和指導,其內在功能在於改善和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而我國對新生教育引導的方式也日趨多元化。如2005年浙江大學在新生入學教育計劃中就明確提出大學第一年是關鍵一步的教育理念,並在此指導下踐行了“新生特別教育計劃”,推出了“新生入學教育月”,建立短期教育與長期教育相結合的工作機制。中國地質大學實施“一站式學生服務工程”,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為目標。長江大學在新生教育中堅持建立“一年級工作部”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校園生活、學習習慣和專業認知上給新生進行專項指導。三、創新民辦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的探索新生入學教育對學生整個大學生涯具有導航性和基礎性作用。武漢設計工程學院在新生入學教育工作中,不斷探索新途徑,豐富教育載體。

(一)人本化——樹立以生為本、全員育人的教育理念

民辦高校新生入學教育要立足於其辦學特殊性、95後新生的獨特性和人才培養目標來構建,建立特色,使其成為民辦高校辦學的閃光點。具體來說,要以學生為本,重視個體,貼近學生的生活,真正瞭解學生的身心需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從不同角度、範圍、方面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服務,形成“立體化、精細化管理育人”的工作格局。在實施過程中,抓適應教育,即專業引導、學習輔導、生活指導、作風訓導,引導同學們走好大學第一步。要整合資源,加強教學管理人員、專任教師、學生工作管理人員的聯動和聯通機制,形成網格化交叉管理機制。針對民辦高校老師“上課來,下課走”的狀況,對入學新生實施“學業導師或素質導師”,發揮“導學”效用,覆蓋新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制定完善的工作計劃,幫助學生及早適應大學生活並認真貫徹落實。武漢設計工程學院以“班主任四年制”和“新生助理班主任”為特色,發揮班主任和同輩群體“導學、導管、導助”作用,推行全員育人,加強學生間、師生間的交流學習。

(二)生活化——豐富第二課堂,創新多維多元載體

要充分發揮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協同育人效能,有效利用開學周集中教育階段,務實課堂教育,完善入學教育第一課堂機制,拓展第二課堂載體,注意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互補結合,使兩種教育資源最大限度地優化配置,相互促進,提高新生入學教育實效性。因此,促進“兩個課堂”的有機結合,有效對接,是深化入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實施學分制後,班級功能弱化,使得寢室成為一個思想教育、學業指導和管理服務的重要陣地。學校通過組織校領導,教師走訪新生宿舍,輔導員工作近寢室,推進學生成長成才,使寢室入學教育成效“實”起來。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如討論會、學術報告、文娛活動、校友交流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和收穫,開拓思維,鍛鍊能力。

(三)校本化——依託平臺,多元協同,建立教育品牌活動。

1.以“傳統書信”為載體,前移新生入學教育。為確保新生入學教育的實效性,提升入學教育的廣度,有效利用“首因效應”的重要時機,將該環節提前到學生報到前,並貫穿在整個第一個學期。在學生入學報到前,給學生寄送學校的院系介紹、專業概況、學生成長成才等材料,幫助學生入學前認真學習,瞭解學校。結合“95後”民辦高校學生特點,開展以“三封信”主題活動,引導新生用傳統的書信方式表達對父母的養育、對恩師無私教育的感恩,使學生之恩於心,報恩於行;通過寫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特色新生入學教育活動,結合大學生學業生活規劃,提前為大學學習生活設定目標,用書信記錄夢想,將其內化為激勵自身前行的動力。通過寫好“三封信“來表達親情、謹記恩情、加強感恩教育,確立未來發展目標,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反思和定位。2.以“現代新媒體”為載體,將入學教育植入學生生活。目前根據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統計,青年學生群體中96.5%的在校大學生都是網民,已成為新媒體應用與發展的主力軍。新媒體的飛速發展為大學生獲取知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微信、微博等媒體“碎片化”無時無刻不伴隨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甚至已成為主要的資訊交流方式,我們應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把新媒體技術當成入學教育的重要載體,這需要教學管理者有智慧的利用好新媒體這把“雙刃劍”,在做好稽核機制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為管理工作服務。(1)新生入學教育校園資訊平臺——可鼓勵學生寫部落格、日誌來傳遞情感與思想交流,不斷傳遞“正能量”,同時,充分利用現有技術,積極設計研發移動網際網路校園資訊產品,如校園資訊手機客戶端、校園公眾號等,開設“最新生”等專為新生服務的欄目,包括新生攻略、學校介紹、專業介紹以及學校周邊介紹等內容,幫助新生儘快熟悉大學生活,藉助網路平臺,融學習、交流、娛樂功能為一體,使學生喜聞樂見,長才情、促成長,形成良好的學風。(2)新生入學教育微課網路課堂——結合其他兄弟院校實踐經驗,積極探索民辦高校新生入學教育網路素質課堂學習,如微信微課群,學習內容涵蓋學校校史校情、發展現狀、專業以及學科情況,還包括專家教授介紹、人才培養特色、校園文化、各項管理規定以及發展規劃等。通過網路課堂,引導學生立體、直觀地瞭解學校概況,明確大學學習的目標與責任,瞭解大學校園精神,幫助學生較早規劃好大學學業及生活規劃。(3)微博(信)新生家長會——新媒體時代家校聯絡的有效探索。可藉助微博(信)在網上召開新生家長會,邀請院校領導、專任教師、教務管理人員、班主任、輔導員,就家長關心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交流。通過建立新生微博(信)家長會,及時釋出學校最新資訊,促進家長與學校進行網上互動和交流,瞭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動態,整合資源,凝練家校育人合力。(4)榜樣示範,浸潤式教育模式——結合95後大學生思想和行為方式,打造“榜樣武設”活動,以頒獎或開學典禮為切入點,以視訊、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為載體,模組化設計頒獎典禮內容,選取優秀畢業校友、在校優秀的團隊和個人,通過視訊拍攝真實記錄不同型別榜樣的日常學習和個人感悟,將可親、可敬、可愛的身邊榜樣呈現給學弟學妹,形成鮮活、內涵豐富的校園文化精品專案,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學”和“怎樣學”的問題。以先進典型帶動人,創新榜樣教育,營造爭先創優的積極氛圍。

(四)延續化——加強後期教育,建立長效機制。

新生入學教育不只侷限在學生入學的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們要將新生入學教育與學生髮展的規劃合二為一。在新生入校後集中開展校情院情介紹、校紀校規、專業介紹、適應性心理輔導,這一系列系統的教育教學活動,貫穿於入學第一週、第一月、大學第一學期及大學一年級全程的持續性教育和學習。根據大一不同發展階段產生的學業問題、心理問題等進行分階段循序漸進輔導。如9月的主題為“適應”,通過新生軍訓及校史校情為核心,幫助新生了解和適應大學學習生活;10月的主題為“轉變”,以薪火相傳的新老師交流會為重點,加快角色轉變;11月的主題為“融入”,以實踐活動為載體,以校園生活處處皆教育理念,幫助新生儘快融入新環境;12月的主題是“規劃”:生涯規劃為導向,幫助新生儘早做好大學四年規劃,強化學習動力。本著“贏在起點、贏得未來”的工作理念,武漢設計工程學院結合民辦高校學生的特點,積極探索新媒體時代背景開展新生入學教育的新途徑、新載體,以幫助新入學學生儘快瞭解所學專業、熟悉學習環境,完成角色轉變,滿足大學生素質提高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基金專案:本文系武漢設計工程學院教學改革研究(20150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張曉京: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基於八所大學的個案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89.

[2]彭巧胤,謝相勳:再論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關係[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5):45-46.

[3]劉月秀,邱冠文:大學新生教育:挑戰與創新[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07-109.